冠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时间:2022-05-14 07:00:31

冠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关键词】

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Q-T间期离散度

体表心电图上Q-T间期反映了相应局部心肌的激动和复极过程,Q-T间期离散度(QTd)反映局部心肌的激动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密切相关[1,2]。本文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PCI术前后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56例AMI患者系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间发病24h就诊住院患者,观察组,男30例,女26例,年龄:(52.9±9.3)岁。梗死部位:前壁20例,下壁12例,前壁+侧壁5例,下壁+后壁6例,广泛前壁3例,下壁+侧壁2例。前壁+下壁+后壁+右室1例。观察组QTd=(102±31)ms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为对照组(n=42),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平均年龄:(54.5±16)岁。对照组QTd=(51±12)ms,所有检测入选病例均为窦性心律,并除外电解质紊乱,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者。

1.2方法①冠状动脉造影,PTCA及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造影采用Judkins法,AMI患者分别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AMI患者PCI术前造影示梗死相关血管官腔狭窄≥80%TIMI血流0-1级。术后残余狭窄<50%,血流TIMI3级判断为PCI术成功。术后无相关并发症;②统计学方法,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间样本均数两两比较用t检检,(P

2结果

由表1可见,AMI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前QTmax,QTd,QTcmax及QTcd均较正常者明显增大,而AMI成功安置了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可使患者术前增大的QTmax和QTcd显著减小,与支架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同时也表明QTd可作为观察AMI在灌注治疗后,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状态与临床预后有相关性。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缺血区的心肌灌注,挽救那些处于顿抑”状态下的心肌组织,从而保护在左室机械功能及对终点事件产生有益的影响[3]。目前临床主要再灌注手段为早期静脉容上溶栓及急诊PTCA。国内外文献报道,急诊PTCA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静脉溶栓.AMI时心肌局部缺血,损伤,坏死病变引起局部心肌电生理特征改变,导致Q-Td显著增加,一般在AMI后24-48h内达最高,3-5d逐渐恢复,但QTd改变与AMI的早期在灌注有关[4],QT离散度作为简单无创反映心室复极不均一性的方法广泛受到重视。心肌细胞的正常复极过程并非完全同步,因而产生了心肌细胞不应期的不均一性,在心电图上表现为反映不同节段心肌复极时间的各导联QT间期不相同,QTd就是反映心肌节段性复极过程不均一性程度的可靠指标。QTd是指同一份常规体表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的变异情况,其反映心室复极状况,可做为心肌电活动稳定情况的指标之一。目前,已用于预示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律失常是造成冠心病AMI的重要死亡原因[5],QTd对心律失常的预示自然可做为评估AMI预后的重要指标。邵氏认为,心肌复极越不一致,则QTd越大,越易形成折返激动而发生各种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室速、室颤。Pye等发现AMI后QTd与心功能呈负相关,故可用于预测AMI后的心功能情况。复习文献资料,健康成人QTd范围在10-50ms,平均值为(28±8)ms,正常值60ms),治疗组88.2%的患者QTd异常。术后即刻QTd及QTcd与术前无明显改变,治疗组PCI术后24hQTd及QTcd均明显下降(P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37例胸穿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气相色谱法测定α-溴代肉桂醛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