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就业季:青春如何安放?

时间:2022-08-10 06:14:03

最难就业季:青春如何安放?

2013这一年,最先引发就业焦虑的,是一个五味杂陈的热词——死在编制里。

1月4日, 448名面向全国招聘的事业编制工人正式走上哈尔滨市环卫岗位,其中包括7名研究生。落选研究生中,王洋不甘而又坚定地表示:“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

心声暴露了年轻人畸形的求职观,慨叹年轻人“不争气”者众,亦有不少媒体进行了深刻剖析。

2013这一年,最能触动心弦的,是一首改编的神曲——《最难就业季》:

人才市场虽然太拥挤,可我们依然要冲进去,虽然很费力,虽然汗如雨,哪怕窒息也要往里挤。文员工资一千一,也会吸引很多人去,剩余多半是业务,不包吃住随便你,众声喧哗之中,史上最难就业季拉开了大幕。

2013年,国内高校699万毕业生,这是建国以来的历史最高点,而职位数同期减少15%,一增一降,难度陡增。更何况,几个月后,又迎来“史上最大海归潮”来袭,几十万留学生加入求职大军。

僧多粥少,于是乎,“博士生叹求职难欲摆摊卖煎饼”的新闻多了起来,面叹与整容的大学生多了起来。面谈成了面叹,是因为企业的面试淘汰率高,许多毕业生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碰运气,面试往往叹气而返。至于整容人数激增,是因为相貌好看,求职的几率会大一些。

饱尝求职甘苦的恐怕不止国内大学生,还有海归。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归国留学人员达到27万人,同比增长50%。尽管86%的海归能在6个月内找到工作,不过有77.5%的海归表示实际薪资比理想薪资低。

其实不用看数据,自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就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释放。这样的难可能还要持续几年,因为2014年的毕业生仍在增长,突破700万人不成问题,如此看来,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所谓最难就业季其实是高校扩招后遗症,人人都是文凭学位加身,很多工作不愿再去做,而基础岗位又招不到人,大学毕业使人愁,高职就业却无忧,从这个角度来看,并非就业难,而是择业难。

临近岁尾,关于就业,有两个新闻值得关注。

一则是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录比再创新高,共152万人资格审查合格,而招录岗位1.9万个,考录比约为77∶1;其中,37个招录职位的报名比例超过1000∶1。

与国考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创业利好。10月25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降低创业成本,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我们非常希望在大城市上学的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创业,带动当地就业。”总理对于创业潮的期待一目了然。

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年年发生,见怪不怪。作为当事人,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拿出早高峰挤地铁的劲头,挺身而出,勇敢面对。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因为就业在全世界都是难题。G20峰会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今年9月的第八届G20峰会,主题便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岗位。因为全球失业人口总数已达2亿人,而G20国家失业人数就有9300万人。

“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说法,寰球同此凉热。等待就业形势的好转是不现实的,只能先从自身改变。从毫无压力的大学生活,到适者生存的社会竞争,端正态度,锻造能力。至于就业路上的困难,你就当作人生路上的第一道坎,砥砺青春的磨刀石。

想起一个典故,拥兵百万,花剌子模向只有15万兵马的成吉思汗发起进攻。成吉思汗挥毫写下战书:你要战,便来战!其实,面对就业,青年也应当有这般的豪情——你再难,我挑战!

或许某一年,别人问你哪一年开始长大,开始独立?你略作沉思,淡定地说,2013年。对,就是最难就业季那一年。

上一篇:金融之改:开启走向金融大国与强国之门 下一篇:举国亮剑围剿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