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生焉知死

时间:2022-08-10 05:10:57

[摘 要] 2011年3月3日,由著名青年导演李玉执导,著名演员范冰冰、港台传奇女星张艾嘉倾力加盟的电影《观音山》在国内上映,影片在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奖和最佳艺术贡献将,女主角范冰冰凭借此片荣获最佳女主角。李玉的影片体现出对小人物的关注,善于用镜头表现出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观音山》中导演通过四个人物的命运向观众传达一种坚持信仰、学会爱与被爱的力量,而导演在影片中对色彩运用的熟练掌握,也为影片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打下基础。本文通过影片《观音山》浅析色彩和电影表达的关系。

[关键词] 《观音山》;生死;信仰;色彩;电影

2011年3月3日,由青年导演李玉执导,著名演员范冰冰、港台传奇女星张艾嘉倾力加盟的电影《观音山》在国内上映,票房已超7 000万,成为仅次于张艺谋《山楂树之恋》的文艺电影。李玉的影片体现出对小人物的关注,善于用镜头表现出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2005年的《苹果》让人们对李玉褒贬不一,但丝毫不影响《苹果》获得各种奖项,6年后,同样美丽的女主角,为观众讲述了三个高考落榜的青年和一个中年女人的故事,这是一部青春与梦想、信仰与激情的电影。《观音山》凭借出色的表现手法在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奖和最佳艺术贡献将,女主角范冰冰凭借此片荣获最佳女主角。

一、我们天上见

这是三个年轻人和一个妇人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

电影围绕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高考落榜的三个年轻人,一条是喜欢京剧丧夫失子的中年妇女。三个高考落榜的青年,范冰冰饰演的女孩南风,是一个酒吧歌手,影片就从南风熟练地浓妆艳抹、带上色彩鲜艳的假发、拿着喇叭在酒吧唱歌拉开帷幕。陈柏霖饰演的男主角丁波是一个黑摩的司机,肥皂每天像个跟屁虫一样跟在丁波身后。他们各自有各自的故事,惟一相同的是家庭关系的不合,与上一辈的矛盾正是让他们惺惺相惜的原因。在这个夏天,啤酒、汗水、大排档,在火车上意气风发,大吼着进隧道,再大吼着出隧道,把青春的暴躁、堕落、不知所措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影片中经常不知去向何处的火车,年轻人经常在铁道旁徘徊,还有桥洞下迷离的眼神,那样困惑的状态都显示了这三个年轻人对未来和人生的茫然。而另一条线索是靠出租房子为生、喜欢京剧和抽烟的中年妇女常月琴,“以前很幸福,什么都有……一下子什么都没有了”是她最常说的话,她固执地听同一张CD,固执地在一辆破车上哭泣。她把房子租给三个年轻人,影片至此两个不同的群体相遇。起初生活上的各种摩擦让常月琴对这三个人非常厌恶,随着南风发现常月琴的秘密,到偷钱、开车上山、自杀,常月琴并没有把他们赶出去。四个人上了观音山,这里有一座坍塌的庙,这是影片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一个和尚修葺庙身,甚至把师父的肉身供在这里,常月琴和年轻人帮助老和尚修葺观音庙,就像是修补自己的生命。随着观音庙的修复,常月琴对这里的依赖日益凸显,她仿佛可以在这里与死去的亲人对话,最后永远地消失在了观音山。南风等人无法理解这种做法,最后三个年轻人乘着火车,在飞驰的车厢中怅然若失,继续穿越在一个又一个长长的隧道里。

南风是一个性格强烈的人,她把啤酒瓶砸在自己头上,血流满脸,然后抓住那个女孩狠狠的吻下去,把欺负肥皂的人吓傻了;她也能在父亲面前,灌下两瓶白酒并狠狠地砸在地上。她总是用自虐的方式解决问题,有着典型的自毁型人格,无论是砸酒瓶强吻女流氓,还是卧轨吓煞丁波,都是以自我摧残击垮别人为目的。在南风的世界里,有些事情必须伤害自己才能解决。有两场戏范冰冰表现得很出色,一场是看到丁波与辣妹接吻后,走上露台,掩饰眼泪;一场是在常月琴的床上像母女一样依偎,完美地诠释了一个孤独、迷茫、善良的青春女孩。而丁波与父亲的矛盾,则是憎恨那个霸占母亲位置的人,以至于他大闹婚礼,但最后他与父亲谈话,就说明了他原谅父亲。陈柏霖的表演不紧张,不张扬,非常符合人物个性。常月琴,第一次自杀是因为生命没有信仰和目标,为了告别痛苦而死;第二次则是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她坚信还能见到亲人,为了重逢和信仰而死。这个角色被张艾嘉诠释得非常到位,绝望和痛苦以及最后的释然都让人感到动容。

在《观音山》中,当思念化作京剧的唱腔,常月琴这个人物将影片从残酷的青春系列升华为人类信仰与精神寄托的高度。观音庙中的佛像被掩埋在废墟中,这种镜头有些荒凉,有些恐怖,在影片中,观音庙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一种暗喻,观音庙就代表信仰和寄托,庙毁了,佛像没了,主人公的灵魂也就跟随着消失了。最后,四个人一起帮助和尚修筑庙身,修葺的过程也是重拾信仰的过程。始终对儿子的死耿耿于怀的常月琴,明白了什么是“永远”,这就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张艾嘉演绎的是一种关乎灵魂的生死观,在活人的思念中塑造着逝去的生命。当绝望遇到青春,碰撞出火花燃烧的生命,观音山中的薄雾,掺杂着若有所悟的台词,为故事蒙上淡淡的禅学色彩。

二、孤独不是永远,在一起才是永远

一个对爱情和亲情都感到无助的年轻女孩南风,一个为前途感到迷茫的男孩丁波,一个为自己为南风为丁波感到不知如何是好的肥皂,他们的青春在高考落榜后留恋在酒吧和大排档,当影片出现丁波骑摩托载着南风在黑夜里飞驰,肥皂用力地等着那辆没电的电动车在风中喊叫,那才是肆无忌惮的青春。肥皂的那句“迈克尔•杰克逊都死了,还买什么单啊!”让无数观众顿时醒悟影片要表达的主题,残酷的青春,一去不复返。《观音山》中的残酷无处不在,无奈迷茫的真相,纠结愤怒的亲情和爱情,既直接又真实,这是一部诠释自由、爱情、快乐和温暖的电影,那个失去丈夫和儿子的女人常月琴,生命中只剩下一件事――等死,当她遇到南风他们,彼此的生活发生巨大的改变,四人彼此的秘密被洞悉,南风用自虐面对酗酒的父亲,常月琴思念儿子而自杀,肥皂被人欺负要南风帮他复仇,丁波舌吻辣妹伤了南风的心……一切都在观音山上结束:只有爱才能解决问题,躁动不安的青春终要过去,所有的叛逆和不逊将成为过去。

中年女人常月琴,整日与京剧、书法、香烟为伴,像一个无可救药的偏执狂,她的人生不属于任何色系,她的每一个动作和眼神,都似乎具备一种经历了丰富的人生后提炼出的一种被时光雕琢的沧桑感。她经常坐在儿子出车祸的那辆车里反复听同一首歌,然后痛苦,她是孤独的。三个年轻人不习惯早晨6点她唱京剧,不习惯桌子上的报纸不能用,在DVD中放入,偷走她的钱,然后开走她儿子那辆让人睹物思人的破车。常月琴讨厌他们,但并没有赶他们走,因为年轻人令她的孤独感减轻是不争的事实。有一种解脱方式是觉醒,她重新学会了笑,重新去酒吧喝酒,她并不是不孤独,只是暂时忘记了,年轻人最终要离她而去,自己也最终会变老,破旧的车子最终要修好,坍塌的观音庙也可以修复,但生命是永远也无法重新来过的。但是就算这些都能解决,她不能保证再次听到那首歌的时候不会心痛,总有一个日子在提醒她她儿子的死亡,她无法再次承受被揭开的伤疤,于是,她走了,离开这个孤独的地方,观音庙修好了,她自己的信仰又回来了,她相信“孤单不是永远,在一起才是永远。”

这是一部让人绝望的电影,到最后一刻,三个人在火车上的迷茫,观众看到隧道的光越来越远,主人公被淹没在黑暗中,影片就此停止,绝望之感油然而生。导演将对生命、生死、信仰的深层思索融入故事中,常月琴被南风等人感动后,随他们一起来到观音山,沿途看到汶川地震的废墟,倒塌的楼房,空荡的大街,这几个人的命运在灾难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就像南风同学的那句话:“那么大的城市,我们算什么?”常月琴丧失亲人的苦难不比大地震来得少;南风在父亲面前的喝酒自虐并不比大地震来得轻;丁波大闹父亲续弦婚礼表现的叛逆同样沉重。很多人们缺乏信仰,道德体系分崩离析,导致自己心灵无处安放。作为一部艺术片,将青春的残酷和信仰这种大命题结合在一起,是这部影片的亮点所在。

一个看似讲述残酷青春的故事,却蕴含着一个如此宏大的主题,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所有人精神上无依无靠,导演希望这部影片帮助人们填满心中的虚无感。

三、生死缠绵的色彩

李玉的作品更多的是关注社会边缘人物,影片中人物感情痕迹严重,而本部影片的摄影曾剑,用手持的晃动镜头为观众呈现一幕幕真实感极强的画面。这种真实感正好对应了影片焦躁不安的主题,这种焦躁不安如何传递给观众则成为一个首要问题。电影的情绪,像正在吹的气球,在最饱的时候破掉。而在《观音山》中,范冰冰的表现出人意料的惊艳,她对南风身上的一股狠劲拿捏到位,是与这部影片最搭调的角色,在影片很多细节中,很多小元素都显示出导演对这个人物的用心。

可能是南风鲜艳的假发或是影片中流淌的青春血色,观看《观音山》时心中都是那种纯粹干净的色彩膨胀感,如在影片开场,导演用近2分钟的时间表现南风化妆的桥段,亲密的镜头,像是在偷窥一般,逼着你近距离地观看南风淋漓的变装手术,黑色的眼影,紫色的上衣,渔网袜,亮黄色的假发,直到看不出真面目,所有的迷茫似乎在故意夸张渲染的缺口中宣泄而出。黑色是黑夜的象征,一群孤独的年轻人,白天睡觉,晚上出没在酒吧、地摊儿,黑色是孤单的颜色,在色彩学中任何一种颜色与黑色结合都会被其同化,在影片中黑色则代表了孤独和排斥;而紫色的上衣,多少表现出年轻人应该有的鲜艳,紫色寓意忧郁和神秘,是不可靠近的色彩,在影片中表现了南风倔强和清高的性格,紫色也是祥瑞之色,古有“紫气东来”之说,同时也代表着重拾信仰;而黄色一贯是李玉的最爱,高贵、不可侵犯,与南风的性格和处事方式相吻合,紫色和黄色在中国传统佛教中是较常用的颜色,影片结尾在修葺观音庙时也使用了这两种颜色,为影片增加一丝佛教艺术气息,可见导演的独具匠心。而在影片中间,人物多以黑白色出现,没有化妆的脸,简单的黑色服饰,这是一个发现和前进的过程,在没有找到精神寄托的时候,世界都是灰色的,如常月琴日夜苦苦思念儿子的时候是没有色彩的,所以导演用简单的灰黑色调处理,增加了影片的悲戚感和沧桑感,为影片蒙上一层伤感的色彩。

四、结 语

作为一部文艺片,《观音山》通过四个人的摩擦传递给观众:人,一定要有精神信仰,要学会爱和被爱。《观音山》给中国电影一个良性启示,让大家明白电影质量非常重要,优质的电影品质,切合实际的故事,出色的演员演技、深度的内涵主题,才是电影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Song.李玉电影的主题与风格[OL].时光网:i.省略/yexingyuan/blog/6018096/,2011-05-23.

[2] 桃桃林林.信仰的崩塌与重建[OL].豆瓣网:movie.省略/review/4748133/,2011-03-04.

[3] 梁明.电影色彩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 江月英.雄起,中国女性导演[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04).

[5] 龚隽.作为思想史的禅学写作[OL].豆瓣网:www.省略/group/topic/8202242/.

[6] 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闫慧(1977― ),女,河南卫辉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系讲师,基础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上一篇:1983~全球电影产业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下一篇:爱情•音乐•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