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科教学中德育工作的开展

时间:2022-08-10 04:16:58

物理学科教学中德育工作的开展

1 概念的界定及其价值

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其同智育、体育、美育一样,也是教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或品格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广义的德育,是指形成学生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甚至还包括心理品质的教育.在这里,笔者取宽泛一点的广义的界定.

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物理学科的德育同物理学科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是一个层面的三个概念,对这三个方面的学习共同构成学生物理学科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德育虽然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但是在应试的背景下,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智力品质,物理教学很容易偏向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因此,加强物理教学的德育工作,既是外在实现物理教育目的要求,也是内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经之途.

德育教育关涉学生的已有价值,致力于学生思想观念的内在转化,要取得效果,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建构,对此,一方面,同专门的德育课程相比较,物理学科的德育过程有其明显的优势,即其不必采用灌输教育的方式,而是可以在学科教学中自然渗透;另一方面,物理学科德育重点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物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特点

在一些物理研讨课、公开课中,往往会出现物理学科德育的贴标签、显性化、孤立化等现象,贴标签是指将非德育的内容划为德育范畴,牵强附会,脱离实际;显性化就是把一些德育内容直接告知给学生,缺少学生的建构与内化;孤立化则指教学中将道德教育与学生物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相脱离.避免这些现象的出现,需要教师能正确把握物理学科教学中德育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物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不是物理知识技能教育再加德育的简单组合,而是需要挖掘在物理学习过程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德育因素,在物理学科教学这个特殊性中体现出德育的一般性原理、方法和法则.

物理学科教学中德育的特殊性,体现为它是一种间接的、隐性的、渗透式的德育.具体表现为:在德育目标上,它是一种隐性的影响.其很难像物理知识点那样,一节课学生能达到什么及能做什么都够能明确表述出来;在德育内容上,学生形成严谨、细致的思考习惯,养成科学的态度,自觉追随、效仿科学家的人格精神,逐步确立物理学的真理观,也很难量化;在德育方式上,物理学科德育不能去专门、系统地讲德育,而是间接地通过物理学科本身所蕴含的很多德育的元素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与价值共鸣.

针对物理学科德育三个方面的特殊性,在学习的心理机制上,物理学科教学中德育的培养应该是一种整合性的学习方式,即通过学生的认知、行为和情感的共同作用,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如果能抓住物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德育效能,既避免抛[HJ1.5mm]开物理,另起炉灶地开展德育工作,又避免上纲上线,让物理学科教学的德育显性化、量化,这样反而冲淡物理教学的重心.

3 物理学科教学德育工作的开展

物理学科德育教学的开展,其重点在于挖掘物理学科中的价值因素,在学生的情感卷入与主观体验中,实现物理学科知识、技能方法与道德教育、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3.1 充分挖掘教材德育因素,让学生喜欢物理

学生喜欢物理,是源于对物理的美、物理价值的一种认识、理解和感悟.“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在斜面理想实验的探索中,速度和时间的简单正比关系,体现了物理本身的一种内在美;在牛顿第二定律简洁的公式中,包含了宏观低速世界中力和运动的全部特征,简单、精巧而有力,体现了物理学的科学美,包括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和理论结构之美.物理学规律有惊人的简单、有神奇的对称、有美妙的和谐,也有最美的发现;从物理与生产生活、科技体育、能源开发、军事国防等方面的关系,体现为它的应用价值.在物理问题解决中,建立模型、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也显示出它的创造价值.

教师在教学中,以物理知识教学为载体,以过程与方法为主线,通过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意识、有倾向性地引导学生去感悟物理的美,唤起他们对物理的热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2 采用合适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爱国主义的素材,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适当地挖掘和拓展,以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如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理解科学家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宝贵品格,甘于奉献、报效祖国的高尚人格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素材,需要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注重德育的实效性.比如,教学中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西方近代科技发展和我国同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从1785年发现库仑定律到1864年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建立,西方经历了由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的跨越,我们国家正好从乾隆五十年到同治三年,经历由盛到衰、日益腐朽的历史变迁,还停留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阶段,学生通过这种鲜明、形象的对比,会产生惊讶、震撼的感觉,对我国近代社会落后的感受会更加强烈,也势必会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强烈动机.

3.3 通过物理典型事例,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物理学蕴含大量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素材,比如说,世界是物质的,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中微子、正电子、强子的发现,正是物质第一性的有力证明.从汤姆孙枣糕模型到卢瑟福核式结构,再到波尔原子理论,经历了否定之否定过程;核式结构的图景与经典电磁波理论的矛盾,使得波尔原子理论应运而生,正切合了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其他如量变质变规律、必然性和偶然性联系、理论和实践关系、认识的辩证运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等观点,都可以在物理教学中加以渗透.

对物理教材中一些有意无意会导致学生产生偏见的事例,需要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实事求是的态度.比如说,高中阶段,很多学生一谈到亚里士多德,就把他当成反面人物的典型代表,因为他在物理教科书中出现的两个观点“重的物体下落快”、“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现在看来都是错误的.实际上,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亚里士多德在当时连速度、位移、加速度等概念都没有建立的情况下,不可能深入的研究物体运动规律,但是他能善于总结、注意观察、注重分类,并开创性建立了包括速度在内的许多概念,这本身就非常了不起,我们不能为体现伽利略的历史贡献而贬低亚里士多德的应有地位,毕竟物理学发展是有规律的,任何物理学家都不能超出他所处的历史阶段.

3.4 注重物理过程分析,促进学生物理科学精神的形成

通过物理定律的归纳总结、演绎推理,培养学生科学的精神,包括理性的精神、怀疑的精神、探索的精神、实证的精神及创新的精神.如我们在讲“万有引力与航天”章节时,通常做法是将本章内容分为“卫星绕地球转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和“地面上的物体(万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两大类型,然后围绕着这两大类型,分别计算向心加速度、角速度、公转周期、重力加速度等物理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问题的意识、探索研究的欲望、创新的想法不易得到激发,对此,我们可以做一个新的设计:同学们,现在假如你就是聂海胜、张晓光或王亚平的一员,驾驶着神州10号,准备驶向太空,你会遇到了几个挑战,或者说需要攻克几个课题,即“你是怎样飞上太空的”、“你在太空中看到了什么”、“你怎样才能让神舟号和天宫号对接”、“在微重力的太空中,你的太空生活是怎样的”、“你将怎样返回地球”?要想解决好这几个问题,需要物理学关于航天航空方面的很多知识,学生在实际研究中,也会遇到很多麻烦,比如说,340千米高空的太空环境是微重力环境,那么什么是微重力,是指微小的重力吗?这些都需要学生搞清楚.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这样的教学尝试让学生真正经历研究的全过程的分析,大大提升了他们研究的兴趣和创造的热情,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也有效促进他们团队合作精神的形成,教学中的这种做法比单纯地研究卫星(飞船)绕地球转动模型,在效果上要好得多.

3.5 挖掘情感资源,发挥物理学史的育人功能

物理学史具有丰富的情感资源,但在我们当前的物理教材编写中,往往对真实的物理历史研究进行了压缩和简化,其好处是使得物理教材内容显得简明扼要、严谨、符合逻辑、科学性强,但是其弊端就是教学内容往往忽视了物理学史发展的细节和过程,丢弃了许多生动感人的微妙情节,使原本生机盎然的物理知识显得单调、呆板、孤立、毫无生机,失去了某种生命力和亲和力,以至于学生难以体验其丰富的情感特性,而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发掘和还原,通过物理学史的陈述、展开,描述物理学家在探索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败,使得学生能够从中得到精神和情操上的陶冶,提升意志力和鉴赏力,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产生对美和善的追求热情,他们的心智也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3.6 教师要以身作则,以学科教师的魅力感染学生

物理学科德育的实践性、体验性、养成性非常之强,要想让学生自觉接纳、主动建构,还需要教师的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物理,对物理、对自然充满深厚的感情,对未知的探索具有极大的热情,并用这种感情来影响学生.其次,教师需要研究学科的特点,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以学科教师的魅力来感染学生.比如说,教师的语言要有激情,有感染力,以真挚的情感去博得学生的感情共鸣;物理教师的严谨态度、喜欢进行实验验证的习惯也会传递给学生.第三,教师要运用好各种载体,发挥物理学科育人的独特优势.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趣味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的有趣与神奇;通过前沿展示、科普讲座等,展示科技的成就与魅力,激发学生去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上一篇:如何利用导师制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下一篇:再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