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建设

时间:2022-08-10 03:53:39

浅析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建设

摘要 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学生高尚品德的养成,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如何构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模式,即成为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期发展的新课题。

关键词 大学生 志愿者 组织建设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在志愿者的行列当中,占相当一大部分的是在校大学生。几十年来,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在实践中蓬勃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建设的研究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现状与趋势,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建设发展提供思路。

一、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是组织动员大学生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重要形式,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北京奥运会、上海市博会、广州大运会等国家的大型活动和公益事业领域中业绩显著、举足轻重,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人才培养。

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了人际交往能力、增长了专业技能和本领,促进了大学生社会化,为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大学时期是引导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通过对自身感受和体验的分析,形成新的认识和理解,以此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

(三)有利于志愿服务事业的积极发展。

大学生志愿者以其特有的身份、形象和社会责任感,引领着社会志愿者的走向。大学生志愿者对于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传播志愿文化有着特殊的作用。今天的大学生志愿者,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明天将成为社会志愿服务的精英和骨干。因此,通过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能够培养和塑造出更多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而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目前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管理人才和骨干精英。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这必然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骨干精英和管理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在多数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是在校院两级团委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各级团组织是志愿者行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各级团干部是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管理主体。由于共青团事务繁杂,团干部流动性强,大部分团干部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不具备管理志愿组织的经验,严重影响了管理队伍的工作水平。大学生志愿者的骨干精英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和“领军人物”,但由于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这些大学生志愿者骨干精英步入高年级时都纷纷退出志愿者组织,极大地削弱了志愿者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使各级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常常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

(二)组织框架亟待改进。

目前,高校普遍的做法是在校团委设立志愿者工作部,志愿者工作部下设青年志愿者协会和院系青年志愿者协会。各志愿者协会设会长、副会长,所有招募的志愿者未经分类统一管理。这种简单的组织框架,不适应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迅速发展的实际需要,使得大学生志愿者组织难以摆脱自发自为的局面。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架构比较薄弱,许多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还不能有效地发挥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统领作用,志愿服务专业团队或服务站、服务基地的建设才刚刚起步,远远不能满足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志愿者组织建设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当务之急。

(三)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我国高校志愿者社团大都制订了管理制度,但多是一些框架制度.在系统化管理方面存在很大差距,管理机制不完善。不少的志愿活动都由上级组织提出,下级组织负责安排落实,缺乏宣传与动员。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造成了志愿者流失率高、志愿者参与积极性低、活动前缺乏培训等现象,并且志愿服务短期化现象普遍,有的志愿服务活动更流于形式,缺乏志愿服务的认证和考评机制。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缺少必要的保障。

首先,缺乏有效的物质保障。志愿服务是一种自愿奉献的无偿服务,本身并没有获得任何经济收益,但在实施过程中,青年志愿者的组织、培训、宣传、奖励等方面都需要一定费用,这完全依赖共青团组织这一单一资金来源渠道;其次,缺乏必要的权益保障。大学生对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权利和义务是模糊的,并且由于缺乏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相应的法律保障,青年志愿者无法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自身的权益更无从维护,从而也影响了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行动的积极性。

三、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建设的机制创新

(一)以培养大学生志愿者骨干力量为重点,构建志愿者组织建设的组织框架。

青年志愿者骨干是高校志愿者工作长远发展的人才基础。高校志愿者的骨干培养应以全面提高志愿者骨干实际开展志愿服务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为主要目标,采取系统培训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帮助他们拓宽志愿者工作视野,激发志愿服务创新意识。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领导,成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教师和学生相结合的工作队伍,形成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有力的扶助力量。在此基础上,大力培养学生“骨干”,培养塑造一支“学生干部+志愿者”、“学生党员+志愿者”、“团干部+志愿者”的骨干队伍,采用现代管理教育方法,以骨干之间传帮带为纽带,建立一套志愿者骨干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长效机制,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期、健康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通过专家讲座、集体学习和组织参加志愿服务实践等形式,给学员全面了解志愿者理沦、组织管理常识等方面知识提供平台,激励学员探讨志愿者工作现状及发展方向,交流志愿服务感受。同时,结合学员个人意愿和实际能力,在培训内容上给予不同角度的侧重。

(二)以“团队式”服务组织领导管理模式为核心,构建志愿者组织的基本框架。

高校志愿者服务组织目标应是立体多维的,既要反映志愿者个体的需要。又要符合学校的办学规律,还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大学生志愿组织应当树立组织主体观念,在学校的领导下制定一套规范的领导组织体系;同时必须坚持高校共青团领导与团支部的管理,共青团是志愿团队的领导和组织机构,校团组织要有专人抓这项工作,定期听取社团负责人关于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并要抓好两项工作:第一,建立校团委下设校级的青年志愿者服务团,校党团组织起指导作用,真正的管理主体应为青年志愿者服务团自身,下设院系级的管理站,由院系团总支领导担任指导教师。第二,对经过培训的志愿者进行优化组合:首先以校为单位,将校志愿者服务团下设五个部:办公室、宣传部、外联部、培训服务部、认证考评部,再按专业及个人意愿不同分六个服务队:爱心使者服务队、助学教育服务队、宣传讲解服务队、绿色环保服务队、法律援助服务队、赛事志愿者事务中心,这样就可以因服务的内容,决定选相关专业的服务团队,作为上述各服务队的备选资源。这种组织模式运作起来基本可以实现加强思想指导、细化职能分工、提高专业水平、强化服务功能、减少资源浪费的变革目标、组织效能会得到很大提高。

(三)以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基本环节为前提,构建志愿者组织建设的管理机制。

1、加强宣传和教育,解决学生认识层面的问题。我们要坚持把志愿服务作为学校育人的重要环节,大力培育志愿服务的精神和文化,通过正确的宣传,引导学生理解并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2、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志愿服务认证制度以及志愿服务的考评体系来完善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制度。管理部门对青年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进行有效激励和引导,全面掌握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情况的基本信息,建立动态的志愿者资源数据库。

3、规范培训机制,培养优秀志愿服务者。青年志愿者组织要从组织自身建设,改变工作作风,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筹资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培训,制定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标准,培训结束后,可以向符合要求的学生颁发结业证书,作为完成学业的证明。

4、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专区。利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也可以跨地域实现青年志愿者的异地联盟,协调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青年志愿服务的效率和增强服务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图文声并茂的宣传,有利于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双向互动,方便快捷地反馈活动信息,让志愿者和服务对象切实感受到志愿者服务的效果,可以激励青年志愿者进一步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实现志愿活动的长效性。

(四)以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和完善管理机制为保障,构建志愿者服务保障体系。

志愿者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高尚人群。志愿服务需要得到社会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所以,需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给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保障,以提高和保护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1、建立志愿服务专项基金,解决志愿服务保障体系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奉献的是时间和精力,但是在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管理费用,从长期来看,这一系列开支无论由志愿者个人还是志愿者组织承担都会有非常大的压力。因此,志愿者组织应该不断加强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争取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并尝试通过建立志愿服务专项基金等形式,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促进志愿者行动的持续发展。

2、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即以服务认证为基础,根据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对志愿者进行考核和评优,建立健全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发现培育宣传典型,激励志愿服务行为,并保障志愿者权利,更好地发挥注册认证制度的积极作用,并且争取把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情况纳入学校教学范畴,将志愿者的工作成效计入综合测评,与教务教学部门社会实践学分认定相结合,与学生管理部门的评奖评优相结合,与就业指导部门的毕业生推荐制度相结合。

3、建立“政府——社会——高校”的协同机制和完善法律保障机制。首先,高校志愿活动是一项非营利的社会事业,要想得以长足有效的发展,就必须得到各级党团组织和政府部门更多的关注,建立“政府——社会——高校”三结合的协同机制,整合各种资源,为青年志愿服务的开展提供更充足的资源保证,维护志愿者权益,涉及志愿者的学习、生活、工作、劳动保护、人身保险、医疗等相关保障。并且实施财政捐款与合作政策,对乐于为志愿组织提供资金或物质支持的企业,给予税收的优惠,鼓励社会或企业关注志愿服务等。其次,要完善和落实法律保障机制。

随着我国青年志愿活动的蓬勃发展,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已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着眼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远发展,需要我们认清形势,发挥潜力,创造价值,勇担重任,积极参与,共同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组织机制。

(作者:王向菊,硕士学位,现任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常州)思想政治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崔炳利,河海大学)

参考文献:

[1]耿志权.构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探析.继续教育研究,2011,4:99-101

[2]裴广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建设创新.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4:26-29

[3] 许人冰.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3(25):72-79

[4]廖君丽.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研究.出国与就业,2011,5:190-191

[5]曾骊.大学生志愿精神与和谐社会之关系.江淮论坛,2011,3:127-131

[6]高 燕、李 冰.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对策研究.实践与探索,260

上一篇:初中数学课情景创设的感悟 下一篇:美国儿童早期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