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元老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经验总结

时间:2022-08-10 03:11:17

赵学元老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经验总结

【摘要】目的 观察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运用整复、固定及中药内服外用治疗肱骨髁上骨折126例;结果 126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通过治疗总有效率达96%;结论 肱骨髁上骨折容易并发肘内翻畸形,在整复时尽可能纠正尺偏移位。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 治疗 经验总结 赵学元老师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108-02

肱骨髁上骨折是肱骨内外髁上部的损伤,它靠近肘关节面,儿童发病率最多,临床上分为伸直型、屈曲型和粉碎性三类,尤以伸直型骨折最多见。如治疗稍有不妥,常会遗留肘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甚至会造成终生残废。赵老师运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中药内服外用,功能锻炼,治疗126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分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126例中,男92例,女34例,年龄最小者1岁,最大者46岁,其中6-12岁为最多,占55%。

126例中,伸直型为108例,屈曲型为15例,粉碎性3例;尺偏者69例,桡偏者24例,屈中位者33例(前后移位)。

2 治疗方法

2.1 手法复位 对新鲜骨折局部肿胀不严重、移位不大且无纵轴旋转者,给予拔伸捺正、充分利用肱三头肌的张力及分离作用夹缚固定于桡倾位和桡侧骨皮质嵌插即可,但对陈旧性骨折局部肿胀者采用臂丛麻醉,两助手对抗牵引。对侧方移位者,先纠正侧方移位。其方法:以尺偏型为例,在两助手持续对抗牵引下,术者双手拇指抵于骨折远段尺侧凸出部,余指环桡侧部,以解脱桡侧嵌插而张开,术者以轻柔手法将尺偏的骨折远折段,向桡侧推抵,直至桡偏(以留有1/5-1/4为度)不能全部矫正,并使呈桡倾角将桡侧骨皮质嵌插,尺侧张口,然后屈时使前臂旋后,再纠正重迭移位后,将肱骨远折段与近折段顺骨纵轴互相对挤、捺正,并向桡侧倾斜和桡侧骨皮质嵌插,给予石膏托或夹板固定,同样对桡偏型者,在对抗牵引的同时,远折段助手向桡侧偏倾,使解脱尺侧嵌插而张开,术者缓缓将桡偏推向尺侧,但不能完全矫正,需留1/5-1/4的桡偏,同时纠正前后移位,并向桡侧倾使远折段向桡侧嵌插,尺侧张开,再将远折段沿骨纵轴方向互相对挤。对旋转移位者,即向前旋转者,使前壁旋后;向后旋转后,前壁给予旋前,采用石膏托或夹板固定。对粉碎性骨折或伴有神经血管损伤者行手术治疗,禁用手法复位以免加重继发性损伤。

2.2 固定要点

待复位拍片满意后,对局部肿胀明显,但仍可摸到寸口脉动者,以尺偏伸直型为例,可在肱骨远折端的尺侧部加塔形垫,在背侧加梯形垫,在肱骨近端桡侧部加塔形垫,在肱骨近折端前面加平垫,常规放置小夹板。并将前臂置于旋后,再用颈吊带。对伸直型骨折固定肘关节于屈曲位,对屈曲型骨折固定于伸直位。对肿胀严重并有水泡及寸口脉动摸不清者,患者自觉患指轻度麻木,不可手法整复,可暂用石膏托固定;若有明显手麻、指冷、痛甚不减者,用布巾钳于鹰嘴处骨牵引,暂不用其它固定,以利于外敷消肿活血散(用香油或米醋调敷患处,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待上症减轻,摸到寸口脉动者,再改用夹板或石膏托固定。待肿胀消退后再行手法整复。

2.3 药物治疗

初期对局部肿胀者,用消肿活血散外敷,内服自制养血止痛丸;中期待肿痛消减后,局部停用外敷药,内服自制三七接骨丸(每服6克,每日2次),有活血止痛,接骨续筋之效。后期用八珍汤及十全大补丸加减治疗,按骨折三期辨证治疗。

2.4 功能锻练

在夹板固定后即开始适当的功能锻炼,如初期可作握拳、松拳及患侧肩腕活动,并逐渐加大活动次数与范围待肿消痛减后,可带上夹板打太极拳,在拆除夹板后,应加大活动范围及活动量。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优:肘关节屈伸活动受艰10°内,肘内翻

3.2 疗效评定结果: 126例中,治疗时间最短为22天,最长为45天,平均治疗日数为25天,随访42例,都作过1―3次局部X线正侧位拍片。结果:优19例,良13例,可8例,差2例,总有效率为96%。

4 典型病例

患者王X X,男,9岁,凉州区东关街人,于2008年7月16日初诊,玩耍时不慎跌伤右肘关节一天,局部肿胀功能受限。在私医处捏过。经拍片示:右肱骨髁上骨折呈伸直型桡偏移位。诊断为“右肱骨髁上骨折。”经手法复位、石膏托固定,内服养血止痛丸3克。拍片示:侧位有向后成角,正位仍有1/5桡偏并略旋前;继服前方,7月22日复诊,改用夹板固定,予以内服三七接骨丸3克,每日二次。半月后复诊,拍片示:正位片有1/5桡偏,有大量骨痂生成。肿痛消,折除夹板,嘱患儿加大肘部功能锻炼,半年后来诊,关节功能正常。

5 体会

5.1 分型:肱骨髁上骨折临床诊断比较容易,患者多系儿童,外伤后易出现肿胀、疼痛、功能障碍或畸形。在诊断肱骨髁上骨折的同时要注意手部温度、脉搏、运动及感觉,以明确有无血管、神经损伤。临床分型根据暴力来源及方向可分为伸直型、屈曲型和粉碎型三类。①伸直型骨折最多见,占90%以上,按移位情况又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尺偏型骨折后肘内翻发生率最高。②屈曲型骨折较少见,很少发生血管、神经损伤。③粉碎型骨折多见于成人,常因肱骨下端受到压缩性的暴力所致。

5.2 手法整复:先整复尺偏桡偏再整复前后移位充分运用拔伸牵引、捺正、旋转手法及肱三头肌的张力及分离作用。尺偏型骨折容易后遗肘内翻畸形,是由于整复不良或尺侧骨皮质遭受挤压,而产生塌陷嵌插所致。因此,在整复肱骨髁上骨折时,应特别注意矫正尺偏畸形,以防止发生肘内翻。粉碎型骨折或软组织肿胀严重,水泡较多而不能手法整复或整复后固定不稳定者,可在屈肘45-90°位置进行尺骨鹰嘴牵引或皮牵引,重量1-2kg,一般在3-7天后再进行复位。

5.3 固定:凡经复位满意后,如肿胀严重并能触扣脉微还能摸清者,先采用石膏托固定,以利于消肿活血散外敷,待肿胀稍有好转,再改用夹板固定。如外固定后患肢出现血循环障碍,应立即松解全部外固定,置肘关节于屈曲45°位置进行观察。

5.4 肘内翻的预防:肘内翻是肱骨髁上骨折的主要并发症,在整复时尽可能纠正尺偏移位恢复携带角,固定时把后侧的夹板延长至手背并用绷带缠绕固定,把前臂牢固维持在旋前位,前臂旋前时通过肘关节传导至骨折端尺侧的完整骨膜形成一定的张力,而骨折面的桡侧形成嵌压,这样可预防肘内翻的发生。

上一篇:酒精性肝硬化58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腹腔镜在卵巢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