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本式”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10 02:19:16

“学本式”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摘要:新课程改革正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进,但初中地理教学方式改革滞后,严重影响初中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针对这种状况,探索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用以激发初中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关键词:课程改革;初中地理;“学本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一、“学本式”教学模式的程序

1.主要特点

“学本式”教学即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学、互学、展学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都是由考试大纲决定,无论知识是否对学生地理学习有用,教师只讲考试内容,不考内容基本不讲。学生也只能按照教师安排的内容进行学习,这严重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本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独立自主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学、互学、展学完成地理学习任务,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而言,不懂的问题由自己去探究解决,不能解决的由生生之间相互探讨,仍不能解决可由教师点拨指导。该教学模式使课堂生动有趣,充满活力,深受学生喜爱。“学本式”教W模式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只要对学生发展有用的知识,教师都根据需要深入浅出讲授,并将学生学习与考试有机结合。

2.基本程序

“学本式”教学要经历复习提问、新课引入、新课教学、归纳总结等过程,其核心是新课教学。“学本式”教学模式的新课教学分为自学、互学、展学三个环节。

(1)自学。是学生根据所学习内容先独立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一种活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结果。自学内容可以来源于课本,也可以由教师提供,均根据学生学习任务确定。自学时,生生、师生之间先不交流,教室保持相对安静,学生自己认真看书或者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将重要且不懂的问题加以记录,便于提问讨论。自学是互学和展学的基础,互学和展学离不开自学。通过自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自学所用时间一般控制在2~4分钟,把更多时间留在后面学习环节。

(2)互学。是自学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共同对自学中难以理解或者不懂的问题相互讨论并寻找解决办法的一种学习活动。在互学环节中,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人数据具体情况而定,最好四位同学一组),每个小组选一位组长,并给每位学生分配任务。做好分工后,针对自学环节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各小组成员发表自己不同见解并做好相应记录。同时,教师到各个小组巡视,了解各小组对问题的解答情况,并对解答问题有困难的小组予以帮助。互学时,可将新旧知识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它要求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把各种不同观点结合起来,最后达到解决学习问题的目的。通过互学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感情和集体主义精神。互学所用时间可根据问题多少和难易程度确定,一般控制在5~10分钟。

(3)展学。是自学或者互学完成后,学生将自学或者小组互学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的一种学习活动。展学时所有学生认真听讲,确定答案是否完整、正确,是否需要补充或者纠正。展示完成后,其他同学点评并说出理由。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相互讨论,寻求问题解答。如果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可由教师点拨引导展学内容,可以是自学内容,也可是互学内容。通常情况下,先展示自学内容,再展示互学内容,其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小组一位同学展示,也可以由小组所有成员一起展示;可以是部分小组某个成员展示,也可以是部分小组所有成员集体展示,不管用哪种方法,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都参与体验学习活动。

3.应用要求

“学本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自学、互学、展学完成地理教学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精心准备自学材料,使材料来源于学生生活,是学生熟悉的事物。课堂上书本的知识尽量让学生自学,能在书上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不讲或少讲。教师应让学生将难以理解或者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便于课堂及时解决。

(2)自学完成后,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要开展互学。此时,教师到各小组巡视,掌握各小组对问题的解答情况。同时,对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小组给予帮助,教师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互学完成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答案是否正确,进行展学时,教师应有意识让答案错误或者答案不完整的小组先展示,再让其它小组纠正或者补充。为激发学生自信心,无论学生回答是否正确,教师都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

(4)通过自学、互学、展学还不能解决的学习问题,教师要及时指导。一些争议问题,无法当堂解决,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课后探究,最后于课堂将难题弄清楚。

二、“学本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1.自学的应用

初一学生刚入门,学习地理普遍感到困难,加上学习负担较重,他们不愿意自觉看书。这种情况下,教师安排时间在课前两分钟让学生自学书本内容,课堂上让学生自学所提供的材料,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时间。根据学生自学内容,教师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由易到难,让学生有学习成就感的同时,又面临挑战,从而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问题设计,可将书本重要知识点呈现,做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知识点。如在学习“中国水资源”时,让学生自学回答中国水资源的现状。紧接着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得出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问题通过学生自学可能无法解决,可进行互学。

2.互学的应用

学生通过自学后,若有些问题无法解决,应该让学生相互讨论,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如通过自学后,学生对中国水资源分布特点不清楚,可让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比教师直接说出答案好。互学时设计的问题不能太简单或者太难,应注意问题的有效性。

3.展学的应用

展学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学完成后展学;二是互学后展学。如在学习“中国水资源”时,可以对逐个问题自学,学生自学完成后,让回答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回答不完整,让其他学生补充。接着让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回答中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这个问题有点难,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再让每组派代表表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补充,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弄清楚中国水资源特点后,最后是解决方案,这一问题也可先让学生自学再展学,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再互学后再展学,最终找到正确答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戴贵礼.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J].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1).

[3] 彭晓萍.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对话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上一篇:找准“病根” 对症下药 精准帮扶结对贫困村 下一篇: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组织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