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学课堂,强化教学效果

时间:2022-08-10 12:22:56

优化数学课堂,强化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的优化是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启发、点拨、设疑、解惑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在参与过程中得到提高,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

一、激发兴趣是前提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理想的新课导入,能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顺利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电教媒体的使用,把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内容和方式用于数学教学活动中,这无疑是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多种感官全面参与的好办法。如在教学《几辆车》一课时,为了区别2+3和3+2这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先出示停车的画面,再出示淘气和笑笑数车子的画面,并结合画面进行描述,让学生产生具体形象的认识。他们带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盘活思维是关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往往从问题开始。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认真独立思考,必然生疑,疑则生问,问则求解。但是,有时在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课堂中老师让学生提出感到不懂的问题时,往往没有学生举手提问。产生这个问题的因素很多,但关键是盘活学生的思维。要盘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在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怎样才能使鸡蛋掉下2米而不碎?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如在下面放一盆水、铺海绵、给鸡蛋特制一个降落伞……其中一个学生说:“我不用做任何准备,只要在2米以上的空中让鸡蛋下掉,鸡蛋决不有会碎,因为它还没落地。”大家茅塞顿开,解题思路灵活,培养了求异思维。

教育教学实践证明:要盘活学生的思维,应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敢问;二是教给学生问的方法,使他们会问;三是鼓励学生奋发上进,使他们爱问。只有这三方面做到位,才能反过来作用于认真思考、生疑、激发思维,通过“问”达到“解”的目的。同时,学生问题提得越多,表示参与意识越强,思维越活跃。

三、培养能力促升华

“没有创造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可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力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创造让学生自己探索创新、研究的机会,不拘泥于书本知识,不限制学生思维。学生有了更多机会表现自己,他们的思路往往别出新意。让每个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独立地进行探索尝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提倡一题多解,寻求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途径。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没有任何条条框框限制的情况下,获得创造性学习的机会,培养创新能力。如让学生思考:“把一条绳子剪成4段,要剪几次?”学生经过画图、思考,大多数同学得出的结论为3次,其中一个小组的同学经过讨论,得出只要剪2次,理由是把绳子剪成2段,把这2段又叠起来,再剪一次就剪成4段。一席话激活了同学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讨论、合作与交流中,知识、能力得以发展、升华。

四、鼓励质疑促思考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质疑是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教材理解深刻的表现。针对有些学生自卑怕问的心理,教师平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从“敢问”、“爱问”到“会问”、“善问”,最终促使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学生质疑后,教师不急于释疑,先把问题交给学生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和想法,教师在一边启发引导。教师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在关键处巧妙设计具有思考坡度的问题,及时点拨。当学生的思维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时,应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切莫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应因势利导,用话语温暖他们,用掌声感化他们,使他们的思维得以展开。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控制质疑的时间、对象、范围,把质疑问难列入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中。

五、指导得法最重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此,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从“教”到“教会”到“不教”,学生从“学”到“学会”再到“会学”。就教材和学生而言,学法的传授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不同教学内容的课题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段的要求和学习数学的方法体系,制订一个有系统、有层次、有重点的学法指导计划,把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切不可机械、随意、只图形式。以“10以内加减法”为例,教学模式分两个段设计,第一阶段:教、学“结构”阶段,教师先引导学生学习3、4、5的加减法,让学生慢慢感悟、反思学习的过程,找出规律——10以内加减法有相似的知识结构,归纳出相同的学习方法:(1)看图列式;(2)想想说说;(3)读读记记。这一阶段的教学进度较慢。第二阶段: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拐杖”,通过迁移,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自学6、7、8、9、10的加减法。学生不仅学会了10以内的加减,而且初步了解了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为以后的加减法教学做了铺垫。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改变学生依赖老师的全盘授予和灌输的被动学习方法,达到自学、自求、自理、自控之境界。鼓励学生“试一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自学能力,从“苦学”变成“乐学、会学、善学”。

总之,重视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发展是当今教育的大方向,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盘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正确的学法指导,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调动学生全面、积极参与活动,使学生学得生动、有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上一篇:把作文批改的优先权还给学生 下一篇:豪门也要“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