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引导、两个转变”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时间:2022-08-09 08:37:11

“一个引导、两个转变”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一个引导”即引导学生走向教材,“两个转变”即由教师发问向学生提问转变,由教向学转变。

一、引导学生走向教材

在通常的教学中,教师以教材和教参为本,从自己的主观出发拟定问题,确定重点、难点,设计教案,然后带着教案走向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思路上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力求找到与教参相统一的答案,即教师带着教案走向学生。这其实是忽视了学生内心主动求知的需要,背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算不上是启发式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课前参与,反复阅读教材,然后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沿着不同的方向思维、探索,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堂上讨论的也是他们自己提出的疑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交流。凡能让学生在争辩中获得的知识,决不去讲解;对学生提出或回答的问题,也不轻易出否定性评价,更不轻率地予以批评,只在关键处给予巧妙点拨,课后在布置延伸拓展性作业。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求得真知,以养成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二、由教师提问向学生提问转变,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每节课都要围绕一系列的问题进行。一节课中,教师对重点、难点的把握程度及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知识、能力、思想、心理状况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了课堂效率的高低。在传统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或教师代学生解答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主确定的重点、难点就难免有较大的盲目性,学生只能按教师的设计来学习,而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学习。

其一,注意把握问题的难度。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简单幼稚或荒诞怪癖,也可能出现超前思维或难度较大的情况,对此,我就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定向控制,以学生原有的基础为起点,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不停留在无多大意义的争论中,也不在一些偏怪问题上纠缠不休,做到既放得开,又收的拢,把问题调控在不偏离教学目标,又能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程度上。

其二,注意选取问题的角度。对学生疑点中的关键问题,教师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新颖的角度引导学生去分析、解决问题。如《石壕吏》一课的教学中,有的同学认为“听妇前致词”一节,诗意跳跃过大,语意矛盾。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深度。我让学生从新的角度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文中只有两处写“吏”而题目却是《石壕吏》?老妇致词时,“吏”在干什么?“吏”能说些什么?如果把“吏”的话加进去,变成对话的形式,诗句还会有矛盾吗?这样,由于选取了新的角度,打破了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多方向、换角度去思考,从而由侧面解开了疑惑。

其三,注意问题的解决效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问题,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促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既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培养了创新能力,同时也克服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为了求得解决问题的高效度,我注意了问题的分类处理。凡学生能自行解决的,就鼓励学生独立解决;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让他们开展讨论互相补充以求解决;通过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适时适度加以点拨,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加以解决。

事实证明,学生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课堂讨论,自己解决问题,他们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会真正得以发挥。

三、由教向学转变,注重学法指导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师不仅仅是限于教学生去读一篇篇范文,而在于指点学生掌握多种适合于不同目的的读书方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由教向学的转向学的效率。

在学法指导上,我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学习方法的获得是一学习、训练、养成的过程,在起始阶段,可能需要定向指导,有时甚至需要模仿。我们阅读一篇文章,一般要经历感知、理解、欣赏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学生掌握读书方法的过程。我让学生从模仿开始,进行引导、训练,直到学生基本掌握这种方法。二是教学生学会质疑。如何教会学生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不仅是学习方法的问题,而且是思维方法的问题。我采用定向启发的方法引导他们进行思考、质疑。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模仿与定向指导后,学生一般都能由模仿尝试到思考发现,从而掌握了科学有效的质疑方法。

教育是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门科学,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多研究教育教学方法,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高效的课堂。

上一篇:先学后教 11期 下一篇:浅谈“合作学习”的具体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