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歌剧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时间:2022-08-09 07:54:03

试论歌剧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摘 要:歌剧是诞生于西方的舞台表演艺术。它融音乐、戏剧、舞蹈和舞台美术于一体,是具有高度综合美的戏剧性、音乐性的审美特征。中国歌剧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在吸收和借鉴其他戏剧样式以及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鲜明的艺术特点,将西洋歌剧的表演形式和民族歌剧表演形式相互结合,形成了符合中国观众欣赏习惯和审美理念的、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中国歌剧表演特征。

关键词:歌剧;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审美特征;民族性

从17世纪初产生于意大利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至今,歌剧在世界舞台艺术史上已流传了四百多年。这种起源于西方的舞台表演艺术,除了具有融音乐、戏剧、舞蹈和舞台美术于一体综合性的舞台音乐戏剧艺术的特征之外,其主要的特征在于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一部歌剧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风格及其艺术魅力,都是通过演员所塑造的音乐戏剧形象而展示出来的。因此,歌剧表演艺术具有高度综合美的戏剧性、音乐性的审美特征。

1 歌剧艺术表演的戏剧性和音乐性

歌剧作为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其演出形式和其他戏剧舞台艺术一样,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来表现和完成。例如,舞台背景、舞台音乐、服装道具灯光以及演员的表演等。较之其他戏剧不同的是,歌剧演出除了完成演出所要的典型元素外,戏剧性的情节和歌手歌唱声乐技巧等音乐元素尤为突出和重要。在歌剧表演中,必须全面把握声乐演唱与舞台表演两大要素。戏剧性和音乐性是歌剧表演的生命和灵魂。

和其他戏剧形式相同,舞台演出的最终目标是要在舞台上传达出剧作家的思想、情感,他的理想、痛苦和喜悦。歌剧的戏剧性和音乐性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因素,歌剧音乐是体现歌剧戏剧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莫扎特的歌剧观认为:音乐与台词相比较,音乐则富有更为明显的戏剧表达能力。因此,莫扎特把音乐创作看作歌剧创作的基础。其次,莫扎特认为音乐有独特的表现力、音乐是歌剧创作的基础,所以,音乐是可以独立表达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的,从而加强了歌剧创作中音乐的戏剧性表述,他特别注重歌剧创作中音乐的戏剧性。我国著名的音乐学家、评论家居其宏在文章中说,在歌剧音乐中存在着两种戏剧性:广义的戏剧性和狭义的戏剧性。在歌剧中,运用音乐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和种种可能的表现手段来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表现戏剧冲突,进而最终完成音乐在歌剧中所担负的创造使命――这就是广义的戏剧性。狭义的戏剧性就是音乐艺术在歌剧中正面描写和直接表现危机和爆发以及人物性格激烈的内部和外冲突所具有的强烈的和独特的艺术功能。因而可以说,歌剧音乐表演水平的高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部歌剧的成败。例如,捷克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捷克古典音乐的奠基人贝德里赫・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1824~1884)创作的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中,全剧以民间故事为题材,在叙述表达民间故事的同时,恰当地加入民间音乐元素,很好地处理了戏剧和音乐之间的关系,达到了音乐与戏剧情节的相统一。《被出卖的新嫁娘》中的第三幕第七场,是全局矛盾冲突的高潮,在玛任卡与叶尼克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的情景下,作曲家在此设计了具有波西米亚风格的二重唱音乐,以速度的变换表达剧中人物的心情,体现出强烈的戏剧性效果。莫扎特创作的著名歌剧《魔笛》中,对于塔米诺抒情男高音使用了两首咏叹调,用优美的旋律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而对帕米娜的唱段则是凸显她的外柔内刚的性格特征,夜后的唱段是标准的意大利风格,由抒情到花腔唱段,旋律变化明显而有节制,细腻地表现了夜女王的由善到恶的性格变化过程。

歌剧表演艺术属于听觉视觉审美的范畴,它借助舞台的空间感体现审美特征,融合声音一起刻画出完整A舞台形象,提升作品的再创造性。歌剧表演者在舞台上进行歌唱时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相互配合的过程。在歌剧演出中,主要的扮演者往往是具有专业音乐水平的歌唱家。作为一个合格的或优秀的歌剧演员,在歌剧舞台上的演唱不仅仅是个人演唱技巧和风格的展示,也不仅要有扎实的唱功,更重要的是他的演唱必须与歌剧的主题、结构、音乐、角色的个性等其他元素结合起来并融为一体。以不同的类型的音乐展现人物不同的特征。一位伟大的歌剧演唱者,必须具备娴熟的表演技巧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多方面综合性表演技能来塑造人物形象,用各种手、眼、身、法、步的表演和发自内心的演唱来说服和征服观众,吸引观众进入真实的角色和情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戏剧表演体系的理论主张认为,没有真正的体验就不会有艺术,体验是艺术的基础。要正确的体验角色,就是“在舞台上,要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正确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像活生生的人那样地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它的理论体系要求演员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体验,实现戏剧表演的内外统一。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中演员在表演时,就使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方法,从角色出发,分析角色的情感,抓住角色的内心体验,表演真实自然可信,同时又融入了戏曲的一些虚拟化的表演。例如,《白毛女》第三幕中,喜儿在张嫂的帮助下,逃出了黄家,在黑夜里突然发现路前方被一条河流挡住。郭兰英此时就运用了虚拟化的无实物表演,通过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把戏剧情景中的景物刻画出来,展现给了观众,从而使整个剧看上去更为生动,更为吸引观众。《白毛女》之后的中国民族歌剧大都借鉴了它的创作和表演方式,在演唱的同时注重戏剧表演的表现力,其手势、眼神和形体动作无不体现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特有的美感和韵味。

2 中国歌剧表演的民族性特征

2001年《世界维护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同样,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反映着特定民族的价值追求、理想情操,是该民族精神力量和国民品性的体现。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歌剧,在近百年的历程中,经过几代歌剧艺术家的艰苦实践和探索,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鲜明的艺术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在戏剧表演上还是在保留西方戏剧写实的艺术风格、追求真实的再现戏剧情景基础上,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吸收了一些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表演手法,带有戏曲的程式化和虚拟化的表演方式的痕迹,“虚实结合,以实为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它的民族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中国传统戏曲以及民间文化的学习和借鉴。

中国歌剧从产生发展至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鲜明的艺术特点。中国歌剧的民族性特征是融合了戏曲、歌舞、话剧、外来音乐元素,它是中西方音乐融会贯通的结果。从其题材选取来说大都是取自我国的本土内容,故事情节真实感人,在人物的塑造上比较典型,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在音乐创作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风格,而且大量地吸收了民歌、歌舞、小调、戏曲等艺术素材和创作经验,语言结构注重节奏韵律和声调规律,曲式结构也多是较为简单、规整的民族调式结构;表现形式上注重身段扮相,也形成了字正腔圆、抒情婉约的演唱风格。如李波在秧歌剧《兄妹开荒》中,采用民间演唱风格和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在《草原之歌》的排演中,留美歌唱家邹德华深入学习戏曲和民歌演唱技术,掌握汉语歌唱的吐字发音规律,协调了唱法与语言风格的关系,用美声来演唱,成功的塑造了独具民族性格的人物形象。

中国歌剧的表演同样以演员的歌唱和表演为中心,运用戏曲板腔体的音乐结构到歌剧音乐创作中来,并以此创作主要人物核心咏叹调,一般由民族唱法的演员扮演剧中主要人物。民族歌剧舞台表演的审美原则主要来自我国传统戏曲的虚拟化表演和写意原则,同时从话剧和西方歌剧中吸收了写实审美风格和生活化表演的种种手法。在二度创作中,逐渐形成了歌唱与表演统一平衡、民族唱法为主、写意与写实有机融合的特色,加强了时代感,丰富了民族歌剧的表现力,极具民族风格,适合中国大众审美理念和欣赏习惯。1964年甘肃省歌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题材歌剧《向阳川》,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当代的感人故事,处于陇河下游的古牛湾遭受洪水围困,灾民急需口粮,只有上游的向阳川大队可以通过水上运输及时送去粮食,以解燃眉之急。丰收后的党支部书记常翠林,积极筹粮备筏,前往救灾,可是队长宁永禄不愿拿出为建设水电站专用的粮食和电线杆去救灾。在常翠林“一人有事万人帮”的感召下勉强同意。他们驾着筏子行驶在惊涛骇浪的陇河。常翠林在妹妹不幸落水的关头,含着巨大悲痛,义无反顾地把救命粮送往灾区。这部歌剧是我国歌剧继《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之后反映当代生活的又一力作。在北京演出后受到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戏剧界专家的一致好评。此剧从主题立意、题材选择、人物塑造、音乐作曲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中国大西北的生活气息。除了以中国西北作为全剧故事发生的地点之外,还将流行于西北的洮岷、河州“花儿”提炼出与剧本题材相互谐调,确立以流行于西北的“花儿”音调为基础进行创作,同时借助各种作曲技法加工复创,从而形成独具甘肃地方特色的歌剧音乐。全剧咏叹调式的抒情性大段唱腔和宣叙式的叙事性唱段,都充满“花儿”的风格和韵味。尤其是对主人公常翠林、宁永禄的重点唱段以及群体演唱场面,以独唱、二重唱、四重唱甚至合唱、领唱、混声合唱等多种形式。一些大段唱腔还借鉴了秦腔、陇东道情等戏曲声腔的结构原则,用以强化人物的戏剧性。此外,作为全剧主题歌的《中华儿女斗志昂》贯穿始终,在点示题旨和加强音乐形象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部大型的中国歌剧,全剧主创人员在中国歌剧民族化的道路上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法国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狄德罗在他的《演员奇谈》一书中谈到:“人的品格、仪表、声音、判断能力、灵敏的感觉,都是自然的禀赋。需要研究伟大的典型、了解人心、谙悉人情世故、勤奋工作、积累经验、熟悉歌剧这个行当,通过这些才能使自然的禀赋趋于完善。”一部剧作的舞台呈现效果最终由艺术家的不断再创作来完成,娴熟细腻的表演,真挚丰富的情感,亲切自然、朴实无华的歌唱技巧,是成为伟大艺术家的终身追求。因此,牢牢把握歌剧表演艺术的审美原则和审美特征,是所有从事这门歌剧艺术之人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

参考文献:

[1] 居其宏.论歌剧音乐的冲突性[J].音乐研究,1984(2).

[2] 李媛媛.莫扎特歌剧《魔笛》的戏剧性分析[J].作家,2013(24).

[3] 盛雯,高晓东.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J].理论与现代化,2013(3).

[4] 周安华.戏剧艺术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基于工作室的动漫设计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平衡之道 Canon PIXMA E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