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东地区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

时间:2022-08-09 07:22:14

蒙东地区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

一、蒙东地区特色城镇化的模式探讨

国内外的城镇化进程为蒙东地区城镇化提供了借鉴经验,但是,蒙东地区特殊的自然、区位、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特点决定了应结合蒙东地区的具体现实条件出发,探索一条符合地区特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一)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集约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城镇化

蒙东地区是大兴安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辽河等重要河流的源头,内蒙古的森林、草原、水资源大多分布于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同时,这一区域生态相对脆弱,在国家和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蒙东地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农产品主产区面积共计128892平方公里,占蒙东地区总面积的19.39%,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面积471016平方公里,占蒙东地区总面积的70.84%。特殊的生态地位决定了蒙东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以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为出发点进行城镇布局和建设。在城镇布局方面,应通过调整城镇产业和人口的空间分布,在重点开发区以集中集聚为主,在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以分散集聚和生态移民为主,形成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相对集中的多元化城镇布局。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通过绿化城镇、道路和宜林荒山、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草原保护、天然林保护、大江大河源头地区保护、控制排放、调整能源结构、治理污染、发展洁净生产和垃圾资源化等措施,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在产业发展方面,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二)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牧业现代化水平相适应:四化协调发展为根本动力的城镇化

从工业化的角度分析,城镇化的演进速度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变趋势有很大关系。工业化引起产业结构的迅速转变,并通过这种转变带动城镇化。在这个过程中,与城镇化率上升直接联系的是就业结构的转变,因为就业结构的工业化和非农化才直接带动了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因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目前,蒙东地区工业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生产规模有限,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偏大,工业化水平还较低。同时,蒙东地区资源富集,是国家规划的重要能源战略基地,发展潜力极大。因此,通过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进程是蒙东地区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同时,应坚持走具有地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三)与资源禀赋条件相适应:具有区域特点的产业支撑

蒙东地区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口岸资源、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耕地面积占自治区耕地总面积的58.4%;水资源总量432.7亿立方米,占自治区的85%。不仅拥有世界上原生植被保存最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和锡林郭勒大草原,而且还有兴安岭原始森林、湿地、温泉、湖泊、冰雪、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历史遗迹等诸多旅游资源。丰富的各类资源为蒙东地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城镇布局和功能发挥提供了基础条件。在城镇产业开发上,应充分依托独特的地上地下资源,加快优势资源产业化步伐,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四)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相适应:凸显民族和历史文化特色的城镇化

蒙东地区是内蒙古蒙古族聚居的地区,全区蒙古族人口的80%以上分布在这个区域。同时还有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蒙元文化、红山文化、辽文化影响深远。特别是草原文化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统一,是游牧文化与多种文化的统一,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统一。在打造城市特色方面应对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做更深层次的挖掘,应把北方草原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借鉴、融汇作为彰显蒙东地区城镇特色的主旋律。

二、蒙东地区特色城镇化的路径

(一)分步实施

蒙东地区地域广阔,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低于自治区西部和全国发达地区。在薄弱的经济基础上,城镇规模不可能很快扩大,也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就形成规模等级齐全、职能分工合理、空间结构完善的理想的城镇体系结构。而是必须分步实施,循序渐进,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

第一步,以现有大城市的开发为重点,力争接近或达到自治区西部同等城市水平。蒙东地区尽管总体上城镇化滞后,但通辽市、赤峰市、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等几个城市基础条件较好。因此,首先应以通辽市和赤峰市中心城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为重点,建成蒙东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地。可采取的措施是:1.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并重。通辽市和赤峰市中心城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有规模扩张的条件,可采取近域推进、轴向延伸或跨越扩散等形式。2.完善城市经济结构,提升竞争能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与此同时,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对外资、外商和周边地区的吸引力。3.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加强城市软环境建设,增强对周边地区的社会文化辐射能力。4.加强对外通道建设,如航空港、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等,为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功能创造条件。

第二步,以中等城市为重点,建设蒙东地区地域性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向上接受大城市的辐射,向下带动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以中等城市为重点,不是所有中等城市同步发展,而是要有重点的突破。重点选择的依据是:一要有大城市依托;二要有交通依托;三要具备优先发展的内在条件。中等城市发展的重点是:1.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并重,在城市扩容的同时,注重给排水、污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防洪、通信、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2.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建立有特色的产业结构。第三步,重点发展县级市区(县城)和少数重点中心镇,使其成为蒙东农村牧区的地域性经济中心。县级市区(县城)和少数重点中心镇是蒙东地区城镇体系网络的基层,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发展城镇经济上,特别要突出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吸引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使其真正成为蒙东农村牧区的地域性经济中心,带动农村牧区非农产业发展。

(二)以点轴为主、点线面相结合的开发方式

“点-轴”开发理论中“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它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路、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及其他工程线路等,其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通过城镇点和轴带的等级确定和发展时序的演进,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是空间一体化过程中前期的必然要求。网络开发理论是高度发展的点-轴体系向广度和深度的延伸与完善,是空间一体化过程后期区域开发的必然趋势。

“点-轴”开发模式是地域开发的有效方式之一,顺应了经济发展在空间上集聚成点,并沿轴线渐进扩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发挥聚集经济的效果;突出了城镇的地位和作用,在空间结构上是点和带的统一,点、线、面的结合,基本上呈现出一种网络趋势,能够较好地转化城乡经济二元结构,促使整个区域逐步向网络系统发展;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尤其是城镇发展、工业布局与交通、能源、水源、通讯线路等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紧密结合,使工业、农业、城镇的发展和布局与区域线状基础设施的发展相融合,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协调发展,互相配套,避免实践中经常出现时空上的相互脱节;有利于区域生产力要素的流通,使区域经济开放式地发展。

蒙东地区地域辽阔,资源分布不均衡,各盟市之间、各大中城市与中小城镇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城镇化不可能整体平行推进,必须选择若干经济实力较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投资环境相对优越的城镇尤其是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战略高地进行重点开发,实现率先发展,进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循序推进,带动区域的整体开发。融合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辐射模式和以沿河、沿路的延伸模式,蒙东地区城镇化可采取以区域中心城市和自治区东西公路大通道和其它主要交通干线为依托、带动区域开发的“点轴式开发”,点、线、面相结合,梯次推进。“点”是指城市,“轴”是指交通线,“面”是指区域。同时,蒙东地区狭长的地域特点,使蒙东地区城市扩散仅能形成单个的轴线,无法形成“面”的辐射。因此,要打破蒙东地区城市辐射的单一轴线模式,必须与周边省区的城市融合发展,逐步形成“点、线、面”发展的城镇发展格局。在开发时序上,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点”开发,即城市的发展和壮大;第二阶段是“轴”开发,即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沿交通线扩散,释放所集聚的能量;第三阶段是“面”开发,即点轴体系形成网络。

三、蒙东地区特色城镇体系构想

(一)战略构想

由于城镇总体规模偏小,蒙东地区的城镇开发不宜追求城镇数量的增多,特别是不宜追求增设建制镇,而是应将重点放在城镇质量的提高和扩大现有城镇的规模上。考虑到发展现状与趋势、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所处的自然和区位环境等条件,蒙东地区城镇体系发展的战略构想是:进一步强化区域性中心大城市,积极扶持中小城市,发展重点小城镇;以轴线开发为重点,点轴推进与群体开发相结合,分区实施;逐步建立起以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分布合理,分工协作,内外联动,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具体构想是:1.继续强化赤峰市、通辽市中心城区和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锡林浩特、兴安盟、乌兰浩特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使之成为蒙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地,赤峰市和通辽市中心城区建设成为特大城市。2.扶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成长壮大,增强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之成为区域非农产业集聚中心和人居中心。3.明确各级城镇的定位和职能分工,建立科学的城镇职能体系,实现城镇之间、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竞争有序和资源共享。 4.城镇布局以点轴式为主,建成若干城镇发展轴线,以此带动整个蒙东地区城镇体系的发展。5.培育沿边开放城镇带,形成辐射带动沿边开发开放服务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建成与蒙古国、俄罗斯及东北亚地区合作的战略高地和服务平台及产业聚集区域,构筑国际经贸大通道。

(二)城镇布局

1.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1)打造蒙东地区特大城市―赤峰市和通辽市

打造赤峰市和通辽市两个人口超百万的区域中心城市。进一步突出赤峰市和通辽市在蒙东地区城镇体系中的龙头地位,要加强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科学规划,有重点、分步骤地在进行点轴式或网络式开发,发挥以这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区域和由城镇群组成的核心地区的作用,使之成为带动蒙东地区加快发展的战略高地。要突出两市中心城区的功能建设,调整结构,大力发展高层次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使赤峰市和通辽市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向高层次演替,更好地发挥区域经济、物流、金融、信息、贸易、科教和文化中心的作用,发挥其对蒙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

(2)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着力将海拉尔区建设成为呼伦贝尔市中心城区,增大海拉尔区的城市功能覆盖区域。推进海拉尔区、巴彦托海镇、巴彦库仁镇三城镇一体化发展,形成方圆90公里范围的组团式城市密集区,建成6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打造大兴安岭地区核心城市和旅游中心城市。将乌兰浩特市建设成为5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建成兴安盟中心城市,打造东北绿色生态城市。与吉林省长-吉-图先导区对接合作,建设以阿尔山市、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浩特市为拓展区的乌(乌兰浩特)-阿(阿尔山)经济带。由于锡林郭勒盟只有100万左右的常住人口,人口规模小,所以锡林浩特市可以建成30万以上人口的中等规模城市,打造具有鲜明现代民族特色和现代气息的草原城市。

2.培育沿边开放城镇带,成为向北开放的重要支点

充分利用其有利的地理位置,进一步扩大向北开放。通过推动沿边地区城镇化进程,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形成辐射带动沿边开发开放服务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建成与蒙古国、俄罗斯及东北亚地区合作的战略高地和服务平台及产业聚集区域,构筑国际经贸大通道。深化与俄蒙合作,加强口岸和国际通道建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内进出口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国际物流、跨境旅游、自由贸易等产业,培育形成沿边开放城市带。

3.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当前蒙东地区中小城市经济实力弱、规模小,制约着中心大城市向周围中小城市的辐射和扩散,也影响了中小城市向小城镇和农村辐射、扩散功能的发挥,最终制约了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小城市占蒙东地区城市数量的92.3%,对于带动区域经济的繁荣,增强对大城市的支撑能力和接受其辐射的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大多位于交通基础设施较好、资源相对优越的地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少,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应积极扶持和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县城。以旗县城及重点城镇为核心,建设一批功能完善、人口吸纳能力较强的小城市。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规模,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之成为区域非农产业集聚中心和人居中心。

4.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和特色城镇

蒙东的小城镇普遍缺乏质量和规模,集聚效益差、基础设施建设困难、土地浪费严重、环境污染、效益低下等问题突出。因此蒙东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应重点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在发展过程中,要避免分散布局,通过科学规划,有重点地择优培育一批中心镇;要注意二、三产业的合理集中布局,加强规划和公用设施建设,使其在生产、商品流通、技术扩散、信息传播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周围农村牧区提供更多的服务。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研究 下一篇:内蒙古西部地区煤制化肥企业市场前景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