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拓展性作业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2-08-09 06:39:07

刍议拓展性作业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

拓展性作业是对传统作业的补充和扩展。它内容上可以包括数学学科在内的多学科综合性实践作业,拓展性作业更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拓展性作业对学生发散思维的促进

所谓发散思维,指能够从多种设想出发,不按常规地寻求变异,使信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多方面寻求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通过拓展性作业,引导学生求新探究,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潜移默化地将学习的技巧、求解的方法传授给了学生。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如187-7-7-…-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7里有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训练。

二、拓展性作业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促进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心理过程。对小学生而言,只要不是模仿照搬别人的做法,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教师讲授或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以至于独到见解;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教师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均属创造性思维范畴。拓展性作业要求学生在解题的时候要源于书本,但是又要有所创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如在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出现了这样一道加法题:8+8+8+3+8=?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于是大部分学生提出了8×4+3的方法,但有个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建议用8×5-5的方法解。就两种思维方式而言,后者更有创见,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8,他假设在3的位置上是一个8,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8×5。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8-5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3。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我们要加倍珍惜和爱护。

三、拓展性作业对学生摒弃思维定势的作用

思维定势是由当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思维、新的解决方法。通过拓展性作业,针对这种现象,不失时机地引入智力活动,启迪学生思维,能够很好的摒弃思维定势的作用。

例如:学生学习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但是学习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之后,学生往往会和前面的分数的应用题混淆。这就是思维定势的负作用在“作怪”怎样使学生不混淆,而又能够使两种的方法可以相互使用呢?于是,在课堂中出了这样两个题目:

①一个养牛场,奶牛有40只。奶牛的只数和黄牛的只数比是8:9,这个养牛场一共有多少头牛?

②甲的钱数是乙的3/4 ,甲给了乙20元,这时甲的钱数是乙的1/2。原来甲和乙各有多少元?

让学生对这两个题目充分的讨论:有的赞成用分数的方法解,有的赞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还有的建议结合两种方法来解。学生在争论的过程中,渐渐的打开了思维,并且摒弃了思维定势的束缚,更加清楚的区分分数应用题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区别。

四、拓展性作业对学生逆转心理思维的培养

逆转心理思维过程的能力非常的重要,他是一种思维过程的方向能力,不仅取顺向,而且取逆向;不仅从正面,而且从反面;不仅从因到果,而且执果索因进行分析,使问题得到解决。逆转心理思维在解题中有着很大的优势,利用拓展性作业来训练学生的逆转心理思维。通过训练,学生的逆转心理思维得到了提高。

例如:①母亲现在的年龄是女儿现在年龄的3倍,10年后母亲的年龄是女儿的2倍。母亲现在的年龄是多少?②母亲35岁时,女儿5岁。多少年后,母亲的年龄是女儿的3倍?

这两个问题是典型的年龄问题。孩子们运用解决年龄问题的的一般方法,就能够很好的解决。但是,很显然这两个问题是互逆的。把问题①从条件得到结论的过程看成正向的思维过程的话,那么问题②的思维过程就是逆向的。学生顺向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可以顺利的应用到逆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五、拓展性作业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拓展性作业所给条件包含着答案不唯一的因素,在解题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有关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作全面分析,正确判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如: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真假分数的意义后,问学生:b/a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因a、b都不是确定的数,所以无法确定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在学生经过紧张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当b<a时,为真分数;当b≥a时,是假分数。这时教师进一步问:a、b可以是任意数吗?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真假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拓展性作业,强调学生是作业的主体,注重发挥学生作业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让他们在能动的创造性的作业活动中获取生动、活泼、完美的发展。

【作者单位:永城市第三小学 河南】

上一篇:倾听文本的声音 下一篇: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体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