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提问模式的转换研究

时间:2022-08-09 06:37:53

大学英语课堂提问模式的转换研究

摘要: 文章采用了理论研究、比较研究、描述研究和试验研究的方法对本题进行了研究,重点是这几种方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模式转换中的具体运用。文章认为应该建立起以学生间提问―讨论为主、教师提问学生和学生提问教师为辅的新的提问模式,体现学生为中心对话模式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课堂提问 模式 转换

一、文献简述

教师课堂话语是国外语言学家近年来对外语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如Nunan于1990年提出:教师话语不仅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工具,同时还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它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多调查记录结果表明提问占了课堂话语的相当比重,一直以来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如White和Lightbown于1984年用录像设备摄录的一堂可观察到50分钟的课堂中教师提了427个问题。而在当今盛行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中,正如郑树棠等所说,“课堂提问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因为“教师不但可以通过提问使学生参与交流,还可以通过提问使学生调整自己的语言,使其更具有可理解性”(Richards & Lockhart),“多年来课堂提问一直是语言教学所关注的一个焦点”(Nunan,1991)。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研究在国外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如Long & Sato(1983),Brock(1986),Nunan(1990),Lynch(1991),Richards&Lockhart(1996)及Thompson(1997)等人从课堂提问的分类、内容、时机、作用等角度做了研究,先后总结了许多成功运用课堂提问的经验。而在中国,香港Wu Kam-yin对香港的外语教师的课堂提问也作了较深入的调查,得出了不太雷同但也很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涉及的文章与调查寥寥无几或欠全面。

总之,目前对外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一些国家或地区,而且这些研究主要是关于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集中在提问的分类、提问后等候时间和提问分配等方面。尽管他们提出了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的分类,并认识到学生回答参考性问题时使用的语言更为复杂,更接近自然环境的话语,但在Long & Sato研究的课堂中,学生作答的问题有79%为展示性问题,与二语教学专家所建议的相反,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仅占很小一部分。少数国内学者进行了课堂提问基本模式以及学生提问的现状研究。

目前尚未搜索到有关文献论证教师自觉将语言教学与学生自身探求“真知”的过程融为一体,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而使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得到提高的大学英语课堂对话模式。

由此可见即便是目前课堂提问在理论上受到重视,但理论研究的着眼点却多局限于教师提问类型、策略和艺术的研究。根据搜索到的文献,可以看出在实践教学中课堂提问主要以展示性提问为主,较过去有所改进,但并未改变教师为主体的现状,也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研究方法及内容

(一)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的教育研究方法是指对复杂的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发现其内在规律或一般性结论的研究方法。英语课堂提问模式的理论研究涉及到英语教育的目的论、英语课堂的主体论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的行为参与和管理等理论研究方面。首先,从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论来看,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反映了国家对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能力的质量规定。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有明确的表示,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那么,“教师提问―指定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提供一定的回馈”的大学英语提问模式能够满足这一教学目标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大学英语教学是一种技能培养课,同时又通常采取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采用上述大学英语提问模式对大学生的英语技能的培养不利,因为大学生已经经过了中学英语技能的培养,有一定的听说技能,那种以教师提问为主的模式不能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其已经具有的听说技能、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在上述文献综述中提到,在这样的英语课堂提问中,与二语教学专家所建议的相反,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仅占很小一部分。而且,在班级教学的这样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中,一般只有被教师提问到的学生在练习口语甚至拒绝回答,同时,其他的同学则极有可能在等待,课堂上的这段时间容易浪费掉。其次,从英语课堂的主体论来看,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如“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学生双主体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论”等。从逻辑上分析,有以教师为主体的主体论和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论两种对立观点。笔者认为,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教师是英语课堂的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是英语学习的主体,教育措施是教学手段。教育者固然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但是,如果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育活动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再次,从大学英语课堂主体性的参与行为来看,采用上述课堂提问模式,学生即使广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即便人数增多、次数增多,但却多数是被动参与。徒有其双向交流的形式和热闹的场面,却从根本上丢失了问答式教学功能和价值上最核心的东西――启发灵魂和思维的内涵。所以教师必须转换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间的提问与讨论、辩论,当然也可以附之以师生间的提问,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这种新的课堂提问模式是多向的,使问答式教学转化为对话式教学。

(二)比较研究:学生问题意识的现实反思

比较研究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分析,以确定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共同规律和特殊本质,从而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结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现实反思离不开比较研究。笔者曾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中国人和犹太人是世界上非常重视教育的两个民族。但是,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很少,但却有很多犹太人获得呢?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家长和犹太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要求不同。中国家长总是问孩子在学校学到了什么;而犹太家长则不然,他们更关注的是孩子在课堂上有没有提问。正是是否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拉开了双方的距离。

课堂上的中西教学模式不同更能说明为什么学生问题意识匮乏。西方教育是一种强调输出为主、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文化。学生上课是否积极提问是西方教学衡量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是否勤于思考的标准之一,所以它注重学生提问。长期以来我国教学仍然以知识输入、教师讲解为主导,课堂教学较少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在高校英语课堂,仍然经常是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而且多数西方国家属于弱权势文化,在教学上的反映就是教师把学生看作是平等的个体,学生在课堂上打断教师,或者提问被视为正常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而受到鼓励。而中国属于强权势文化,反映到师生关系上,师生地位非平等关系。在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支配地位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提问行为。

由此可见,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深层次原因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制约。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他的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追问式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反思和理解得到结论,教师通过师生间的问答、交谈、讨论甚至争辩来向学生传播自己的观点。这种教育方法特别对有着强权势文化背景的大学英语教学有启发意义。教师应当汲取其教育思想精华,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追求真理、完善自笔者的过程不自觉地使用目标语言。学生在不自觉的提问―讨论过程中,在探求“真知”的过程中,运用英语表达思想,进行交流,赋语言以生命,体味到语言的功能与力量,产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三)描述研究

描述研究,即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及测验等手段收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者回答有关现实研究的问题。要回答“大学英语课堂怎样的提问模式好呢”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描述研究。作者首先在所教的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两个班45人中作问卷调查,其中主要涉及到“英语教学中你赞同哪种方法”及“你最喜欢的回答问题方式”。由于谈话是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所以收集到的资料比较真实。对第一个问题,80%以上的学生主张师生双边交流,主张以学生为主的有10%左右,只有不到5%的学生赞同以教师为主。结果是非常令人吃惊的。学生对以教师为主的输入式教学是非常有意见的。对第二个问题,约50%的学生希望自己主动回答,只有约25%的学生希望老师点名回答。这对“教师提问―指定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提供一定的回馈”的模式确为当头棒喝。

(四)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根据一定的假设在教育活动中创造能验证实验假设的系统和环境,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探索事物的因果关系。为了探求大学英语课堂提问模式转换的效果。笔者对所带的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两个班学生进行了教学对比实验,一个采取常规教学方法,另外一个采取反常规教学方法,并对反常规教学方法的班作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回收率较高,有一定的代表性。具体方式是把学生分组,各小组轮流作主题发言,有意识地表扬和鼓励他们提出好的问题或者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大家讨论。课后不同的小组有不同的任务,把整理好的发言稿、课堂记录、课堂的评论和感受用英语写出来,发到笔者的邮箱,没有字数要求,但要有自己真实的思想和创新。还有一组要就下次课堂所要讲的内容提前预习和收集资料准备好发言并要提出若干问题,笔者则对教学进行引导和控制,且要给予他们发到邮箱中的内容及时恰当地进行反馈。在实验过程中,笔者用录音笔录下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请学生特意记下课堂提问、辩论、学生发言的频率和时间,然后结合学生们的课堂记录分析统计出数据,对比实验班的变化并和非实验班进行对比。大半个学期后,对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对教学改革的态度”90%以上的学生是认可的,原因是学生们认为“有利于发挥主动性”,“更多地练习了英语的听说”或者“终于敢于用英语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激励同学们多看英语书籍”“付出的多收获的也多”。“对新方法的适应性”90%以上的学生认为应该坚持,觉得“有利于英语思维能力培养”,“及时解决了疑问”,“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培养了协作精神”。这说明新的提问模式得到了好的效果。尽管实验班提问讨论的次数/时间和效果并不如期望的,但结果显示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这方面的潜能,人的潜能是让人吃惊的。相信实验继续下去,一定可以证明这种尝试的价值。

三、结论

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对话系统一直以来由师生的“Ask and Answer”占统治地位,虽改革呼声强烈,但总是因班级里学生多等原因,而讨论多办法少,解决问题困难。本课题从理论讨论入手,把问答作为一种课堂话语框架来构建,那就说明这不是一个要不要改变现状的问题,而是实不实行于外语教学的一个法则问题。英语课堂提问模式的转换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出版社,1995.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郑庆文,王德清.苏格拉底“产婆术”教育思想述评及其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8).

[4]郁小萍.中西方学生课堂提问对比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03,(5).

[5]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赵永勤,靳玉乐.论文化类型与教师权威.教师教育研究,2003,6.

[7]Nunan D.The questions teachers ask[J].Jalt,1990,12:2.

[8]White J.,Lightbown,P.M.Asking and answering in ESL classes[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上一篇:艺术专业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心得 下一篇: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的问题与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