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组织发展和权力分化

时间:2022-08-09 05:54:22

高等学校组织发展和权力分化

摘要: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并存是高等学校有的现象,由于大学教师和行政工作者在价值和行为等方面的差别,在权力行使的过程常产生冲突,阻碍了学校的发展。但是问题在于这种权力分割是如何形成的,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从高等学校发展的历史过程来分析高等学校组织发展和权力分配的变化,并揭示其内在驱动力,从而指出这种二元权力分割的必然性,并试图寻求一种新的协调模式。

关键词:学术权力;行政权力;高等学校;劳动分工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231-02

一、大学的发展历史

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等学校产生,到目前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经历了千年的历史。根据权力在学校内部的分配和变迁,笔者将这段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时间从11世纪末到19世纪初,高等学校主要是以行会组织或学术团体的形式存在。

公元1088年,西欧第一所大学在意大利的工商业城市波伦亚产生,它就是波伦亚大学。它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工商业迅速发展,城市兴起,市民阶级迫切要求提高文化水平,掌握科学知识。波伦亚大学的成立,有着深远的影响,标志着高等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接下来的两百多年来,高等学府在世界各地纷纷建立。1150年,巴黎大学形成,后来巴黎大学中的英国学生返回祖国,在1168年组成了牛津大学。1209年,从牛津分出一部分学生设立剑桥大学。12世纪后意大利又成立萨拉尔诺大学,西班牙创立萨拉曼加大学,德国设立海德堡大学,奥地利开办维也纳大学,法国成立了奥尔良大学等等。14世纪末,欧洲已有47所大学,遍布欧洲各地。

早期中世纪世俗性大学是一种“行业会社”性质,后来逐步明确地意识到是研究学问的地方。但是,总的来说,这段时间里,大学相对来说比较封闭,主要为各派学者活动的阵地。大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承、研究和传播知识,虽然在意识形态上会受到当局的一些影响,但由于其活动范围有限,大体上文化氛围还是自由的。因此,在当时,大学独立于社会而存在,与社会其他组织交流很少,形成独特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环境。在某些时候,由于在思想上超前于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同时又不愿受主流思想的影响,当学者的思想影响力渗透到社会中时,就有可能与当局发生冲突。

由于当时学校的规模和事务都很有限,掌握和控制大学的主要力量是学者组织,所以大学的主要管理者是学者,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混合行使。整个学校的组织相对比较松散,决策的制定是通过协商来解决的。各派学者通过学术研究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当某一派学者的观点在该领域受到广泛赞同时就会形成一定的学术权威,这种学术权威扩展到管理领域。或者进一步说,学校的权力主要集中在当时的学术权威手中。

发展至19世纪初,由于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大学的规模逐步扩大,进入其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个时期,随着大学逐步迈向正规化,行政逐渐从大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

工业革命的出现,经济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科学文化也有了长足发展。大学的学科已不仅限于原有的学科门类,而是向多样化发展。许多新兴学科的出现,大学的规模得以逐步扩大。

在这个时期,由于威廉・冯・洪保提出“学术自由”和“研究与教学统一”思想的影响及该思想在德国柏林大学的实践示范效应,学者在大学的学术和行政管理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学者不仅在学术领域中行使权力,同时又在行政部门中充当着业余管理者。

进入现代之后,大学已不再是单纯进行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的场所,而是需要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大学也成为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挑战,大学经历着从传统的学院精神向经济理性主义和新管理主义意识的转化。这种精神范式的转变意味着原有的大学组织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外在环境的要求,大学进入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行政人员的专门化。

二、组织发展和权力分配的内在机制分析

在大学成立之初,当时社会上人们活动范围很窄,科学技术相对比较落后,知识的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明显不足。因此当时学者的研究领域是很有限的,仅仅集中在医学、哲学、神学、法律等几个主要方面。以波伦亚大学为例,最初只以研究法律为主,1316年增设医学,1360年又添设神学,后又增设哲学。因此,最初的大学并不能够真正称得上是一个严格的组织,而更像一个学术团体。而由于知识的内容有限,许多学者在多个领域都有所接触。由于学者的研究领域没有太大的区别,那么在学术上影响力大的学者其权力也就大。这样,大学中的权力就集中在少数几个学术权威手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者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大。新的学科领域得以出现,进而丰富了学科的内容。这时,以学者的时间和精力来说,就无法应付在多个领域内的研究,而仅仅把其研究领域缩小到一个学科分支,深入研究某一专业的内容,成为该领域的专家。由于不同的学者之间从事研究的领域不同,这样就形成了所说的“专业分工”。分工的专门化使得各个成员拥有特殊的技能,并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学习促进这种技能的发展。专业分工的产生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分工的出现使得每个学者的研究领域仅仅局限于一个小的范围,从而有时间和精力在这个范围之内进行深入探索,加快了知识产生的速度,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2)分工的出现使得每个学者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框架和学术风格,这种差异性使得该学者在这个领域无法被替代,进而形成自己的权威。(3)由于学者的权力来源于其学术权威和学术影响力,由于学者活动范围的缩小,那么每个学者的权力也就仅限于其所从事的研究领域。这样,单个学者的学术权力变小,但几乎每个学者在相应的学科都会有一定的学术权力,导致学术权力的分散化。(4)学科领域的分化,为了维护该学科的发展和维持自身的权力,不同领域的学者在各自的领域形成独特利益集团,为维护利益集团的存在而作出各种努力。

同时,学科领域的分化对学术权力的分配并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按照埃米尔・涂尔干关于社会分工动力的经典性论断,学术权力的分配也会对学科领域的分化有反作用。他认为不同利益团体会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相互承认对方的利益,这种情况是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伯顿・克拉克用这个理论解释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专业不断细分和课程不断增加的现象。他认为,通过把专业分细的办法,使不同的集团各得其所,不必为同一个任务而发生冲突;还可以增加各自获得的物质资助;在系科内部,各个分支也用分专业的办法来防止其他团体的控制,从而造成课程的持续增多。

由以上分析可知,专业分工的出现,促进了大学的发展,扩大了大学和学科的规模。

然而,并非只有学术组织才同分工和专门化相联系。行政部门从大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同样是由于劳动分工的作用。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理想类型特别着重于专家与官员之间的固定的劳动分工。他明确指出,科层制形式之所以能取代早期的、更加传统的社会结构,是由于科层制具有更高的效率。

三、几点结论

由此来看,大学呈现出学术组织和各种行政部门并存的现象是组织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在长期一段时间内将存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冲突呢?

首先要看到,虽然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存在着冲突,但并不意味着二者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实质上,二者是协调统一的,它们的共同作用为大学的发展服务。大学的基本使命是追求真理,行政工作的目的是增加学术事业的价值,大学的公共价值是通过大学实现其学术价值来实现的。

同时,由于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背后是不同的利益集团,权力的行使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用自己的原则和手段实现目标。因此,单纯的排斥某一方的要求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用尼古拉・马基雅维里(Niccolo Machiavelli)的政治理论中关于不同价值观相互妥协的观点,即为了维护国家的团结,任何“首要”的价值准则都可以妥协。高等教育系统在调解矛盾时,可以采用迂回的手段和推迟各种价值体系相互作用的办法。无论在行使学术权力还是行政权力时,要尽最大可能维护对方的利益,试图寻找可以达到帕累托优化的方式,即在一方利益得以改善的情况下,另一方不至于变坏。

第三,虽然高等学校的变革是人们所一直关注甚至期待的,但大部分时间里高等学校处于稳定的状态。按照力―场平衡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视为两股相反的力量,当两股力均衡时,系统达到稳定。因此,为了维护组织的稳定,要维持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在大学中的相对平衡。大学存在一个螺旋上升发展的生命周期(life cycle),当其组织形态不再适应社会环境时,则必然要求大学冲破目前利益集团的约束,转向寻求更适合组织发展的结构。

第四,从开放系统的视角来看,组织的边界是开放的。在边界模糊处,学术组织和行政部门双方可能存在一些重叠的部分,既属于学术组织,同时又是行政部门的一部分。这些部分作为缓冲区,对于二者的权利行使具有过渡的作用。为了使二者更好地协调工作,可以在这样的部分构建一些非正式的组织,或者进行人员的交流,使得在一定程度上彼此获得对对方的权力。这种调整方式不仅会减小二者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双方的互相依赖程度增加,从而更有可能降低冲突程度,减小交易成本,获得共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W.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英杰.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冲突解析――个文化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1):55-65.

[4]秦惠民.高校学术管理应以学术权力为主导[J].中国高等教育,2002,(3-4):25-27.

[5]赵炬明.现代大学与院校研究(下)――美国院校研究发展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2003,(4):59-67.

[6]殷朝峰,夏民.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比较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3):12-15.

[7]王璞.组织分析视角下的高等教育系统――伯顿・克拉克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7-10.

上一篇:综合性大学农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下一篇: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