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就业问题调查刍议

时间:2022-08-09 05:05:11

农工就业问题调查刍议

一、农民工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工被动性流动就业问题突出

农民工在同一单位最长工作年限为3年以下比例高达77%,而且随着工作年限的延长,相应的农民工数量随之下降。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性就业最为明显,其在同一单位最长工作年限为3年以下的比例为53.9%。从调查中发现,尽管流动就业问题早已存在,且大多为个体原因而形成的主动性流动,但相比以往,受目前美欧市场需求疲软影响,很多出口加工企业和外贸服务企业被迫缩减规模而导致明显的被动性流动就业。如,很多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为了应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农民工只签订短期合同,基本上一年一签,没有长期合同,有些企业甚至不签合同,劳动合约的短期化进一步增加了被动流动就业,这使得流动就业问题更加复杂。从行业分布看,技术含量不高的机械制造业、建筑业以及服装加工、电子组装等行业部门被动性流动就业现象最为突出。

(二)农民工基本权益缺乏保障,难以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身基本经济社会权益没有保障的比例为84.4%,而认为自身基本权益有保障比例仅为15.6%。在调查过程中,反映最多的是很多用工企业经常出现违反《劳动法》情况,如强迫工人超时延时工作而不支付或很少支付相应报酬;农民工工作环境差、缺乏应有的安全保护设施、基本权益经常遭到侵犯等一些问题。同时,由于农民工流动就业和工作时间较长的特点,使其缺乏对就业所在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很难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尽管农民工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但却无法和城市居民平等地享有经济发展成果。

(三)农民工自身的职业发展前途有限

从表2可以看出,有高达94.4%的农民工认为目前的职业没有发展前途,只有5.6%的农民工认为目前的职业有发展前途。令人担忧的是,新生代农民工(35岁以下)认为,目前的职业没有发展前途的比例高达62.8%。由于文化水平低和缺乏技能培训,很多农民工只能就业于简单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的岗位层次低、工作性质单调,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被定义为或等同于“无技术、无地位、无前途、无保障”的四无职业。[1]加之所在企业不能提供进一步技能培训和其他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职业培训,农民工个体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因而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职业没有发展前途,对工作的满意水平较低,进而产生了职业挫折感和失败感。这将影响到其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对于其本人、对于社会都存在一定的效率损失。

(四)农民工劳动时间过长、收入水平偏低

根据对企业访谈情况看,全部企业都以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或以略高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水平招聘农民工,农民工要想获得高工资就必须经常加班、增加劳动时间,否则只能得到当地的最低工资收入。目前,全国各地区的最低月工资水平都低于2000元,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后,其实际收入就更低。尽管农民工供给出现了结构性短缺,但是并没有改变这一群体供给总量过剩的局面,劳动力市场结构仍然是买方市场。因此,在工资水平决定上农民工基本没有定价权。除了收入水平低,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也较长。在受访的85家企业中,农民工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超过8小时,其中,50%以上企业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超过10小时。劳动时间过长、收入水平偏低既不利于人力资本快速积累,也不利于劳动力再生产,并最终降低农民工就业质量。

(五)受经济增长放缓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农民工就业总量下降,出现一定程度的失业和就业不足,并且就业增长缓慢

众所周知,由于统计困难以及其他原因,我国一直缺乏农民工失业人数的准确数据。尽管如此,根据经济学中奥肯定律,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和其失业率之间呈现出反向变动关系。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我国目前总体的就业弹性为0.1,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只能带动0.1个百分点的就业增长。[2]可见,在当前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的情况下,农民工就业人数势必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这在一些出口加工企业、很多外资代工企业以及季节性就业部门表现明显。同时,对企业调查走访表明,经历过受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导致一批企业倒闭后,现有很多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目前没有扩大规模、增加工人使用计划,因此,就业增长比较缓慢。

二、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居住证管理制度,加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一是可考虑在中小城市尽快实施覆盖农民工的城市居民居住证制度,待条件成熟后逐步在大城市实施。可以居住年限、对所在城市贡献等指标为条件向外来务工人员颁发城市居民居住证,实施居住证管理制度,并以此替代原有的户籍制度,消除农民工身份上和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二是要充分发挥城市社区的服务功能,引导农民工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公益活动,促使他们从心理上尽快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三是在居住证管理基础上实施均等化公共服务,使农民工在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和就业等方面权益平等。

(二)加强农民工就业保护,维护其合法权益

我国农民工总量庞大,劳动力供给明显大于需求,在这种买方市场格局下,农民工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劳资双方关系不平等,企业在雇佣、使用和解雇农民工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这造成工人的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犯。因此,必须实施就业保护以减少和杜绝企业用人的随意性和不规范行为,[3]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劳动监察部门是就业保护的实施主体,要以《劳动法》和其他相关法律为依据,对企业雇佣和解雇农民工的各个环节加强监管,防止随意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

(三)大力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可以考虑在劳动力流出地和流入地进行公益性质的实用技能培训。在农民工流出地,当地政府在现有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阳光工程”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针对农民工群体的文化教育投入和技能培训投入,聘请科研院所师资、企业技术骨干,针对农民工就业特点和就业需求,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坚持注重实效、实用原则,逐步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在农民工流入地,当地政府可以财政补贴方式利用现有的成人继续教育体系和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实用技能培训。从长期来看,要探索建立符合农民工需要和特点的终身学习体系和覆盖全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

作者:张 庆 单位: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上一篇:内燃机车动态检测装置的实用性 下一篇:汽车反光镜管制系统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