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雅·鹿鸣》的内容及其文化内涵

时间:2022-08-09 04:50:28

浅析《小雅·鹿鸣》的内容及其文化内涵

摘 要:《小雅・鹿鸣》作为正始之音,它最初是君王款待群臣的燕饮诗,具有比较浓烈的政治色彩。诗中的“鹿鸣”、“鼓瑟吹笙”等词语蕴含深厚的礼乐文化内涵,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鹿鸣》;内容;文化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370-02

《小雅・鹿鸣》是《诗经》的“四始”之一,关于此诗是君臣宴会还是亲朋宴会所唱之歌,历来说法不一。《毛传》曰:“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宾弊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称其为“燕群臣嘉宾”之诗。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此燕飨宾客之诗也。”又云“岂本为燕群臣嘉宾而作,其后乃推而用之乡人也与?”可以理解为此诗是宴饮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为了论述方便,将该诗原文摘录如下: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佻,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诗的首章,重点写宴会进行的盛况:鹿鸣呦呦叫不停,唤来同伴吃野苹。我有许多好宾客,席上弹瑟又吹笙。吹起笙来鼓起簧,捧上礼物竹筐盛。诸位宾客喜欢我,教我治国的道理。“承”:《说文・手部》:“承,奉也”,这里用为捧托,承载之意。“将”:顺从,随从。“周行”是大道,引申为治国的道理。宾朋满座,乐声并作,宴饮之后还赠以满筐的礼品,一派欢悦,这一切都体现了主人待客的诚意。诗之二章是赞颂嘉宾的美好品德,君主借宴饮使嘉宾快乐,君臣相处的融洽。“德”:《韩非子・扬榷》:“德者,核理而普至”,这里用为客观规律之意。“孔”在诗经中经常出现,《玉篇・乙部》:“孔,嘉也。”有美好之意。“昭”:《说文》:“昭,日明也”,即明亮。“”:古同“佻”,轻薄、轻佻的意思。“则”:仿效,效法。“式”与“则”意义相近,效法。“燕”:通“安”,《小雅・南有嘉鱼》:“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这里也解释为安逸、安乐。“敖”:《说文》:“敖,出游也”,本意为闲游、漫游之意,这里用为舒畅欢快之意。第三章写宴会进入其中,“湛”:《毛序》云:“湛,乐之久。”至此,在“和乐且湛”的愉悦中,宴会进入了高潮,宾主俱已尽兴。

《毛传》云“鹿得苹,呦呦然鸣而相呼,恳诚发乎中,以兴嘉乐宾客当有恳诚相招呼以成礼也”,《鹿鸣》以“鹿鸣”起兴,写野鹿和睦群处,相呼共食,引出设宴热情款待嘉宾,宴饮时的乐趣。“鹿”在《诗经》中多次出现,绝非偶然,这与西周的礼乐文化相关。现勾稽如下:

林有朴,野有死鹿。(《召南・野有死》)

鹿斯之奔,维足伎伎。雉之朝,尚求其雌。(《小雅・小弁》)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王在灵沼,於鱼跃。(《大雅・灵台》)

瞻彼中林,其鹿。朋友已谮,不胥以。(《大雅・桑柔》)

《野有死》《小弁》中“鹿”跟男女婚恋有关系;《灵台》中以鹿的悠闲起兴,暗示文王的美好品德;《桑柔》中写林中鹿成群,暗示朋友之间的活动。这两首诗中的“鹿”都带有政治色彩。鹿的本意是动物,《说文》:“鹿,兽也,像头角四足之行,鸟鹿足相似。”,后来多用在和政治相关的文中,“逐鹿”一词就是如此,《小雅・鹿鸣》中的“鹿亦如此。

小雅是正乐,《鹿鸣》是小雅的首篇,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叫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以此来衬托出周天子设宴招待嘉宾的和谐、欢乐情景,是君主亲近臣民的惠下之举。后来以其称颂德音的正面主题广泛传唱,便出现在了各种宴会上。最初可能为周王宴请群臣嘉宾的乐歌,随着历史的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发展到一般的贵族宴会,曹操宴饮群臣时作《短歌行》引用此诗“悠悠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说:“每岁终冬……试已,长吏以乡饮酒礼,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备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是谓“鹿鸣宴”。明清亦沿袭此习,于乡试放榜的第二天,宴请考中的举人和内外帘官等歌《鹿鸣》,并作魁星舞。由此可见,《鹿鸣》所代表的宴饮礼仪对后代的影响。

礼,在中国古代尤为重要,《鹿鸣》篇是一首贵族宴饮礼。首先,在很多典籍中都有出现。《仪礼・乡饮酒礼》:“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鹿鸣,君与臣下及四方之宾燕,讲道修政之乐歌也。”《仪礼・大射礼》“乃歌《鹿鸣》三终”《左传・襄公四年》记载:“晋侯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歌鹿鸣之三,三拜。”其次,《鹿鸣》篇出现的“苹、蒿、芩”这些植物与古代祭祀有关系,祭祀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一个礼节,《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隐公三年》:“周郑交恶。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之毛,萍蘩藻之菜,筐斧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毛传》:“苹:萍也”“,大萍也。”《采》大夫妻能循法度也,能循法度,则可以承先祖共祭祀矣。”

古代,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礼往往体现在诗歌和乐中。《礼记・乐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

诗歌的开始描写器乐初作,“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宴会开始嘉宾们鼓瑟又吹笙,十分热闹。在宴会上“鼓瑟鼓琴”除了增添欢乐融洽的气氛外,还有以此陶冶情操、增进主客(群臣)团结的用意。正如《礼记・乐记》说:“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风俗通》也提到“琴者,乐之统也……大声不喧哗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适足以和人意气,感发善心也。“和乐且湛”,“和”字写出了礼乐并用,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消除了相互间的猜疑,促进了君臣的团结。在“鼓瑟吹笙”的音乐对人的精神的振奋中,在适度的酒精对神经的松缓中,与会的人们消除着平日是宴饮诗所表达的周代文化所遵循的最高原则。和的内容除了包括第一章通过宴会的一整套礼仪即表达君王对于贤臣的热爱又有臣子以治国大道回报君王厚爱的通上下之情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中庸守礼,即对礼仪的遵守,对内在品德的砥砺,对社会责任的承担。通过宴饮君王即要求贵族们为民众树起效法的好榜样。通过整体认同、上下交流的“和”,在“和乐进湛”的气氛中奏出君臣融洽一体的主题。制礼作乐,最终是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这正是周代贵族通过宴饮所达到的目的。至此,礼乐文化便也在这种人文精神的鸣奏中诞生了。

综上所述,《鹿鸣》一诗蕴含了3000年前的政治与文化,其中的文化内涵也是《诗经》的精华。《鹿鸣》是反映周代生活礼俗的一幅风俗画,色彩鲜明,格调明快,有很高的审美艺术价值,也带给我们无尽的启示。诗中所提倡的“礼乐中和”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毛诗正义》,阮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405.

[2]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2011:131.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12:932.

[4]许慎撰、徐铉校订:《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2012:202.

[5][6]《仪礼注疏》,阮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985-1021.

[7][8]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12:27-28,932.

[9]《毛诗正义》,阮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286.

作者简介:

丁 丁,女,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上一篇:美国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标准的借鉴研究 下一篇:高校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