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眼前一片林到发现每棵树

时间:2022-08-09 03:18:28

2006年,广文中学由潍坊一中、原潍坊二中两所学校的初中部整合成立。一所新成立的学校都要回答一个问题: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

学生?

经过大量的行动研究,我们确定了建设一所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新学校”的目标,并把培养“全面发展、个性突出、广文特质”的学生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

之所以这样确立,不仅是因为我们倾听了学生、教师、家长、校长、专家等上万人的声音,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

教育是什么?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学校教育就是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

我们理解的教育,如同一枚鸡蛋,从外部打破只是一盘食物,只有从内部生长一份力量,戳破蛋壳,一个鲜活的生命才能诞生。教育是生命与生命互动的过程,教育就应该是唤醒学生内在的生长力,让他们自我发展。

这样的教育,需要一种价值观引领,我们确立了“适才教育,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的核心办学理念。我们相信,适合孩子,孩子就能实现自我突破,走向成功!

课程核心

要实现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必须进行战略的顶层设计和规划,于是,我们又开始了倾听和研究。在面向万人的调查问卷中,我们收获了建设“新学校”的八个战略目标,并从中确立了五个关键因素,即教师、课堂、课程、学生、管理。每年的工作要点紧紧围绕这五个关键要素展开,而且通过“主题发展年”,一年破解一个战略

重点。

从2006年到2011年,我们依次走过了“教师发展年”“课堂改革年”“课程建设年”“学生成长年”“文化管理年”。每一个主题发展年走过,学校的生态都在改变,但只有经历了2008年“课程建设年”之后,学校的生态才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

这一年,我们构建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特色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有序实施十类活动课程,纳入课时实施特色课程,大量可选择的课程给了每个学生发展的空间,学生的校园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年的实践进一步验证了,课程是育人的载体,是教育的核心。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有怎样的课程才能有怎样的教育,也才能培养怎样的学生。

课程升级

2006年,广文成立后,我们的课程建设重在学科课程的二次开发上。每个学期结束,我们都要面向学生调研:在这一学期学习中,你觉得哪些知识点比较难,哪些比较容易呢?学生会在各学科教师整理的所有知识点中予以确认。

汇总、整理学生的反馈,我们发现了学生的普遍性问题与困惑。持续追问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渠道,从而形成了“引桥课程,整合教材,适量练习”三条学科课程开发路径。

其中,引桥课程包括学前引桥课程、难点引桥课程、发展引桥课程三类,前者重在解决小初衔接,中者重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经验缺失带来的学习障碍,后者则帮助学生面向未来发展。

学科课程的二次开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他们对各个学科的喜欢程度。这一阶段的课程也被我们称为广文1.0版课程。

2008年,广文进入“课程建设年”。基于全面发展、个性突出、广文特质的育人目标,学校建构起相对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即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特色课程在内的全人课程体系。

学科课程继续按照三条路径进行二次开发,活动课程是指把所有的学生活动课程化,有明晰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用课程理念去管理活动;特色课程是为了培育学生“大家风范、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国际视野”的广文特质,而设立的包括大家系列、文化系列、实践与探究系列的一类课程。

活动课程包括四大类。一是学生关键成长节点的课程,包括入校课程、进阶课程、离校课程;二是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课程,包括社团课程、“广文节”课程,仅“广文节”就包括读书节、体育节、辩论节、科技节、英语节、艺术节等六个节日;三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课程,包括班会课程、国旗下讲话课程、“阳光60”课程、主题教育课程;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这一阶段的课程,不再是只关注学科学习,而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个性成长,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学校生态发生了根本变化,课程升级为2.0版。

但2.0版课程没有解决学科课程的个性化学习问题,离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还有很远的距离。

课程3.0

在实施2.0版课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现象:当学生参与可选择的社团课程、广文节课程时,特别专注、积极,参与感强,自信心满满;但在学科课程的课堂上,无论二次开发多么完善,总会发现学生有走神、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甚至有些学生是在“陪读”。

教育是唤醒、是激发、是自我生长,那就必须有适合学生的课程,换一句话说,学科课程必须实现结构性变革,才能让“适才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于是,2015年,我们开始了变革学科课程结构、开发学科课程、实施选课走班的行动。

每一个学科都全面分析了自己学科的特点和课程建构,最终形成了学校整体课程结构,那就是“基础+分层/分类/综合”课程。这一课程体系强调学生基础,同时关注学生差异。数学、物理、化学实施“基础+分层”课程,语文、英语、体育、艺术、技术实施“基础+分类”课程;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四个学科既不分层也不分类,而是进行学科内和学科间的跨学科整合,实施“基础+综合”课程。

与此同时,活动课程、特色课程的课程结构、具体内容也做了相应调整。这一阶段的课程被我们称为3.0版课程。

从2015年起,初一年级开始实施3.0版课程,选课走班成为必然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室里再也看不到课表,学生上什么课就到自己选择的学科教室上;而学科教室不仅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栖息地,更变成了学生学习的资源库,墙上、书橱边、电脑旁都是与学科知识有关的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也开始转变自己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有的学科探索分区教学,同一堂课,有自学区、有讲解区、有讨论区,同时,学生学会了自我规划与自我管理。自主选择带来了自主发展,自主发展打造了绿色生态。

2015级学生还开启了一段新生活“小学段”,即期中考试后独立设置的一小段学习时期。小学段开设学科课程与游学课程。学科课程包括援助课程和拓展课程,针对前一阶段知识学习的查漏补缺和拓展学习;游学课程是整合本学期各学科知识,开展以“小课题研究”为主题的项目学习活动。

在“小学段”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又看到了自主选择带给孩子们的欣喜。从游学路线到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全部由学生选择,孩子们在选择中发挥出无穷的潜力,选择在学生身上产生了神奇作用。

逐梦理想

理想的学校需要理想的课程。理想的课程是能够满足每个学生需要的课程,广文的3.0版课程还需要继续升华。当我们真正建构起适合每一个学生需要的课程,广文课程即升级为4.0版。

未来的4.0版课程会比3.0版课程更完善。当我们把课程资源放到云端,当每个学生能够从云端基于自己的需要获取课程资源,当每个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我们的课程就再一次升级了。在这一阶段,教室真正成为讨论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支持者,教育真正实现了促进每个学生的自我成长,学校也就真正创造了面向每个学生的理想教育。

耶鲁大学教授路易斯・康曾经说,“学校是怎么来的?学校源于一个人坐在树下,与另外几个人谈论自己的想法。谈的人不知道自己是教师,听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学生。学生们听得入了神,不禁想,哎呀,要是这个人能留下来该多好。于是,他们就在那个所在地划出一个地方,世界上就诞生了第一所学校。”

学校一定不是豪华的地标,不是彰显权力的大道,她平易、朴实、安宁,就像一个育婴房,一个家庭的后花园,用丰富的资源滋养着这个家庭里的每一个孩子。

我们正走在建设“花园”的路上。

(作者系山东省潍坊广文中学校长)

上一篇:浅谈现代影像中数字影像技术的应用 下一篇:技工院校文化管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