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童癖的病因、评估和治疗

时间:2022-08-09 03:13:52

恋童癖的病因、评估和治疗

【摘要】 目的 介绍恋童癖研究的成果和新进展。方法 查阅相 关文献,就恋童癖的病因、鉴别手段以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结果 恋童癖 有其神经生理基础,它的形成与扭曲认知以及童年时期成人待有关。体积描述器、 视觉反应时间等方法可以用于鉴别恋童癖。临床上经常使用认知行为疗法配合药物进行治疗 。结论 恋童癖病因学研究远落后于评估 。治疗上需要多种方法配合使用。运用认知心理学范式研究恋童癖是国外该领域研究的新趋 势。有必要加强我国恋童癖研究并进行跨文化的比较。

【关键词】 变态心理学;恋童癖;病因;评估

The Etiology, Assessment Methods and Treatment of Pedophilia. Jiang Minm in, Zhang Jijia.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 hou 510631,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production and new progress ab out pedophilia. Methods By referring to the literatures, a reviewis given about the etiology,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pedophilia. Re sults Pedophiles differ fromother men in their overall neurodevelopmenta l functioning. Penile plethysmograph and visual reaction time are applied to ass ess pedophilia. Cognitive-behavioralpsychotherapy with drugs is used for suppression of pedophilic behavior. Conclu sion Etiological research on pedophilia has lagged behind the developme nts in assessment methods. Using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simultaneously mayaugment efficacy of treatment. The cognitive science tasks applied to research o n pedophilia is a promising way. The study about pedophilia in our country shoul d be strengthened for comparison in cross-cultural research.

【Key Words】 Abnormal psychology; Pedophilia; Etiology; Assessment

美国精神病协会对恋童癖的定义是对青春期前的孩子反复表现出性的兴趣,如存在持久 的性意图,进行性幻想,迫切的性要求,有性唤醒以及与孩子发生。恋童癖有多种分 类方法,可分为同性恋童癖、异性恋童癖以及双性恋童癖;也可以分为家庭内恋童癖和家庭 外恋童癖,前者针对家庭成员,后者也针对非家庭成员。恋童癖多见于男性。

1 病因研究

1.1 认知扭曲理论 该理论认为认知扭曲是导致恋童癖的原因。Ward提出了5种核心认知扭 曲[1]:儿童是有的个体;自己有权利与儿童发生性关系;世界是危险的。这 项认知扭 曲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包括孩子在内的所有人都是有敌意的,获得安全的唯一 有效方法就是通过待去控制儿童。另一种观点是成人是有敌意的,而孩子是能真正接受 自己并爱自己的;犯行为是不可避免的,恋童癖会把行为归罪于儿童、环境压力 以及或酒精的作用,例如认为是儿童激发起了自己的;与儿童发生不会对儿 童造成持久伤害。

扭曲认知构成图式。图式理论认为,图式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信息加工,优先加工图式支 持的信息,对前因后果等空缺信息进行补充。在对信息加工和解释的过程中,图式进一步获 得支持变得更加容易激活。当从事犯时,紧张的情绪和性兴奋会加的认知负荷,使得侵 犯者没有能力和动机对信息进行理性加工,此时往往会使用扭曲认知图式对受害者情绪和行 为作出错误判断[2]。扭曲认知具有内隐性,且形成于恋童行为之前,它牙形成可 能与儿童 时期父母死亡和受到虐待或忽视有关。当个体步入青春期后,认知扭曲就发展到了性领域。

目前研究界达成的共识是有一部分恋童癖是存在认知扭曲的,还有一些恋童癖,他们并 不存在认知扭曲,在陈述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知扭曲只是为了逃避社会责难,降低自己的认知 失调。

1.2 神经生理学病因 研究发现恋童癖的IQ分数不仅低于普通暴力攻击者而且低于等 其他类型的性攻击者,IQ得分与12岁以下受害者的数量显著负相关,言语学习和记忆成绩也 低于常人[3]。Cantor等人发现在恋童癖中,左利手的比例不仅高于正常人群,而 且也高于孤独症以及唐氏综合症等神经失调人群[4]。这些研究证明恋童癖可能有 易于常人的神经基础。

研究者对恋童癖的神经生理机制进行了研究。Maes等人给患者应用5HT受体激动剂间氯 苯哌嗪后,肾上腺素中儿茶酚胺类物质的血浆浓度变高,这可能和恋童癖的交感―肾上腺髓 质系统的激活增加有关[5]。此外间氯苯哌嗪诱导出的皮质醇反应比正常人明显, 没有出现生热反应,有眩晕、不安宁以及陌生感,饥饿感降低,这些现象说明恋童癖的5-羟 色胺能受到干扰,5-羟色胺能突触前神经元和5-HT2突触后受体灵敏度降低[6]。To st等人[7]发现恋 童癖的脑机制涉及到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恋童癖控制纹状体―丘脑的额叶区域的认知 功能有明显的损伤,尤其是与前额和驱动加工有关的神经功能如反应抑制、工作记忆和认知 适应性损伤严重。Schiffer等人[8]观察到恋童癖双侧眶额皮质、双侧脑岛(岛叶 )、双侧 腹侧纹状体(也扩展到伏核)和一些边缘回(扣带回和海马旁回)的灰质体积的降低。小脑 后部部分VIIB区域双侧(即尾部结节)和小脑蚯体前部IX部分区域右侧(即悬雍垂)也有异 常。Walter等人[9]发现呈现色情图画刺激时恋童癖异于常人的脑区包括下丘脑, 中脑导水 管周围灰质,背外侧前额皮质。由于下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等皮下区域是正常人 唤醒的植物神经区域的组成成分,因此这部分的异常可能是恋童癖对成人不感兴趣的脑机制 。呈现非色情图画刺激时,恋童癖杏仁核―海马以及背内侧前额叶皮质等与情绪加工有关的 区域与正常人相比激活降低,这表明恋童癖的一般性情绪加工也异于常人。

有研究者提出去雄性化(demasculinization)假说。这种假说把焦点放在性二态结构上 ,性二态结构可以被逐步发育的大脑的雄性化所影响。研究者使用结构性磁共振成像和神经 心理学测试作出预测,脑内部结构性二型的体积可能与恋童兴趣有很强相关,额叶和颞叶面 积的不同可能受限于脑内部结构性二型[10]。有研究者用母体免疫来解释恋童癖脑 内部结构 性二型。母亲体内由男性胎儿抗原产生的抗体通过胎盘破坏胎儿神经激素的发展,而神经激 素对胎儿大脑的性区分有重要作用。男性胎儿中的H-Y抗原可能是母体免疫的培养基。由于 出生次序和母体免疫之间有一定关联,因此研究者对出生次序和恋童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 究。MacCulloch等人[11]发现出生次序和恋童癖有高相关,有哥哥的人群患恋童癖 的比例高于没有哥哥的人群,是否有姐姐则与恋童癖没有关联。

1.3 其他的一些致病因素 儿童时期遭受到待会使当事人成年后对成人缺乏兴趣,转 而把儿童当作性对象。并且对儿童进行害也是对抗早期不愉快经历的一种方式,在对儿 童进行犯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满足了自己的控制欲,对当年侵犯自己 的人产生了认同。儿童时期是否遭受过成人的待主要是通过患者的口头报告,因此很难 被证实。由于对儿童进行待的部分实施者是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所以不排除遗传的可 能性,因为性能力、性定向等指标都是可遗传的。依恋理论认为童年的依恋关系与儿童日后 的情感及社会性发展有很大关系。如果儿童时期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那么就会影响 到成年后人格特质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建立[12]。Lyn和Burton发现恋童癖患者比 正常人更可能存在缺乏安全感的依恋关系[13]。条件反射理论认为病因在于早期形 成的以儿童为 对象的固定条件反射。其实正常人早期性经历和对象也是和自己同龄的儿童,只不过随 着年龄的增大,正常人的性兴趣逐渐从儿童转移到了成人,而恋童癖的性兴趣则没有发生相 应转移。Finkelhor和Araji[14]提出一个四因素模型来解释恋童癖的形成,这四个 因素分别 是情感一致性(喜欢孩子胜过喜欢成人),对孩子有性冲动,正常情感和性需要不能从成人 那里得到满足,身心去抑制。异往困难可能是造成恋童癖更喜欢孩子、情感和性需要没 有得到满足的原因。

2 诊断和评估

2.1 自我报告 患者报告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但自我陈述的内容不一定真实。为了避免患 者在自我报告中说谎,医生经常在自我报告的同时配合使用多道生理测试仪(Polygraph), 这种仪器可以监控患者心跳、呼吸、皮肤导电率等生理数据。这种仪器的不足之处在于有的 患者会因为过度紧张而产生生理反应,仪器会捕捉到这种变化并作出错误判断。

2.2 问卷测量 研究者根据从恋童癖口述中得到的扭曲认知编制了多种量表,并且把这些 量表应用于恋童癖的鉴别。目前有两个最常用的认知扭曲测量量表。一个是由29个项目组成 的亚伯和贝克认知量表(ABCS)[15],受测者在5点量表上对项目内容如“成人与孩 子发生性关系有助于孩子学会如何的成人相处”进行评定。另一个是由22个项目组成的儿童 性骚扰量表(CMS)[16]。这个量表的好处在于目的性不明显,并且设有分心项目。 受测者在5点量表上 对项目如“与孩子玩摔跤游戏,在孩子两腿之间挠和触摸不算是一种犯”进行评定。虽 然通过量表可以鉴别恋童癖,但恋童癖对项目中的大多数内容并不认同[17]。这可 能和扭曲认知的内隐性有关。

恋童兴趣量表(SSP)则根据犯受害者的四个特征对受测者是否有恋童癖进行评价 [18]。这4个特征分别是:是否有男性儿童受害者,是否有多个儿童受害者,受害 者年龄是否在12岁以下,是否有家庭成员之外的受害者。该量表有很好的预测效度。

2.3 体积描述器(penile plethysmograph,PPG) 这种方法是将软橡胶水银测量环套 在受测者的根部,然后给受测者展示一些与性活动相关的语音和视觉刺激,测量仪将自 动纪录受测者体积变化情形。状况反映了性兴奋的程度。这种鉴别方法的不足 之处在于所使用的刺激材料和测量尺没有统一的标准,并且对于达到多大体积可以进行 临床诊断也没有具体规定。这种测量方法的另一问题就是受测者自身可以采用不注意刺激内 容或有意识地抑制自己的性反应来影响测量结果。

2.4 视觉反应时间(visual reaction time,VRT) 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是视觉刺激的注视 时间和刺激的吸引力以及刺激引起的性唤醒的评分正相关。给受测者呈现一些着装、半裸以 及的男性和女性图画,受测者观察图画然后回答问题或者对图画人物吸引力进行等级评 定。受测者按自己的速度观看图片,研究者对受测者的视觉反应时间进行测量。视觉反应时 间与自我报告和生化反应指标有很高相关。使用视觉反应时间进行测量时要注意避免使受测 者意识到实验的真实目的,一旦受测者意识到视觉反应时间和性兴趣之间存在关系的话,该 方法就失去了效度。由于该方法不根据受测者的性反应进行评估,因此即使在体积测量 中没有反应的人也可以被评估。该方法可以鉴别出成人中的恋童癖,但不能很好地鉴别出青 少年恋童癖。

3 恋童癖的治疗

3.1 认知疗法 虽然认知扭曲假说没有得到证实,但鉴于扭曲认知经常出现在恋童癖自我 报告中,以及认知扭曲一旦形成的确会起到维持行为的作用。所以在临床治疗上人们经常会 使用到认知疗法,试图改变患者的扭曲认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仅仅改变表面的认 知扭曲是没有作用的,只有改变那些核心认知扭曲和图式才能起到作用,因此治疗者应该把 重点放在改变核心认知图式上。Drake等人[19]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尝试,具体操作 过程如下 :先让恋童癖患者自我陈述他对儿童进行性攻击的相关内容,治疗者进行记录;治疗者把自 我报告内容中反映出的认知扭曲分别归类到不同的核心认知扭曲上;接着告诉患者图式的理 论和原则,以及改变核心图式的重大作用,并发动同组治疗的病人找出自己也同样存在的核 心认知扭曲;最后让病人指出那些最容易曲解的情节,并教给他们正确的认知,如“小孩爬 上你的腿并不是寻求性而是寻求友谊”。Drake认为告诉病人内隐核心认知扭曲能影响病人 的注意力和解释,引导病人进行认知的构。

3.2 条件反射疗法 如果患者早期形成了以儿童为对象的的条件反射,那么治疗者需 要帮助患者的新建立新的以成人为对象的条件反射。一种方法是,当患者看到儿童 图片时,对其采用电击或让其闻刺鼻的氨水,以此破坏已形成的固定的条件反射,随后再通 过积极强化建立起新的条件反射。也可以使用饱和法,这种方法要患者一边幻想自己与儿童 发生性关系一边进行并,然后多次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患者感到厌烦,当原来的强 化物失去效力后,再重新建立以成人为对象的条件反射。迄今为止,条件反射疗法的短期疗 效已经得到证明,但长期疗效仍存在争议,有研究者指出,条件反射疗法只是加强了患者自 身对儿童性冲动的控制能力,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患者对儿童的性兴趣。

3.3 药物疗法 在恋童癖的治疗过程中,常配合使用一些降低的药物和方法,例如采 用降低激素的药物,使用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SSRI),外科等。经常使用的 降低激素的药物有醋酸甲羟孕(MPA),醋酸环丙氯地孕酮(CPA),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抑 制者(LHRH)如醋酸亮丙瑞林(L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如曲普瑞林(Triptor elin)。后两者产生的副作用比MPA和CPA要小。Justine等人[20]在使用认知行为疗 法的同时 为病人注射醋酸亮丙瑞林。该药物能抑制垂体的生成和释放促性腺激素,进一步抑制对 促性腺激素的反应,从而降低酮的生成。研究者发现在一年治疗期间注射该药物有助于 降低恋童癖患者的、性幻想和次数,但却不能改变患者恋童的兴趣。

4 结 语

目前病因学研究落后于恋童癖鉴别,有关病因的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例如为什么恋 童癖群体中男性比例远多于女性,为什么一些非恋童癖也会报告或表现出对青春期前儿童的 性兴趣,同时恋童癖特有的脑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正因为恋童癖病因研究的滞后,所以在 治疗过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多种治疗方法配合使用,如认知行为疗法配合使用药物, 如在建立新的条件反射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患者与异往的能力。

我国恋童癖研究不多,黄云等人对包括恋童癖在内的性变态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特征进行 了研究[21]。由于恋童癖涉及到法律的问题,而且为社会道德规范所不容,因此调 查取证比较困难。国外研究者利用互联网对恋童癖患者进行调查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22,23]。

采用认知心理学范式对恋童癖进行研究是一个新的趋势。Mihailides等人[29] 使用内隐关联测试范式(IAT),发现当儿童概念和性概念配对时,恋童癖反应快于正常人。G ray等人[25]发现IAT的结果对恋童癖有很好的预测效度,能够区分恋童癖和正常人 。Wright和Adams[26] 使用实验室范式对性兴趣进行评估,被试需要尽可能快地查找男性、女性以及孩子 图片上的点的位置,记录被试选择反应时间。当图片上的人物与他们的性取向一致时,查找 点所花时间更长。此外单词归类任务[27]和STROOP范式[28]也被应用到恋 童癖研究中。

5 参考文献

[1]Ward T. Sexual offenders' cognitive distortions as implicit theories .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2000,5:491-507

[2]Gannon TA, Polaschek DLL. Do child molesters deliberately fake goodon cogn itive distortion questionnaires?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based investigation.Sexual Abuse: A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Treatment, 2005,17(2):183-200

[3]Cantor JM, Blanchard R, Christensen BK, et al. Intelligence, memory,and handedness in pedophilia. Neuropsychology, 2004,18,(1):3-14

[4]Cantor JM, Klassen PE, Dickey R, et al. Handedness in pedophilia a nd hebephilia.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05,34(4):447-459

[5]Maes M, De Vos N, Van Hunsel F, et al. Pedophilia is accompanied byincreas ed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catecholamines, in particular epinephrine. Psychiatr y Research, 2001,103(1):43-49

[6]Maes M, van West D, De Vos N, et al. Lower Baseline Plasma Cortisoland Pro lactin together with Increased Body Temperature and Higher mCPP-Induced CortisolResponses in Men with Pedophilia.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01,24(1):37-46

[7]Tost H, Vollmert C, Brassen S, et al. Neuropsychological evidence en couragi ng a brain network perspective. Medical Hypotheses, 2004,63(3):528-531

[8]Schiffer B, Thomas Peschel, Thomas Paul, et al. Structural brain abn ormalit ies in the frontostriatal system and cerebellum in pedophilia. Journal of Psychi atric Research, 2007,41(9):753-762

[9]Walter M, Witzel J, Wiebking C, et al. Pedophilia is linked to reduc ed acti vation in hypothalamus and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uring visual erotic stimul ation.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07,62(6):698-701

[10]Seto MC. Pedophilia and sexual offenses against children. Annual Re view of Sex Research, 2004,15:321-361

[11]MacCulloch SI, Gray NS, Phillips HK, et al. Birth order in sex-off endingand aggressive-offending men.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04,33(5):467-474

[12]于增艳,刘爱书,张修竹.儿童期社交退缩与人际关系的研究综述.中国健康心 理学杂志,2006,14(3):358-360

[13]Lyn TS, Burton DL. Adult attachment and sexual offender status. Ame 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2004,74(2):150-159

[14]Finkelhor D, Araji S. Explanations of pedophilia: A four factor mod el.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1986,22:145-161

[15]Abel GG, Gore DK, Holland CL, et al. The measurement of the cogniti ve dist ortions of child molesters. Annals of Sex Research, 1989,2:135-153

[16]McGrath ML, Cann S, Konopasky RJ. New measures of defensiveness, em pathy,and cognitive distortions for sexual offenders against children. Sexual Abuse: AJournal of Research and Treatment, 1998,10:25-36

[17]Gannon TA, Polaschek DLL. Cognitive distortions in child molesters:A re-e xamination of key theories and research.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06,26(8): 1000-1019

[18]Seto MC, Harris GT, Rice ME, et al. The screening scale for pedophi lic int erests and recidivism amongsex offenders with child victims. Archives ofSexual Behavior, 2004,33:455-466

[19]Drake C, Ward T, Nathan P, et al. Challenging the cognitive distort ions ofchild molesters: An implicit theory approach. Journal of Sexual Aggression, 200 1,7:25-40

[20]Schober JM, Kuhn PJ, Ko vacs PG. Leuprolide acetate suppresses pedophilic u rges and arousability.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05,34(6):691-705

[21]黄云,陈图农,韩臣柏.MMPI对性变态犯罪嫌疑人的测试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 杂志,2001,9(1):52-54

[22]Malesky LAJ, Ennis L. Supportive distortions: An analysis of postson a pe dophile internet message board. Journal of Addictions & Offender Counseling, 200 4,24:92-100

[23]Riegel DL. Effects on boy-attracted pedosexual males of viewing bo y erotica.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04,33:321-323

[24]Mihailides S, Devilly GJ, Ward T. Implicit cognitive distortions an d sexua l offending. Sexual Abuse: A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Treatment, 2004,16:333-350

[25]Gray NS, Brown AS, MacCulloch MJ, et al. An implicit test of the as sociati on between children and sex in pedophile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2005, 114:304-308

[26]Wright LW, Adams HE. The effects of stimuli that vary in erotic con tent oncognitive processes.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1999,36:145-151

[27]Spiering M, Everaerd W, Laan E. Conscious processing of sexual info rmation : Mechanisms of appraisal.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04,33:369-380

[28]Smith P, Waterman M. Processing bias for sexual material: The emoti onal Stroop and sexual offenders. Sexual Abuse: A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Treatm ent, 2004,16:163-171

(收稿时间:2007-10-28)

上一篇:大学生手臂运动准确性及相关因素研究 下一篇:加强心理咨询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心理咨询师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