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劳动法》与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

时间:2022-08-09 01:40:10

试谈《劳动法》与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本文基于新《劳动合同法》颁行之后的劳动人事呈现并轨模式、高等院校运营系统开始并入该法适用范畴的阶段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全新态势,侧重罗列剖析在这一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出现的阶段瓶颈与集中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参考借鉴的解决方法,从而在协调良性地处理应对新劳动法框架内的高等院校劳动合同关系的基本前提下,稳定长效地推进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劳动法》 高等院校 人力资源管理 更新探索 具体举措

2008年1月1日,新版《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新劳动法)正式施行,新劳动法主要新增拓展了劳动关系框架下的劳动人事并轨结合的规则范畴,从而也将原本隶属于国家事业单位的高等院校运作体系融入《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畴。而针对这一新的态势转变,国内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还未能快速有效地适应交融,继而也产生了一些集中细碎的劳动合同关系范畴内的瓶颈摩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影响高等院校人力资源运营体系的稳定长效发展。

一、《劳动法》与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适配解析

(一)适用范畴的调整改进

在2008年1月1号之前施行通用的旧《劳动法》的适用范畴涵盖了国内的企业集团、个体经济形式组织以及业已构成劳动关系的所有劳动者群体,而对于非属于国家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社会集体性质的劳动关系范畴内的劳动者群体则并未过于强调。而于2008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劳动法》主要则将上述非隶属于国家创设的且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包括社会教育、劳动科技、文化卫生、中介服务等机构团体涵盖在内,侧重阐述了该系统架构内的劳动群体的权利义务划分适配。而高等院校的属性特征即属于社会教育这一体系,所以也就被依法纳入新《劳动法》的适用范畴之内,尤其是作为高等院校运营体系重要组件之一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则被放置在了首当其冲的位置。

(二)劳动合同订立与期限的微调细化

劳动合同是在《劳动法》的法律框架之下,由劳资双方基于自愿、平等、公平的意愿而达成并以书面形式订立的权利义务分配划定的协议。而新《劳动法》施行之后,依据其所新增的条文,若用人单位故意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包括招用职工后故意不按规定订立劳动合同以及劳动合同到期后故意不及时续订劳动合同的,需要承当相应的法律责任。其一包括满一年则视用人单位已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其二是若不满一年,则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双倍工资;其三表述为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双倍的工资。这就为高等院校劳动者进行自身维权奠定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三)经济范畴的补偿更新

新《劳动法》是基于我国社会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社会群体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的阶段态势下制定施行的针对性法规,其主要增加了对劳动者经济范畴内的补偿金的额定标准。新《劳动法》还针对性地增加强调了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未按照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以及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障等情况之下可依法提出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款项,这对于保障维护高等院校劳动者群体尤其是未被划入编制的劳工人员的切身合法的权益都大有裨益。

二、《劳动法》视域下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更新改进

(一)强化服务宣传机制的创设应用

机制化的新劳动法服务宣传的章程细则不仅可以规范具体劳动者群体对于新法律法规的涉及自身权利义务的认知理解,而且也可以迅速充分地提升优化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综合实效。鉴于此,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相关领导决策层应当及时迅速地创设建立新劳动法宣传服务的机制方针,通过组织专人小组深入院校基层进行新劳动法关于劳动双方权益保障规章细则的宣传讲解、咨询问答,继而使得院校体系的劳动群体充分扎实地树立巩固劳资合同的法律意识。

(二)科学集约地推进劳动法适配流程的环节操作

相关领导决策层应当有针对性地通过划分教学人员、附属人员分别划定、各自要求的基本方针,具体细化新劳动法在以上两个层次位阶的劳动者群体之中的适配应用。其中教学人员主要涉及高校系统的科研辅助、管理工勤,管理对象主要是学生群体,这也使得其所付出的人力成本相对较小;而附属人员基本针对院校系统的后勤服务,涉及整个院校机器运转的方方面面,工作强度则比教学人员更为巨大。而基于人力资源所各自产生的贡献价值以及针对不同分工阶层的平等性划分,笔者认为适宜采用分层统筹管理、分类统计劳资的基本导向,这也契合了新劳动法中关于不同职业岗位的劳动者应当灵活采用薪酬管理的原则规定。

三、结语

《劳动法》视域下的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作为一种具备融合性、交互化、协作式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辅助改良的应用模式,对于高等院校人力资源运营系统的结构调整、层次丰富运作发挥着的调节改进的关键效用。从增益高等院校人力群体的工作实效以及推进高等院校人力资源运营系统长效发展的基本前提出发,进一步加强《劳动法》的条款细则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之中的推广普及,细化具体适配应用的方法步骤,继而在充分合理发挥《劳动法》提升改进人力资源工作实效的“精神之刃”的独特效用的前提基础下,进而全面协调地推进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稳定、牢固、长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其军.新劳动法实施后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J].管理观察,2011(09).

[2]陈卫红.新劳动法实施后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2(06).

[3]戎叶.论人力资源视野中的《劳动合同法》缺陷[J].世界家苑,2012(07).

上一篇:中国运输业长期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关于我国汽车出口竞争力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