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壶关县营造针阔混交林势在必行

时间:2022-08-09 09:57:35

摘 要:近年来,人工林在森林资源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人工林经营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山西省从壶关的实际出发,针对人工油松纯林所带来的各种负效应和威胁性,结合不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从多种角度论证壶关县营造针阔混交林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阐明了壶关县营造针阔混交林势在必行的结论。

关键词:壶关县;针阔混交林;势在必行

中图分类号:S725.2 文献标识码:A

壶关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东南端,面积101266.67hm2,荒山沟壑占70.3%。20世纪70年代末,该县大抓荒山造林,2010年,有林面积由1978年的5800hm2增加到66666.667hm2,森林覆盖率由5%上升至了45.6%。林种单调树种单一,自然抗逆性不足,对壶关发展构成了威胁制约。为改变这种状况从营造混交林的角度探讨如下:

1 从防火角度看营造混交林的必要性

1.1 森林火灾的危害及隐患

森林是壶关县生存和发展的依托,火灾是森林的大敌。面积大,可燃物多,油松纯林连绵不断,导致火灾隐患增多,火险等级升高。为保护53333.3hm2森林资源,该县采取强化宣传、落实责任,增加森林防火设施设备,加强巡逻,严禁野外用火等措施,效果不好。每年的森林火情、火警10多次,用于防火灭火的人力、物力、财力年均在50万元以上。

1.2 森林火灾发生规律

从森林火情、火警发生看,发生在森林防火特险期1~5月份和10~12月份里;在三边等野外用火较多的地方;油松纯林发生率占100%。阔叶树地表过火造不成火灾。

1.3 营造混交林对森林防火的作用

通过对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分析,营造针阔叶混交林有以下作用:大力营造混交林,科学的针阔叶树种带状或块状混交,能改变林种树种单一,增强自身防火能力;大力营造混交林,能利用树种的自然抗逆特性,有效避开防火特险期;大力营造混交林,能在“三边”建起牢固的生物防火隔离带,防止和抵御火源侵入,防止火灾发生。从森林防火看,营造混交林意义重大。

2 从森林病虫害防治看营造混交林的紧迫性

2.1 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和趋势

病虫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危害程度不亚于森林火灾。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年年都有发生,并且与森林的增长呈正比上升。1986年66666.67m2森林受到松毛虫的危害,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红蜘蛛、松毛虫、松针记扁叶锋的危害面积达到了10000~13333.3hm2。

2.2 营造混交林的意义

形成日趋蔓延的病虫害,因采用化学和人工防治方法投入大,收效微,不能标本兼治,喷洒大量化学药剂和大量人工捕杀,使本来就不多的天敌濒临绝危,更为单一的病虫繁殖创造了条件。如合理营造不同树种,不同适应性针阔叶混林,能有效优化树种结构,丰富生物种类,较好地维护生态平衡。因此在壶关县大力营造混交林迫在眉捷,势在必行。

3 从生态效益发挥看营造混交林的重要性

3.1 山西省壶关县林业生态效益现状分析

林业使壶关县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降雨量增加25mm左右,无霜期延长10~15d,水土流失每平方公里由4300t下降到150t,风、雹、霜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减少。但从发展程度上看,就大打折扣。青一色“山上油松,沟坡刺槐”的纯林结构,使单位效益作用发挥不好。

4 从经济效益看营造混交林的必然性

实现最佳经济效益是发展林业的出发点和归属点之一。若无好的经济效益群众得不到经济实惠,会降低其生机和活力。壶关县林业的经济效益十分脆弱。不过,壶关的实际也不尽相同。晋庄镇北庄村的林业和全县同时起步于1979年,该村在造林中适地适树,乔灌草合理规划,经济效益很可观,2010年,人均林业收入750元,占纯收入的30%,其中采用树籽、藤条、野生食用菌收入占10%,养羊、养牛、养兔收入占10%,松针粉、小材料加工等林副产品收入占10%,木材收入几乎是零。

通过分析和研究,经济效益反差的原因不是林木商品率的高低,而是林副产品多少和林地利用质量。林业产值收入低也因林种单调、树种单一,自然资源利用和适地适树程度差,林副产品量少质差,受火灾和病虫害侵袭所致。因此大力发展针阔叶混交林,最大程度做到适地适树,丰富林地伴生树种和药材、食用菌等林副产品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

5 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看营造混交林的可行性

5.1 自然气候条件

壶关县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 位于N35°51′~36°13',E113°10'~113°42'之间,最高海拔1882m,最低486m,均气温8.8℃ ,年均日照2560~2580h,日照率59%,无霜期110~180d,年均降雨量500~600mm,40%~50%的降雨量集中于7、8、9月。高低悬殊,地形复杂,形成了春暖夏热,秋凉冬冷的气候,非常适宜发展混交林。

5.2 土壤植被

壶关县属黄土高原边缘,共有2个土类,21个土属,37个土种,多属淋溶褐土和山地褐土。多分布在海拔1200~1600m之间的山区,占总面积的80%左右,地被有油松、侧柏、刺槐、核桃、山桃、等乔木,荆条、连翘、旱柳等灌木和黄芩、大黄、蒲公英、马齿觅等药草本植物,覆盖率为50%~60%。从土壤植被来说,适宜混交林发展。

5.3 社会经济状况

人多地少,劳力富余,有男女劳动力10万多个,人均耕地800m2。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党的富民政策的深入,全县的经济条件大大改善。完全有条件发展以油松山桃、油松元宝枫等针阔叶树种为主,杜仲、莲翘、荆条、沙棘等伴生树种为辅的带状、块状混交林的营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秀斌.壶关县营造针阔混交林探讨[J].山西林业,2009(01).

[2] 常波,秦艳宝.营造落叶松针阔混交林技术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04).

作者简介:陈向荣(1977-),女,山西省长治市人,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林业局,助理工程师。

上一篇:林业资源的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分析 下一篇:黄菠萝造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