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审计取证模式: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

时间:2022-08-09 06:31:52

政府审计取证模式: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

【摘 要】 审计取证模式是获取审计证据的思路,关于审计取证模式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审计取证模式的种类,二是审计取证模式的影响因素。审计取证模式有四种:命题论证模式、专业测量模式、数据流程模式、数据分析模式。不同审计取证模式各有其适用范围,同时也有一定的交叉适用。审计载体是影响审计取证模式的基础性因素,在此基础上,审计效率、审计风险、审计意见类型影响审计取证模式。审计主题会影响审计载体,进而影响审计取证方式。

【关键词】 政府审计; 审计载体; 审计取证; 审计取证模式; 审计主题

中图分类号:F23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22-0121-06

一、引言

获取审计证据是审计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审计取证模式是获取审计证据的思路,它决定审计结论的可靠程度,是审计效率效果的基础。每个国家的审计准则,都是以一定的审计取证模式为基础的,审计取证模式是审计准则的灵魂和主线。

关于审计取证模式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审计取证模式的种类,二是审计取证模式的影响因素。对于上述两个基本问题都有一些相关研究。关于审计取证模式的种类,一般认为,有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事实上,这些审计取证模式主要是针对财务信息审计而言的,如果审计主题不是财务信息,则审计取证模式并非如此。关于审计取证模式的影响因素,一些文献认为,审计环境影响审计取证模式,但是,审计环境的内容太多,这种分析过于原则;另外一些文献认为,审计效率和审计风险影响审计取证模式,然相对而言,审计载体、审计主题对审计取证模式可能有更加基础性的影响。总体来说,现有文献对审计取证模式的两个基本问题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政府审计取证模式更是如此。

本文以审计载体、审计主题为基础,研究审计取证模式的类型及影响因素,构建审计取证模式的理论框架,并用我国政府审计取证模式来验证上述理论框架。

二、文献综述

根据本文的主题,相关的文献综合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审计取证模式的种类,二是审计取证模式的影响因素。

关于审计取证模式的种类,莫茨、夏拉夫(1990)将获取审计证据具体的思维概括为五种主义:权威主义(以他人证言为基础获取证据),神秘主义(以灵感为基础获取证据),理性主义(以计算为基础获取证据),经验主义(以经验为基础获取证据),实用主义(以正确事实为基础获取证据)。不少文献认为,审计取证模式包括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有些文献将风险导向审计再区分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胡春元,2001;陈毓圭,2004;谢荣、吴建友,2004)。刘兵、王雅(2004)提出分析基础审计模式,认为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是从“部分整体”收集证据的模式,分析基础模式是“整体部分整体”的取证模式,既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也能较好地保证审计质量。在政府审计领域,石爱中、孙俭(2005),董伯坤(2007)区分了手工背景下和信息化背景下的审计模式,认为手工背景下的审计模式包括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信息化背景下的审计模式包括账套式审计和数据式审计。陈太辉、杨明月(2011)将审计的思维路径提炼为五个步骤:合理怀疑,发现问题,证实问题,力求达成共识和解决问题。

关于审计取证模式的影响因素,信息化背景和手工背景下的审计取证模式存在重大差异(王智玉,2011),正是由于审计客体的信息化水平不同,审计取证模式才区分为多种模式(石爱中、孙俭,2005;董伯坤,2007)。还有一些文献认为,审计效率和审计风险也是影响审计取证模式的重要因素,审计取证模式从账项基础审计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进而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效率和审计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谢志华,1997;胡春元,2001;赵保卿、任晨煜,2003;陈毓圭,2004;谢荣、吴建友,2004;谢志华,2008)。

上述文献对于我们理解政府审计取证模式有较大的启发。然而,审计取证模式还是缺乏一个清晰的分类框架,涉及的审计取证模式影响因素也未包括一些重要因素,所以,总体来说,关于政府审计取证模式还是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

三、理论框架

(一)审计取证模式的总体框架

从技术逻辑来说,审计取证是通过系统的方法获取证据,以搞清楚审计事项的真实情况,而审计事项的真实情况本身是存在的,并不需要审计人进行再生产,所以,审计取证事实上是一个验证过程,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客观存在的事项进行验证,并记录验证的结果。审计取证既然是一个验证过程,则验证事项本身的信息存储方式就是验证方式选择的基础性因素,验证方式要依据信息存储方式来选择,信息存储方式不同,验证模式也不同。

一般来说,验证事项本身的信息存储方式首先可以区分为电子数据和非电子数据,很显然,这两种数据的验证方式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无论是电子数据,还是非电子数据,都区分为有支撑载体和无支撑载体两种情形。有支撑载体是指信息本身形成一个链,可以从高层级信息追踪到次层级信息,次层级信息可以支持高层级信息,通过次层级信息可以验证高层级信息。无支撑载体是指没有形成信息链,一些高层级信息缺乏次层级信息支持,无法通过次层级信息来验证高层级信息。很显然,这些差异会影响审计取证方式。

在有支撑载体的情形下,有些支撑载体有实物对应,可以通过测量实物来验证信息;而有些支撑载体则没有实物对应,无法通过测量实物来验证信息。很显然,这会影响审计取证方式。在无支撑载体的情形下,有些存在持续可靠的信息生产流程,如果流程可靠,则信息可靠也就有了相当的基础;有些并不存在持续可靠的信息生产流程,流程本身无法为信息质量提供保障。很显然,上述差异会影响审计取证方式。

此外,审计主题还会影响审计取证方式。审计主题是审计人员发表审计意见的特定事项,一般分为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特定行为、制度这四类,不同的审计主题在审计载体方面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审计取证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何种审计主题,都会表现为一些信息,即使是特定行为和制度也会表现为一些信息,但是,对于这些主题的审计,其目的不是对这些信息本身是否真实发表意见,而是对这些信息反映的行为、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发表意见,因此,不属于信息主题。所以,所有审计主题都有信息载体,审计主题是通过影响审计载体,进而影响审计取证方式,从根本上来说,需要以审计载体为依据来选择审计取证模式。

综合上述分析,总体来说,审计载体有四种情形:非实物载体、实物载体、有持续可靠流程、无持续可靠流程,不同审计载体情形下的审计取证模式分别命名为命题论证模式、专业测量模式、数据流程模式、数据分析模式,审计取证模式的逻辑框架如表1所示。

(二)命题论证模式

如果存在非实物支撑载体,审计事项相关的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链,通过次级信息可以验证高层级信息。在这种情形下,审计取证就如同命题证明。这些命题是有逻辑结构的,从总命题分解为次层级命题,次层级命题再分解为更次级的命题,围绕最基础的命题收集证据。如果这些基础性的命题得到证明,则其支撑的上层级命题就得到证明,每个层级都是如此,最终使总命题得到证明。这些总命题也就是审计目标,而这些次级命题也就是不同层级的具体审计目标。

命题论证的基本思路有两个逻辑步骤:一是从上到下的命题分解,也就是从审计目标开始,确定具体审计事项的具体审计目标;二是从下到上的命题证明,也就是围绕具体审计事项的具体审计目标收集证据。一般来说,从上到下的命题分解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从下到上的命题证明则受到一些权变因素的影响,从而命题论证模式呈现多样化。

首先,具体审计事项是否要区分重点。如果不区分重点,则所有审计事项都同等对待;如果要区分审计重点,则需要有一定的方法来区分。很显然,区分重点会提高审计效率,但是可能会对一些审计事项投入的审计资源减少,或者是找错了审计重点,这些都可能增加审计风险。历史上的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都属于命题论证模式,其区别就是是否区分审计重点。账项基础审计对于所有的审计事项同等对待,不区分审计重点,制度基础审计以制度评估为基础来寻找审计重点,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来寻找审计重点。

其次,是详细审计还是抽样审计。在命题论证模式下,每个具体审计事项都有具体审计目标,而每个具体审计事项都有若干个体,这些个体的集合形成该具体审计事项的总体。就该总体作出结论,有两种选择:一是对该总体的全部个体进行审计,这就是详细审计;二是从该总体中抽取样本,对样本实施审计,根据样本审计结果推断总体结论。很显然,抽样审计效率较高,但是,如果样本不能代表总体,则可能产生审计风险。所以,对详细审计和抽样审计的信赖程度不同,审计效率和审计风险也不同,账项基础审计基本上不信赖抽样审计,而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信赖抽样审计,只是二者的抽样方法存在差异。

最后,数据载体是电子数据还是非电子数据,会影响具体审计事项的命题论证。将具体审计事项区分重点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然而,在电子数据下,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得信息查找和计算成为很容易实现的功能,所以,区分审计重点,对非重点审计事项减少审计资源投入的意义大为降低。同时,从详细审计发展到抽样审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提高审计效率,但是,在电子数据下,由计算机实施详细审计并不是很麻烦的事,也不会给审计效率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正是由于数据载体的上述影响,在电子数据下,全面审计、详细审计并不会影响审计效率,同时,有利于审计风险控制。所以,以全面审计、详细审计为特征的电子数据审计就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审计取证模式。这种审计取证模式的逻辑步骤如下:一是从上到下的命题分解,也就是从审计目标开始,确定具体审计事项的具体审计目标;二是根据具体审计事项的具体审计目标构建审计分析模型,并用这些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数据疑点;三是追踪疑点,确认疑点是否存在。很显然,上述步骤与手工背景下命题论证模式有重大区别,但是,还是命题论证取证模式。本文将手工背景下的命题论证模式称为命题论证模式(A),将信息化背景下的命题论证模式称为命题论证模式(B)。

根据上述分析,关于命题论证模式有如下结论:命题论证取证模式适用于有非实物支撑载体的情形,其基本思路有两个逻辑步骤,一是从上到下的命题分解,二是从下到上的命题证明。数据载体、审计效率、审计风险会影响从下到上的命题证明过程,从而使得这种证明过程呈现多样化,进而使得命题论证模式多样化。

(三)专业测量模式

如果存在实物支撑载体,审计事项相关的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链,基础层级的信息有实物对应,可通过测试实物来验证基础性信息,并通过基础性信息进而验证其支撑的高层级信息。其基本思路是实物测量,通过对实物进行测试来重新生产信息,通过重新生产的信息来验证原来的信息。由于提高审计效率和防范审计风险的考虑,专业测量模式也有两种类型,一是自行测量,二是委托测量。当审计机构具有某方面的专长时,可以自行测量,否则,要委托专业机构来完成,审计机构只是对这个过程进行适当的监督和确认。当然,任何测量专长都是可以建立的,例如,一些审计机关为了进行环境审计,建立了自己的环境监测机构,如果有足够的投入,这些机构完全可能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现在的问题是,审计取证模式并不只是满足获取高质量审计证据的需要,而是要同时考虑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只有二者兼得的审计取证模式才是好的审计取证模式。当然,对于审计机构来说,何种专业测试要外包、何种专业测量要自制,需要根据专业测量的业务量多少和资产专用性来考虑。如果专业测量业务量较多并且资产专用性程度高,则适宜采用自制测量模式,而其他情形下,一般要考虑外包测量模式。同时专业测量是测量实物,所以,一般来说,电子数据和非电子数据的不同,对专业测量模式并无显著影响。

根据上述分析,关于专业测量模式有如下结论:专业测量取证模式适用于有实物支撑载体的情形,其基本思路是通过对实物进行测试来重新生产信息,通过重新生产的信息来验证原来的信息,审计效率、审计风险导致自制测量模式、外包测量模式的出现。

(四)数据流程模式

当不存在支撑载体时,无法通过次级信息来验证高层级信息,此时,如果信息生产过程可靠,可以通过评估信息生产流程是否持续可靠来判断信息质量,数据流程模式就产生了。其基本思路是验证数据流程的持续可靠性,通过数据流程的持续可靠性来判断信息质量。由于手工生产的数据流程和信息化背景下的数据生产流程具有很大的差异,所以,验证电子数据生产流程和非电子数据生产流程的方法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手工数据生产流程下,审计取证过程一般包括风险评估和流程测试两个逻辑步骤。这里的风险是流程风险,也就是流程不能保障数据质量的可能性,一般可以分解为固有风险、控制设计和执行风险、控制运行效果风险(雷英和吴建友,2011)。流程测试是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对每个风险点的持续可靠性之测试。本文将手工背景下的这种模式称为数据流程模式(A)。在信息化数据生产流程下,既可以采用面向系统的方法,例如测试数据法、集成测试法、平行模拟法、程序跟踪法等,也可以采用信息系统评估技术,例如控制矩阵、风险矩阵、层次分析法等(陈伟、张金城,2008;刘汝焯,2008)。信息化背景下,究竟是采用面向系统的方法,还是采用信息系统评估技术,主要还是基于不同模式的风险和效率之考虑。本文将信息化背景下的各种模式称为数据流程模式(B)。

根据上述分析,关于数据流程模式有如下结论:数据流程模式通过评估信息生产流程是否持续可靠来判断信息质量,由于手工生产的数据流程和信息化背景下的数据生产流程具有很大的差异,数据载体、审计效率、审计风险导致数据流程模式的多样化。

(五)数据分析模式

当不存在支撑载体,并且信息生产流程本身无法保证信息质量时,取证思路就改为从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判断数据质量,这就是数据分析模式。数据分析模式的逻辑步骤包括两个阶段:一是数据分析找疑点,主要是通过将审计目标确定到具体审计事项,根据具体审计目标构建数据分析模式,并根据数据分析模式来寻找疑点;二是核实疑点,也就是针对疑点使用各种审计取证程序来核实疑点是否真的就是对审计标准的偏离。

一般来说,判断数据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方法有多种,主要的方法包括:重新计算、数据质量评估、数据关联等多维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探索性因子分析、文本挖掘等,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判断信息是否存在逻辑矛盾。一方面,数据本身的特征会影响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例如,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的分析方法可能不同;另一方面,电子数据和非电子数据的分析方法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非电子数据可能限制了许多数据分析方法的采用。本文将非电子数据下的数据分析模式称为数据分析模式(A),电子数据下的数据分析模式称为数据分析模式(B)。当然,不同的数据分析方法会有不同的效率,也会有不同的成本。

根据上述分析,关于数据分析模式有如下结论:数据分析模式通过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判断数据质量,逻辑步骤包括数据分析找疑点和核实疑点两个步骤,数据载体、审计效率、审计风险导致数据分析模式的多样化。

(六)几个相关问题

1.审计取证模式的交叉适用

根据本文前面的分析,命题论证模式、专业测量模式、数据流程模式、数据分析模式是四种不同的审计取证模式。命题论证模式适用于信息存在纸质或电子数据载体;专业测量模式适用于信息存在实物支撑载体;当不存在支撑载体时,如果信息生产过程持续可靠,则采用数据流程模式;当不存在支撑载体,并且信息生产流程本身无法保证信息质量时,则采用数据分析模式。这四种模式之间是否真的存在不可跨越的界限呢?显然不是。不存在支撑载体的两种取证模式,显然也可以用于存在纸质或电子数据载体时的审计取证。当存在纸质或电子数据载体时,数据流程模式和数据分析模式都可以采用。由于数据流程不一定持续可靠,所以,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而数据分析模式几乎没有应用条件,在任何情形下都可以采用,只是由于审计效率、审计成本、审计风险的影响,使得不同的审计取证模式具有不同的适用性。不同审计载体的审计取证模式如表2所示。

2.数据分析模式的适用范围

表2显示,数据分析模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然而,这是未考虑审计意见类型,如果考虑审计意见类型,则这些审计取证模式的适用范围会缩小,其原因是不同取证模式获取的审计证据有不同的充分性。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指审计证据在数量上足够多,如果是抽样审计,则样本量已经足够代表总体。在命题论证模式、专业测量模式、数据流程模式下,要么对全部个体实施详细审计,要么对能代表总体的样本实施审计,根据样本推断总体状况。在这些情形下,审计证据具有充分性,能够对总体发表审计意见,所以,这些取证模式下,能够发表合理保证审计意见。数据分析模式则不同,通过数据分析找疑点,如果找到的疑点所组成的样本并不能代表总体(一般情形下都是如此),则无法通过已经核实的疑点对总体发表意见,只能就已经核实的疑点发表审计意见,这就是有限保证审计意见,相当于只能就已经发现的事实发表意见,这种取证模式也称为事实发现型取证模式。所以,虽然数据分析模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但是,这种取证模式获取的审计证据只能支持有限保证审计意见,如果需要发表合理保证审计意见,则不宜采用这种取证模式(郑石桥,2015)。

3.审计主题对审计取证模式的影响

一般来说,所有审计主题都有信息载体,审计主题通过影响审计载体进而影响审计取证方式。然而,不同的审计主题,其审计载体具有某种规律性,从而使得审计主题与审计取证模式之间形成规律性的联系。一般来说,财务信息具有非实物载体,并且要求发表合理保证审计意见,所以,命题论证是主流取证模式;非财务信息的情形较为复杂,审计载体可能出现各种类型,而审计意见类型也可能包括合理保证和有限保证两种情形,所以,四种取证模式都可能采用;特定行为一般难以形成非实物载体的系统信息载体,多数情形下是无持续可靠流程这种类型,所以,数据分析模式采用较多,当然,也难以发表合理保证审计意见;制度的相关信息可能类似于非财务信息,四种取证模式都可能采用。审计主题和审计取证模式之间的关联,归纳起来如表3所示。

四、我国政府审计取证模式分析

以上分析了审计取证模式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在具体内容中并没有区分不同审计主体,然而,从现实生活来说,民间审计主要是从事财务信息主题和制度主题审计,只有政府审计的审计业务类型才可能包括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特定行为、制度这四种类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文所讨论的审计取证模式是以政府审计为主的。下面用前文提出的审计取证模式理论框架来分析我国政府审计取证模式,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框架。

根据《中国审计年鉴》“全国审计机关分行业审计(调查)情况表”,我国政府审计的主要业务类型包括预算执行审计、财政决算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本文分别分析各类审计的取证模式。

预算执行审计主要关注预算行为是否合规合理,并且以预算违规行为为切入点,关注相关预算制度所存在的缺陷,所以,从审计主题来说,预算执行审计是以特定行为为主,一定程度上涉及预算制度。在这种审计主题选题下,如果相关的审计载体不清晰,数据分析模式就会成为主流的审计取证模式。也正是因为采用这种事实发现型取证模式,无法对预算执行行为发表合理保证审计意见,只能就已经发现的事实来发表有限保证审计意见。

财政决算审计应该主要关注财政决算是否真实,其审计主题是财务信息,并且存在非实物载体组成的信息链,可以采用命题论证模式,发表合理保证审计意见。但是,由于我国的财政决算审计主要是上级审下级,一般情形下,上级很少对下级的财政决算进行全面审计,主要是关注上下级之间的财政往来和清算事项,所以,这种局部的审计也不支持对决算报表整体发表意见,其审计取证也不一定采用命题论证模式。

专项资金审计主要关注专项资金收支行为是否合规合理,并且以违规行为为切入点,关注相关专项资金制度所存在的缺陷,所以,从审计主题来说,专项资金审计是特定行为为主,一定程度上涉及专项资金制度。在这种审计主题选题下,如果相关的审计载体不清晰,数据分析模式就会成为主流的审计取证模式。也正是因为采用这种事实发现型取证模式,无法对专项资金收支行为整体发表合理保证审计意见,只能就已经发现的事实来发表有限保证审计意见。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与其他类型审计一个重要区别是关注工程预决数据的真实性,并且,由于工程实体可以测量,所以,专业测量模式得到广泛的应用。

金融审计主要关注金融机构的行为是否合规合理,并且以违规行为为切入点,关注相关金融制度所存在的缺陷,所以,从审计主题来说,金融审计是特定行为为主,一定程度上涉及金融制度。在这种审计主题选题下,如果相关的审计载体不清晰,数据分析模式就会成为主流的审计取证模式。也正是因为采用这种事实发现型取证模式,无法对金融机构的行为整体发表合理保证审计意见,只能就已经发现的事实来发表有限保证审计意见。企业审计与金融审计类似。

从理论上来说,要全面鉴证、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应该关注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特定行为和制度,但是,从现实来看,不少审计机关并不鉴证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主要关注领导干部及其领导的单位在行为方面是否合规合理,并一定程度上关注相关的制度。所以,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的主题主要是特定行为,兼有一定的制度。在这种审计主题选题下,如果相关的审计载体不清晰,数据分析模式就会成为主流的审计取证模式。

五、结论和启示

审计取证模式是获取审计证据的思路,关于审计取证模式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审计取证模式的种类,二是审计取证模式的影响因素。本文以审计载体、审计主题为基础,研究审计取证模式的类型及影响因素,构建审计取证模式的理论框架。

审计载体是影响审计取证模式的基础性因素,在此基础上,审计效率、审计风险影响审计取证模式。总体来说,审计取证模式有四种:命题论证模式、专业测量模式、数据流程模式、数据分析模式。命题论证取证模式适用于有非支撑载体的情形,其基本思路有两个逻辑步骤,一是从上到下的命题分解,二是从下到上的命题证明。数据载体、审计效率、审计风险会影响从下到上的命题证明过程,从而使得这种证明过程多样化,进而使得命题论证模式多样化。专业测量取证模式适用于有实物支撑载体的情形,其基本思路是通过对实物进行测试来重新生产信息,通过重新生产的信息来验证原来的信息,审计效率、审计风险导致自制测量模式、外包测量模式的出现。数据流程模式通过评估信息生产流程是否持续可靠来判断信息质量,由于手工生产的数据流程和信息化背景下的数据生产流程具有很大的差异,数据载体、审计效率、审计风险导致数据流程模式的多样化。数据分析模式通过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判断数据质量,逻辑步骤包括数据分析找疑点和核实疑点两个步骤,数据载体、审计效率、审计风险导致数据分析模式的多样化。

虽然不同审计取证模式各有其适用范围,但是,一些取证模式之间有一定的交叉适用。不存在支撑载体的两种取证模式,显然也可以用于存在纸质或电子数据载体时的审计取证。数据分析模式在任何情形下都可以采用。当然,审计意见类型会限制数据分析模式的适用范围,如果需要发表合理保证审计意见,则不宜采用这种取证模式。

审计主题会影响审计载体,进而影响审计取证方式。不同的审计主题,其审计载体具有某种规律性,从而使得审计主题与审计取证模式之间形成规律性的联系。

本文的结论告诉我们,审计取证模式并不是随意选择,必须信赖一定的前提来决策审计取证模式。审计载体是基础性条件,而审计意见类型是约束性条件,不能满足审计意见类型要求的取证模式是失败的模式,在此基础上,考虑审计效率和审计风险的要求。目前,我们的政府审计事业还处于发展之中,审计业务类型需要进一步清晰,审计主题需要进一步清晰,审计意见类型需要进一步清晰,满足这些条件后,审计取证模式才能清晰。而只有确定了清晰的审计取证模式,审计准则才有了灵魂和主线。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K.莫茨,侯赛因・A.夏拉夫.审计理论结构[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2] 胡春元.风险基础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 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J].会计研究,2004(2):58-63.

[4] 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4):47-51.

[5] 刘兵,王雅.分析基础审计取证模式的探讨[J].山东经济,2004(9):116-118.

[6] 石爱中,孙俭.初释数据式审计模式[J].审计研究,2005(4):3-6.

[7] 董伯坤.预算执行的数据式审计模式探索[J].审计研究,2007(6):16-20.

[8] 陈太辉,杨明月.审计取证的思维流程与思维要素研究[J].审计研究,2011(6):9-15.

[9] 王智玉.审计信息化与审计组织方式[J].审计研究,2011(4):39-42.

[10] 谢志华.论审计方法体系[J].审计研究,1997(5):9-13.

[11] 赵保卿,任晨煜.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及其动因[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0-33.

[12] 谢志华.审计变迁的趋势:目标、主体和方法[J].审计研究,2008(5):21-24.

[13] 雷英,吴建友.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模型研究[J].审计研究,2011(1):79-83.

[14] 陈伟,张金城.计算机辅助审计原理及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5] 刘汝焯.信息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方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1):14-19.

[16] 郑石桥.审计主题、审计取证模式和审计意见[J].会计之友,2015(6):125-133.

上一篇:线性代数计算方法第3版 下一篇:非常规原料的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