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竞争异化对青少年同一性形成的影响

时间:2022-08-09 06:00:10

学业竞争异化对青少年同一性形成的影响

〔摘要〕同一性的形成是青少年期最主要的发展课题。目前在这个关键期内,占据他们大部分时间的是繁重的学业任务。反观现实,过度的学业竞争正以一股异化的力量影响着青少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它必然不利于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其消极影响体现在客观的自我概念认同、自我的内在独立性形成,以及连续的积极自我投入三个方面。

〔关键词〕学业竞争;同一性形成;异化;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7-0007-03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当属青少年期内最受关注的问题。同一性的确立,关系到青少年发展的方方面面,它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1]。按照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渐进说,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大致发生在12~18岁之间。在这个阶段,学业占据了青少年大部分的思考时间。因此,他们能否在积极探索自我、整合自我,获得同一性的良好发展是关键。

学校教育原本应该是一个“成人”的过程,在促进青少年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同时,使他们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反观现实,在青少年期,升学考试、学业成绩似乎是整个学校教育更加关注的问题。教育在这种功利主义价值的导向下产生异化。而教育异化带来的影响直接转嫁到学生个体层面,则表现为学业竞争的异化问题,由此而导致的结果是,“很多青少年将‘学业的成功’视作他们成长中惟一重要的事;他们不断产生与同伴比较、竞争,甚至对立的潜在意识;他们会时不时怀疑自己、对未来生活缺乏清晰的期待;内心空虚、敏感而脆弱,表现出各种形式的逃避……”[2]不少学者指出,过度的学业竞争减少了青少年在自我形成期对自我该有的探索与思考。克里希那穆提认为,把考试和学位当作简单的衡量标准而不停地去争夺,只会培育出一种躲避人生重大问题的心智[3]。由此可以看出,在青少年形成同一性的关键期,学业竞争的异化对同一性形成的影响必然是深远的。

一、青少年的发展任务:同一性的形成

根据艾里克森的观点,青少年面临的心理社会冲突是同一性整合对角色混乱。他从主观方面把同一性界定为,“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未来生活目标的感觉,一种能够从信赖的人们那里获得他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4]。这个描述包含对同一性形成的两个基本任务的强调:其一,人必须体验到内部一致性。首先它以对自我的客观、稳定认识为前提,其次在与外界社会和他人关系上才可能够保持自身存在的独特性。其二,内部一致感是跨时间连续的,即过去的行动和对将来的希望被体验为与现在的自我相关,个人生活有一种内在的、前后一致的一贯感和方向感。

在经历“同一性危机”的过程中,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需要在客观的自我与主观的自我,独立的自我与依存的自我,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取得平衡,建立起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意味着同一性得以确立,个体对自身有充分了解,形成关于自己的信念、目标、价值观的内在稳定和统一的自我概念,在既定的现实中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作出了思考和探索,努力去达成自己的同一性承诺。相反,如果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失败,就有可能引起角色混乱,甚至认同了消极的同一性。这类青少年无法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处于一种散漫的、无所依附的状态之中。

二、学业竞争的异化及其个体表现

提到竞争,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是:竞争的本义是什么?基汀(James W. Keating)认为,“竞争是从他人那里排除或者比他人更多地获得和拥有的一种尝试”[5]。但是,更多的社会学者对这种强调“排除和获得”的观点持批判态度。希门(Robert L. Simon)、齐美尔(Georg Simmel)等人把对竞争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发现自身的能力、对自我发展的追求、向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上[6]。罗素也承认,在人类的社会关系中,竞争早己超越了“你争我夺”的生存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竞争的本义是,个体旨在通过一种社会关系的比较中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同时向着某种内在目标不断努力。

那么,学业竞争的异化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用来说明一种自我的丧失,人本身的活动变成一种独立于人的异己力量,并且这种力量反过来剥夺人的自由,使人变成从属于它的工具的过程。因此,当学业竞争行为成为与竞争的本义相敌对的,束缚、控制和阻碍人的自身发展的异己力量时,异化就出现了。具体来讲,青少年学业竞争异化的个体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比较的成功”是惟一的信念

有些青少年极端地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审视自身,关注的焦点在他人,因此很难关注到自己学业表现的真实情形。“我比你强”比“我强”在他们看来显得更加重要。更极端的情形是,看见他人失败比自己获得成功更加重要,即使他们自身的表现也很好。能否赶超他人是他们惟一重要的信念。

(二)以不合理的自我评估为比较前提

在比较对象的选择上,这些青少年过分沉迷于与那些根本和自己没有共同竞争目标的人进行比较。他们或者为了避免遭受失败的挫折,对自身的学业表现抱有过低的预期;或者对自身的学业表现抱有过高的预期,如果不能满足自己很高的期望,即使成功也会感到失望。

(三)参与的动机源于外在力量的驱使

如果被问,投入学业的竞争是为了什么?这些人难以直接作出回答。他们可能会说,是父母喜欢,是学校的要求,是因为我不能比他们差,等等。他们的参与多是由于外在他人的期待和迫于外在压力而被动进行。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附会他人、极力寻求他人的认可、保持与他人期望相一致是他们的直接动机。

(四)对比较结果的非理性解读

有比较的存在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优和差的结果。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却很容易将这个客观的成绩直接地和成功者与失败者联系起来,而事实上它们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竞争的结果只是一个客观成绩的反映,而有时过度的解读却导致不一致。例如,一次成功经验,可以让其充满自信;相反,一次失败则使其对自己产生怀疑。

三、学业竞争的异化对同一性形成的影响

同一性形成的基本诉求是自我内在一致性、连贯性和连续性的确立。前面也己经论述了形成同一性需要完成的两个基本任务。从这些内容框架出发,学业竞争的异化对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客观的自我概念认同、自我的内在独立性形成以及连续的积极自我投入。

(一)对客观的自我概念认同的影响

自我概念指人们对于他们是谁以及他们是什么样的人的比较稳定的观念。林崇德认为,自我概念为个体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连续感,在调节和维持他们的有意义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自我心理学者看来,对一个人的情感、行为反应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他的自我概念,而不是其真实自我。尽管如此,更多的研究也证实,越准确、越客观的自我认识,更有利于人们保持自我的内在一致性。

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认为,引导社会比较过程的,是想要获得准确的自我认识的需要。与之相反,在异化的情境中,学业表现上的比较结果是青少年简单用来界定“成功”或“失败”的工具,而不是获得关于自我信息的手段。阿特金森(J. W. Alkinson)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追求成就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同时存在于人的动机系统中。这就可能导致青少年片面关注自己的学业表现,认为“一定要比别人好”或者“不能不如他们”。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他们倾向于为自己设立过高或过低的不现实目标,从而使得他们最容易体验到成功或减弱失败而伴随的不快体验。结果无非助长了更大偏差的自我认识,因为研究者假设,只有个体和相似的人进行比较时所获得的信息才是最可靠的。

霍妮(K.D.Horney)把由过度竞争所带来的心理冲突而导致的自我认识的冲突和偏差归结为三种情形:一是自谦、贬低自己,常有失败感、自恨、自卑;二是夸大、美化自己,有强烈的优越感、自信、好胜;三是放弃努力,逃避冲突,习惯于独处。无论是哪一种偏差,都是客观自我和主观自我之间的不一致状态,难以真实地反映“本真的我”。这种不一致状态往往也是不稳定的,容易随着比较对象的不同和自我的不同归因而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异化的竞争中,个体无法限定稳定的“我”,对自我的混乱体验导致客观的自我概念认同受阻。

(二)对自我的内在独立性形成的影响

个体内在独立性的发展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特征。它意味着个体能够深入思考并探索自身的存在,保持与主体需要相一致的价值判断,形成以自我为导向的动机中心。自我内在独立性的获得是内在自我与他人的期待、各种外界规范取得平衡,最终完成整合,形成一种找到了自己的感觉。

康德认为,完整独立的人应该是“自在的、作为目的而实存着”。卡尔·罗杰斯也指出,成熟的独立个体选择的价值判断标准是客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学业竞争的工具性价值却使得学业行为本身沦为外在于目的的实现手段,实质上是在寻求一种适应,适应他人对自我的期待,满足外界对他们的需求,在未来的生活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正如罗·洛梅所描述的,“我只不过是许多镜子的集合,反映了其他所有人期望于我的东西”。这种“以他人为导向”的意志会使青少年逐步疏离内心需求的判断过程。如果个体被选择,接受外界给其的标准,就注定他们失去自己有效的动机中心,无法按照内在力量生成自我而远离自身的存在。当“他应该具有的面目”取而代之“他的真面目”成为他们追求和实现的自我时,个体就会提前进入到同一性早闭(identity foreclosure)状态。这类青少年并没有体验过明确的探索,却过早做出了投入,他们投入学业并非自觉,而是基于父母或权威人物的期望或建议。然而为了保持自我的独立,自我也不应该脱离与他人的关系。自我是独立还是依存的决定于他人在自我中的作用。对于独立的自我,他人是社会比较和自我存在的关键,对比依存性的自我,他人成为和自我相适应的、相比较的关系或情景整体中的部分。竞争的异化导致青少年形成依存性的自我,这时他们需要通过他人来界定自己、表达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

虽然青少年内在独立性的丧失会使之避免选择的责任,惟一需要做的就是顺从依附,但是他们内心出现的各种内在冲突仍旧无法调和。并且这种矛盾不会因为个体对外在的规范和期待的认同而消除。当他们对于学业追求的目标和他人的要求不一致,或者自身的能力难以或无法达到外界的期许时,个体则会采取消极的同一性进行应对。各种形式的逃避,如逃学、不堪学业压力而自杀、对学业表现出极度萎缩、沉溺于网络都可能是青少年由于独立性的丧失而极端反抗的体现。

(三)对连续的积极自我投入的影响

艾里克森认为,如果青少年顺利克服同一性危机,则最终会形成“忠诚”的品质(Virtue of Loyalty)。“忠诚”意味着能够在既定的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选择了符合前进的目标和能感受到意义感的方向,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去实现自我[1]。马西亚(J. E. Marcia)、加滕厚在同一性状态的研究中将之描述为“积极的自我投入”。这种积极的自我投入形成时,他们才能够体验到一种连续性、连贯性,把过去我、现在我和未来我通过这种内在的一致性追求联系起来的。

从时间的维度上看,青少年如果没有办法把当下的学业和未来有意义的生活联系起来,即无法确认他们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就无法形成这种积极的自我投入。当他们仅仅角逐学业竞争结果本身时,学业意义的获得就会变得异常艰难。学业意味着什么?学业的学习和未来的生活是什么关系,其真正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他们也甚少有时间去质疑、去思考。他们把对学业的认识联系起来的也就限于“考试作业、成绩排名、家长的期望,上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于是他们基于这样的信念在重复着每天自己并不太愿意做的事情。即使有时候,我们也能看到他们能非常投入这种学习。就如日本学者小此木启吾提出的勤奋感的扩散,指的是一种勤奋的感觉崩溃,要不就是无法集中于学习,要不就是发疯似地埋头于单一的事情。但是无论哪种情形,他们都不可能是积极自觉的投入,因为这和他们未来某种有意义的追求没有太大的关联。

异化的竞争对连续的积极自我投入的影响还表现在,当青少年在面临变化和冲突的情境时,他们无法自觉地去反思、调整,无法保持同一性的追求。他们可能会因为一次失败而瞬间崩溃,再也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也可能因为生活任务出现新的变化而难以适应,感到与未来的生活失去了联系。如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不少青少年在中学阶段学业表现优异,但是却在大上学后由于生活的变化而对未来发展感到茫然,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适应问题。

四、结语

青少年尚处于未成熟的自我形成期,艾里克森称之为心理延缓偿付期(moratorium)。心理延缓偿付指允许那些正积极解决他们的危机但还没有成功地解决,准备好投入承诺的个体有一段拖延的时期。张日昇等人认为,在延缓期内,青少年可以利用这一段时间,触及各种人生、思想、价值观,尝试着进行选择,经过多次尝试,反复循环,从而决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将来的职业,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

因此,青少年应该在心理社会合法期内积极探索,确立清晰的自我概念,找到未来的生活方向,而不是以牺牲自我的发展去片面追求学业成就。我们知道,学业竞争不是导致异化现象的根源。只有当学业只是被当作纯粹知识的训练,仅仅当成是追求“成功”的工具、实现对他人的承诺而不可抵制地去追逐,导致竞争成为制约个体发展的异化力量时,青少年才无法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个体,终究无法“成人”。

最后,学业竞争异化现象的出路在哪?如何引导青少年回归学业竞争的本质?怎样才有助于青少年在学业生活的探索中去发现生活的全部意义,实现同一性自我?这些都是接下来需要更进一步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日昇,陈香.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2]油井清光(日),单光烈,译.青少年问题与社会学[J].国外社会科学,1988(6).

[3]克里希那穆提(印),张南星译.一生的学习[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

[4]艾里克·H·艾里克森(美),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Keating,J.W.The ethics of cornpeti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some moral problems inathletics[C].In:Osterhoudt,R.G.(ed).The Philosophy of sport.Charles C[M].Thomas:Springfield,1973.

[6]Simon.R.L.Sport and social values[M].Prentice-Hall:Englewood Cliffs,1985.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中山,528400)

上一篇:我国初中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下一篇: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护航学生心灵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