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三重免疫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00例临床疗效分析

时间:2022-08-09 05:25:13

中西医结合三重免疫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00例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三重免疫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 10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均给予中西医结合三重免疫疗法治疗, 观察效果。结果 100例患者经治疗痊愈29例, 好转63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92%。结论 中西医结合三重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三重疗法;溃疡性结肠炎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0.13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urative effect by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iple immun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UC).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all received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iple immunotherapy for treatment, and their effec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in 100 patients, there were 29 cured cases, 63 improved cases and 8 ineffective cases, with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92%. Conclusion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iple immunotherapy shows excellent clinical effect for ulcerative colitis.

【Key words】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iple therapy; Ulcerative colitis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1]将本科室2010年1月~2015年1月经理化检查及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的100例轻重程度基本一致的临床病例列为临床入试资料, 男59例, 女41例;年龄23~70岁, 平均年龄(47.30±8.12)岁;病程0.5~13.0年, 平均病程(4.10±2.97)年;症状基本一致。

1. 2 疗法及实施方案 中西医免疫三重疗法同时进行, 即:①中医免疫调节疗法:中药口服: 给予健脾利湿、化瘀止泻中药汤剂100 ml 2次/d口服, 党参15 g, 炒白术20 g, 茯苓15 g, 山药15 g, 砂仁12 g, 仙鹤草15 g, 地榆10 g, 五倍子15 g, 补骨脂15 g, 肉豆蔻15 g, 白花舌蛇草15 g, 干姜5 g, 肉桂9 g, 桂枝10 g, 甘草10 g。中药塌渍:吴茱萸15 g, 蒲黄15 g, 五灵脂15 g, 川楝子15 g, 元胡15 g, 甘草15 g。另结合神灯理疗照射塌渍部位, 塌渍部位为脐下至耻骨联合上缘。中药灌肠:黄柏20 g, 三七10 g, 地榆20 g, 白头翁20 g, 马齿苋20 g, 白芨15 g, 五倍子15 g, 蒲公英15 g, 双花15 g, 甘草10 g, 黄连20 g+甲硝唑片1.0 g+庆大霉素注射液 12万单位:100 ml 2次/d保留灌肠。②抗生素及激素的应用:静脉给予青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泼尼松10 mg, 3次/d。③西药免疫调节:6-巯基嘌呤的用量为1.5 mg/(kg・d), 分次口服, 硫唑嘌呤1.5~2.5 mg/(kg・d), 分次口服。④肠道营养支持疗法:给予氨基酸注射液, 水溶性维生素及脂溶性维生素, 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静脉滴注。

1. 3 疗效评定标准[2] 痊愈:电子结肠镜镜下显示结肠始发病灶内的溃疡、糜烂、水肿全部消失, 理化指标接近正常, 无全身炎症反应, 停止一切治疗后半年内病情未反复;好转:溃疡处黏膜病变减轻, 未见假肉的反复性发作;无效:病灶镜下显示无明显变化, 且临床特异性症状显著, 未缓解。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例数×100%。

2 结果

经上述疗法治疗后, 入试的100例患者痊愈29例, 好转63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92%。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属炎性肠道性疾病(IBD)的一种, 其病因至今仍为业界所困扰的重大课题, 诸多研究表明与情志、营养、免疫系统、细胞传导功能异常等有关[3]。虽然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尚不明确, 但经过临床试验研究, 逐渐发展形成了传统的三大疗法及用药模式, 即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及免疫抑制剂, 近年来医学界又发展了促生态制剂及淋巴细胞生物移动抑制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抗等新型生物制剂的研发及临床应用, 取得了一定的疗效[4]。但是, 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特异性及病因的多重性, 治疗过程中不能仅仅采用一种疗法或是一类及一种药物, 也许治疗前期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及修复肠黏膜的作用, 但是, 随着病程的进展, 疗效就会大打折扣, 传统中医不仅在理论上对此病有着深入的论述, 更在治疗上显示出了独具特色的优势, 且为广大临床医生所喜用, 特别是有关中药灌肠疗法治疗该病疗效确切的报道层出不穷, 例如近年来较为流行的运用凉血止血及化瘀消痈药物或直接应用云南白药结合甲硝唑粉剂灌肠的疗法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实践中得到了满意的疗效[5]。本科室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经验, 继承老一辈学科带头人的宝贵经验, 创制了中西医三重免疫疗法, 在近6年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其疗法以中医免疫调节为主打, 针对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蕴结, 脾胃运化失常的基本病因, 以健脾利湿, 化瘀止泻为治疗大法, 根据中医传统组方原则, 以四神丸为基础方剂, 酌以活血化瘀, 祛湿消痈之品, 且运用中药灌肠、中药塌渍等中医特色临床疗法, 结合现代医学治疗理念及用药经验, 使中西医完美结合, 攻补兼施, 已达到最大的疗效和最小的副作用。临床疗效证明, 此疗法值得广泛推广及进一步科学验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胃肠病学, 2007, 12(8):488-495.

[2] 巫协宁, 周怡和. 炎症性肠病的诊治经验. 中华消化杂志, 2003, 23(9):562-564.

[3] 简燕婷, 麦国丰, 王继德, 等.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5, 32(1):17-20.

[4] 欧阳钦. 炎症性肠病的诊治.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8, 17(4):255-260.

[5] 李枫, 项措吉.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进展. 甘肃医药, 2011, 30(4):207-210.

[收稿日期:2016-10-11]

上一篇:阿托伐他汀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二级预防... 下一篇:炔雌醇环丙孕酮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