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T管理协作、社会网络与企业绩效关联机制研究

时间:2022-08-09 04:20:59

【摘要】本文通过以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的实证数据详细分析了TMT管理协作、社会网络与企业绩效的关联机制以及关系成立的边界条件。 2模型框架与假设关系 战略理论认为,企业必须动态地更...

TMT管理协作、社会网络与企业绩效关联机制研究

摘要:通过定量研究设计详细探讨了高管团队(tmt管理协作社会网络共同影响企业绩效关联机制与边界条件。数据分析表明,知识转移与动态能力对社会网络-企业绩效关系有显著的中介影响,是社会网络-企业绩效作用关系传递的重要媒介因素;TMT管理协作对社会网络正向影响知识转移、资源整合与释放能力维度的作用关系有着显著的调节影响,是社会网络-企业绩效关联关系成立的重要边界条件因素。

关键词:高管团队;社会网络;知识转移;动态能力;企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0;F2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9-0068-05

1引言

企业如何能获得超越竞争对手的超额绩效是战略理论研究的重要核心议题[1]。学者们认为企业高管团队的战略决策、任职经历和行为特质是导致企业绩效差异最为重要的内部影响因素[2]。关于上述问题的研究构成了高管团队理论的核心,揭示了影响企业绩效差异的内部人员因素。但学者Gulati等[3]指出,当前的战略理论研究忽视了企业网络嵌入这一重要社会背景因素的分析,并认为在社会分工合作不断深入发展的情况下,基于交换和协作形成的战略网络关系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直接的重要影响。因此,需将社会网络分析引入战略理论的研究才能进一步提升企业能力、组织学习等理论对企业绩效差异形成的解释力。然而,由于研究视角的纷争,TMT理论、社会网络以及企业能力等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各自分散和割裂的境地[4],这种分散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管团队以及社会网络理论对企业实践指导作用的发挥。

本文通过以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的实证数据详细分析了TMT管理协作、社会网络与企业绩效的关联机制以及关系成立的边界条件。

2模型框架与假设关系

战略理论认为,企业必须动态地更新其企业资源和知识,才能在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中生存[5]。在网络嵌入的背景下,企业会通过彼此之间的网络关联、合作关系从外界获取资源、知识和信息[6]。但如果没有企业高管团队的支持和配合,知识转移、网络关系也无法在企业动态能力形成和企业绩效提升过程中真正发挥积极作用[7]。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构建了TMT管理协作、社会网络与企业绩效关联机制模型(如图1)。

2.1社会网络与知识转移和动态能力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企业与供应商等直接利益相关者之间基于交易与业务协作形成的网络关系能够直接为企业带来交易、管理和技术方面的新知识和信息[8]。 Li,Poppo 和Zhou[9]的实证研究进一步发现,供应链的网络关系对于企业知识的积累和培育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由于社会网络包含了基于交易而形成的关系,企业与顾客和上下游企业关系的拓展会显著提升其产品销售、资源变现的效率和效果[10]。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社会网络对a)知识转移、b)动态能力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2.2TMT管理协作的调节影响

社会网络是企业从外部获取资源和知识等要素的重要战略途径。这一网络的形成和扩展很大程度上是高管团队乃至全体员工共同协作和努力的结果。因此,企业社会网络往往会具体化为以人为核心的关系网络。企业高管团队成员能否密切协同配合也会影响到企业社会网络节点之间的连通和融合,进而也会影响到企业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资源的效果[11]。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TMT管理协作越好,社会网络对a)知识转移、b)动态能力、c)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也越显著。

2.3知识转移与动态能力的中介影响

首先,企业的社会网络能够扩大企业接触新知识和信息的机会,增加外部经验、知识和技术进入企业的可能[12];其次,社会网络是企业获取资源的一个重要渠道和媒介,也是企业提升资源获取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13]。再次,知识转移和动态能力的提升对企业绩效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a)知识转移、b)动态能力对社会网络正向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关系有中介影响。

3研究设计

3.1变量测量及信度

3.1.1社会网络

根据学者Gulati的理论阐述,本文将社会网络关系界定为企业与顾客、政府管理机构、供应商、分销商等业务和利益相关主体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往来关系。在测量上,要求被测者根据其所在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上述关系强度、密度以及结构洞突破等方面的情况加以判断[14]。此部分量表采用李克特七点刻度,Cronbach检验的Alpha值为0846。

3.1.2TMT管理协作

本文对这一变量的测量是根据学者Carmeli和 Schaubroeck的论述,从战略管理、日常管理以及项目管理协作配合紧密程度对TMT管理协作予以测度[15]。量表采用李克特七点刻度,Cronbach检验的Alpha值为0812。

3.1.3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量表参照了Smith 、Tanriverd等[16,17]等人研究使用过的量表,并结合本文研究设计以及中文表述进行了调整。对这一变量的测量要求被测者从所在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对其从外部渠道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质量、数量、内部共享以及与企业发展需要一致程度进行选择和判断。此部分量表为李克特七点刻度,Cronbach检验的Alpha值为0863。

3.1.4动态能力

本文对这一变量的测量借鉴了曹红军、赵剑波、王以华等学者使用过的量表[18],从企业资源的获取、整合与释放三个维度对动态能力进行度量。度量上仍然采取李克特七点量表,三个维度的测量信度分别为0896、0750和0838。

3.1.5企业绩效

对企业绩效变量的测量参照了Kaplan等[19]关于平衡计分卡部分指标的设计。测量上要求被测者对所在企业同主要竞争对手相比,从财务、内部流程与管理、员工学习与成长、顾客满意这四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此部分量表为李克特七点刻度, Cronbach 值为 0947。

3.2数据收集

在正式发放问卷前,笔者在部分企业中进行了前测。前测阶段共发放样本1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份。对前测问卷各个测量条目进行了信度检验,Cronbach 值均在07以上,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问卷大规模发放主要集中在南宁高新技术开发区、厦门保税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企业。截至2011年12月底共回收有效问卷315份,回收率38%。对前后不同时间回收的问卷的t检验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回收的样本在统计上能够代表总体。

3.3样本描述统计

表1的相关矩阵表明各个变量相关系数最高为0675。统计理论认为,相关系数08以下表明不会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可以对相关变量进行回归分析[20]。

4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如表2所示,“社会网络”与“知识转移”变量的回归方程系数为0796(0001水平上显著)。同时,“社会网络”与“动态能力”所有维度的回归系数均为正(0001水平上显著)。而且“社会网络”对“资源整合”能力维度的积极影响最为显著(0573,0001水平上显著)。因此,假设1及其分假设得到了数据的有力支持和验证。

为了验证假设2,本文对相关数据进行了调节变量检验的层次回归分析。为降低乘积项的共线性,本文遵照统计理论的一般方法对相关变量进行了标准化处理[21]。

知识转移”关系方程后,未能达到显著的要求。假设2a未能得到数据结果的支持和验证。但在“社会网络—动态能力”关系方程中,调节变项系数分别为0205、0130、0239且在0001水平上显著。因此,假设2b得到了数据的有力支持和验证。数据分析结果还表明,TMT管理协作对“社会网络—资源释放”能力作用关系调节影响最大(0239),而对资源获取(0205)和资源整合能力(0130)维度依次减弱。需要指出的是表4的数据结果意味着调节变量未能在社会网络和企业绩效方程中达到显著,假设2c未能得到实证数据的支持和验证。

如表5所示,“知识转移”作为中介变量加入方程后,原方程系数均显著降低,并且R2为正。因此,假设3a得到了数据结果的有力支持和验证。如表6所示在假设3a检验的基础上加入“动态能力”变量后原方程系数进一步降低,除财务绩效维度外,其他维度方程的R2为正。因此,假设3b得到了部分支持和验证。

5基本结论

首先,本文通过定量方法分析了社会网络对知识转移以及动态能力有何影响的问题。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社会网络对知识转移(0796,0001水平上显著)的正向影响比对动态能力的影响更为显著。在动态能力的三个构成维度中,社会网络对资源整合(0573,0001水平上显著)能力维度的正向影响最为显著,而对资源释放(0483,0001水平上显著)和资源获取能力维度的影响次之(0374,0001水平上显著)。

其次,本文考察了TMT管理协作对社会网络与知识转移、动态能力以及企业绩效作用关系的调节影响。数据分析结果显示,TMT管理协作对社会网络正向影响资源释放(0239)和资源获取能力(0205)维度有显著的调节影响。这也表明TMT管理协作是制约和影响“社会网络—企业绩效”关系成立的重要边界条件。因此,在未来的相关研究中应更加重视“社会网络—企业绩效”作用关系的边界条件因素的分析。

最后,虽然动态能力和知识转移同时显现出了显著的中介影响作用,但原有的方程系数并未降低至零。因此,知识转移和动态能力均是部分中介变量。这也表明社会网络转化为企业绩效提升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除了知识转移和动态能力这两个关键因素外,还有其他重要的因素在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社会网络关系对于知识转移、动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提升有积极的正向影响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高管团队协作越是紧密,社会网络正向影响资源获取和释放能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而知识转移和动态能力同时发挥中介影响的情况下,社会网络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本文只是试图对社会网络引入企业能力理论研究进行一些探索性的尝试,动态能力和社会网络的相关研究中还涉及到很多其他的复杂因素未能囊括在研究之中,未来的研究应该加强其他一些重要影响因素的研究和分析;其次,本研究所使用的测量量表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和完善,在数据分析处理方面尚有其他的分析方法和工具没有尝试。在未来的研究中,此项研究工作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Rumelt R P, D Schendel, D Teece. Fundamental Issues in Strategy[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Cambridge, 1994:10-12.

[2]Ming-Jer Chen,Hao-Chien Lin,John G Michell. Navigating in a Hypercompetitive Environment: The Roles of Action Aggressiveness and TMT Integr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31):1410-1430.

[3]Ranjay Gulati,Nitin Nohria, Akbar Zaheer.Strategic Networ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203-215.

[4]Capenter M A, Gelekanycz M A, Sanders W G. Upper Echelons Research Revisited:Antecedents,Elem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Top Management Team Composi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4 (30):749-778.

[5]Teece D.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 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8):1319-1350.

[6]James G Combs, David J. Ketchen Jr. Explaining Interfirms Cooperation and Performance: Toward a Reconciliation of Predictions from the Resource-based View and Organizational Economic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20): 867-888.

[7]Jeremy J Marcel, Pamela S. Barr and Irene M. Duhaime, The Influence Of Executive Cognition On Competitive dynamic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32): 115–138.

[8]Giuseppe Soda, Akbar Zaheer. A Network Perspective on 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 Performance Effects of the Interplay of Formal and Informal Organiz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2(33): 751–771.

[9]Julie Juan Li, Laura Poppo, Kevin Zheng Zhou. Relational Mechanisms, Formal Contracts and Loc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by International Subsidiar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 31): 349–370.

[10]Balaji R Koka, John E Prescott. Designing Alliance Networks: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Position,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Strategy on Firm Performance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8 (29): 639-661.

[11]Clifford T West. Top Management Team Strategic Consensus, Demographic Homogene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A Report of Resounding Nonfinding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17):571-576.

[12]Li H, Zhang Y. The Role of Managers’ Political Networking and Functional Experience in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a’s Transition Econom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8) :791–804.

[13]Gwendolyn K Lee . The Significance of Network Resources in the Race to Enter Emerging Product Markets: The Convergence of Telephony Communications and Computer Networking, 1989–2001[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17–37.

[14]Gulati. Network Location and Learning: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Resources and Firm Capabilities on Alliance Form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5):397-420.

[15]Carmeli A Schaubroeck J. Top Management Team Behavioral Integration, Decision Quality and Organizational Decline[J]. Leadership Quarterly, 2006 (30):749-778.

[16]Ken Smith. Knowledge Exchange and Combination: The Role of Human Resource Practice in the Performance of High-technology Firm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49): 544-560.

[17]Huseyin Tanriverdi, N Venkatraman. Knowledge Relatednes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Mutibusiness Firm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26): 97-119.

[18]曹红军,赵剑波,王以华. 动态能力的维度: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1):P36-42.

[19]Kaplan, Norton.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M]. 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6.83-102.

[20]陈正昌,程炳林,等(台湾地区).多变量分析方法:统计软件应用[M].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15-36.

[21]Joseph F, Hair.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Fifth Edition)[M]. Prentice Hall Press, 1992.102-168.

上一篇:蜀河水电站46MW灯泡贯流式水轮机设计 下一篇:500kV变电站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