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型人工肾模式对维持性血透患者炎症因子清除效果的动态观察

时间:2022-08-09 03:06:27

组合型人工肾模式对维持性血透患者炎症因子清除效果的动态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组合型人工肾模式(HD+HP)单次治疗后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探寻控制患者炎症因子组合型人工肾合适的治疗频率。方法 选取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54例,观察其单次HD+HP治疗前及后3d、1w、2w不同时间点炎症因子(β2-MG、hs-CRP、IL-6、TNF-α)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单次HD+HP治疗后,三种炎症因子均有明显下降,hs-CRP约2w回升至治疗前水平;IL-6和TNF-α约1w回升至治疗前水平。结论 在规律血液透析的基础上,至少进行1次/2w HD+HP治疗,可能使炎症因子维持在较低水平。

关键词:血液灌流;炎症因子;动态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随着血液滤过、血液灌流等新型血液净化模式的开展,使得以直接的方式将炎症因子清除成为可能,采用合适的血液净化模式对炎症因子进行清除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1]。由于血液灌流对肌酐、尿酸等小分子毒素的清除作用差,而且不能纠正MHD患者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所以临床上常联合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即组合型人工肾)来进行治疗,其在清除小分子毒素的同时,还能清除一部分包括炎症因子在内的中大分子毒素,但关于这种血液净化方式对炎症因子清除效果维持时间,目前还缺少相关的研究报道,也尚无一个明确的指南,来指导临床上合适血液净化模式的选择及长期治疗方案的制定。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组合型人工肾这种临床上已开展的血液净化方式单次治疗后这些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来探讨其对炎症因子清除效果的评估方法,进一步探寻控制MHD患者微炎症状态的理想血液净化模式及其适当的治疗量,为MHD患者长期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月我院54例尿毒症患者,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男性30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为(50.37±15.07)岁。原发病组成:慢性肾小球肾炎28例,高血压肾损害10例,糖尿病肾病8例,梗阻性肾病4例,多囊肾4例。入选标准:①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透析龄≥3个月;②年龄≥18岁;③近6个月内透析治疗方案固定,2~3次/w,4~4.5h/次,近1月内未行常规血液透析以外的血液净化治疗;④本人同意参与本项研究。排除标准:①有急性感染、血管炎、活动性肝炎、无法控制的心力衰竭及其他活动性疾病;②在观察期结束前有新的肺部感染或全身性的感染;③近2月内有接受输血、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治疗;④近1月内有外伤或手术史者。

1.2方法 采用HA130树脂吸附一次性血液灌流器,在灌流器静脉端串联透析器,治疗时血流量为200ml/min,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时先灌流联合透析2h,待灌流器饱和后取下灌流器继续透析2h,治疗时间共为4h。于HD+HP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以及此次治疗后3d、1w、2w三个时间点分别留取血标本7ml(如为透析日,则于透析前抽取血标本,观察期间各组的原基础透析方案模式不变)。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清β2-MG;乳胶增强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 ELISA法测定血清IL-6。

1.3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样本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

2结果

单次HD+HP治疗后血清hs-CRP、IL-6及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

3讨论

患者体内炎性因子水平的升高可介导体内产生级联炎症反应,导致多器官、多组织损伤,是导致透析患者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MHD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干预研究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患者的微炎症状态本身没有十分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诊断主要依靠外周血中炎性蛋白及炎性细胞因子的检测,在微炎症状态时体内有多种炎性标志物的升高,但一般认为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指标已可以满足MHD患者微炎症状态的诊断[1]。

本研究结果示,单次组合型人工肾治疗后,患者血清hs-CRP、IL-6及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

参考文献:

[1]刘莎,刘文虎.血液灌流技术应用与进展[J].中国血液净化,2008,16:97-99.

[2]解德琼,杜一平,朱磊.血液灌流对慢性肾衰竭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J].四川医学,2010,31(8):1080-1082.

[3]郭勇,包华.血液透析滤过和血液透析对血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03).

[4]邬碧波,张黎明,洪鹰.左旋卡尼丁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6(07).

上一篇: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特点的临床研... 下一篇:我国中医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