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加快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时间:2022-08-09 03:04:46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加快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摘要: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布局,是武汉城市圈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认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建设,关键问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措施是发挥湖北省科技优势;主要目标是城市圈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 “两型”社会 发展方式 措施 目标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2-117-02

1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关键问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07年底,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紧紧抓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机遇,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在巩固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和加快湖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做了大量工作。

1.1 城市圈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近三年是湖北省工业发展历史上最快的时期。工业增加值、实现利润和税金分别年均增长20.6%、27.5%和29.3%;2009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742.23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翻一番目标,同比增长20.1%,高出全国9.1个百分点,速度居全国第6位。一是工业结构重型化牲明显。轻重工业结构比从2000年的38.4=61.6调整为2009年的30.9:69.1,两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7.3%和62.7%。二是支柱产业逐渐壮大。全省目前已有汽车、钢铁、石化、食品、电子信息赞美一大产业产值过千亿元,纺织业产值接近千亿元。三是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31亿元,增长20.5%,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0.4%。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等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同期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20%。

1.2 城市圈内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

近三年武汉市服务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一是服务业发展加速。2009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占全省GDP的39%,比1992年提高7.7个百分点。二是新兴服务业快速成长。如房地产业增加值2009年达到611.1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从1990年的5.1%上升为12.2%;金融业增加值达到479.1亿元,相当于1990年的14.2倍;汽车消费对社会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由2008年的2.2%提高到2009年的6.8%。三是传统服务业得到提升。具备世界水平的大型综合商厦在湖北省不断涌现,2009年沃尔玛,易初莲花、家乐福等大型零售企业均在鄂有新的投资,市场上名、优、特、新商品层出不穷,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1.3 城市圈内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大

近三年湖北省共关停小火电机组115.55万千瓦;关闭小炼铁、小炼钢企业89家,淘汰落后产能386万吨/年;关停小水泥136家,淘汰落后产能1535万吨,年:关闭小造纸企业246家,淘汰落后产能156.19万吨/年。100家重点能耗企业2009年实现节能量200万吨标准煤,“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形成节能量760万吨标准煤。2009年全省单位GDP能耗在2008年下降629%的基础上再次下降5.8%。化工、钢铁、电力等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逐步推进,已形成青山一阳逻一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十一五”以来,“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逐年大幅增加,2008年全年实现产值6.5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16%。低碳经济试点工作正在积极开展,湖北省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5个编制发展低碳经济实施方案的试点之一。

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重要措施是发挥湖北省科技优势

湖北是科教资源大省,有效释放科学技术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是加快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重要措施。近几年省市充分发挥了科技优势,促进了城市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两型”社会建设的实效。

2.1 城市圈内科学技术实力不断增强

截止去年底,武汉城市圈内建有国家实验室1个(即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全国目前仅建5个),国家级科学研究中心1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部委专业、开放实验室4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3个;全省已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9家,占全国总数的4.34%,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I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2家。特别是城市圈的核心城市武汉市,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科技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大城市第3位。同时,武汉城市圈内形成了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领域;农业科技方面,在水稻、油菜、牲猪、淡水鱼、柑橘等领域,科技创新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工业科技方面,在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领域有较强研发能力和比较优势,在光电子设计与制造、光纤制造、下一代光通信、激光、大规模集成电路等领域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创造了光通信领域的一系列“中国第一”。“武汉・中国光谷”是继北京中关村后的我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

2.2 城市圈内科技引领作用充分发挥

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兴农“三大工程”,以光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农产品加工、制造业信息化、精细化工与新材料、电动汽车与汽车零部件等六大科技专项为重点,组织实施各类科技攻关计划,有效地解决了一批产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难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例如黄石市近几年来,共组织实施各类重大科技项目258项,开发出具有自主知道产权的核心技术132项,这些科技项目建设,引领了全市特殊钢、数控机床、涂镀板、压缩机等“四大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也催生了精细化工、汽车智能输送设备、环保节能技术装备、精密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等“五大新兴产业板块”。

2.3 城市圈内科技型产业链逐步显现

钢铁、装备制造、汽车是武汉城市圈的传统优势产业,随着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剧,各地一手抓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型节能环保产业的开发,经过多年的培育,武汉城市圈已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高新支柱产业为主导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共建有24个特色产业基地。通过对光电子信息的开发,产业、人才、资源等要素的优化组合,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通过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基地内从事光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达到700多家,销售过亿元的光电子企业有30多家,集聚作用日益显现,吸引了富士康、中芯国际、EDS等一批重大项目,一批新的产业链即将形成。截止去年底,武汉城市圈过亿

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8家,凯迪电力、华工科技、烽火通信、广济药业等一批企业和企业集团在竞争中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排头兵,武汉邮科院、长飞公司进入全国电子信息“百强”。武汉城市圈七个高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640亿元,占全省高新区的比重超过70%,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近20%。

3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主要目标是圈内区域协调发展

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政府与市场是圈内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力量,集聚与扩散是圈内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手段,公平与效率是圈内区域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为此,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是今后的长期任务。有关建议如下:

3.1 要加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科学规划

要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推动作用,一是武汉城市圈内要形成区域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打造跨行政区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省和武汉城市圈内城市要统一制定“两型产业”发展规划,形成武汉市与其他周边城市在产业链上的合理布局与分工:武汉市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等产业,同时,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和信息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周边城市要在新能源、新材料、有资源优势的环保产业、休闲旅游产业和现代农副产品加工业上下功夫,优选延伸已有产业链、提高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的产业类型,把现有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二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圈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优化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使之成为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鼓励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所在园区集中,防止各园区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引导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带动一批配套项目,拓展产业集聚的空间。三是加大城市圈内政府的统一协调力度,科学规划区域科技发展方向。建立区域内科技管理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联合工作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推动经济社会建设的一体化,统一协调经济、科技、财政、税收、金融、海关和工商等部门的相关工作,指导、监督企业贯彻落实国家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方针和政策措施。

3.2 要建立和完善武汉城市圈的社会公共服务平台

要合理利用集聚与扩散的主要手段,一是建立和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将武汉市现有的孵化平台和经验在城市圈内各城市有效地推广和联结,加快建立和完善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训网络体系,提升孵化器的培训能力和融资能力。大力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优先组织孵化器推荐的企业申报国家科技企业创新基金。二是建立和完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立区域协作共用制度和组织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宣传,创新激励机制,加强仪器设备购置管理,推进城市圈内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平台建设。三是建立和完善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推广应用力度,强化共建信息资源体系和体制机制建设,切实提高社会需求的资源保障水平。四是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充分利用初步建设的“中国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这一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人才融入全国技术服务网络,加强城市圈企业、高校和研发机构面向全国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五是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城市圈内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工作,扩充和完善“农技110”专家队伍和农村科技信息网点、加强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库建设,探索与信息公司联合的新路子,进一步提升农村科技信息服务能力。

3.3 要加快武汉城市圈以科技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发展步伐

要善于调节公平与效率的运行机制,一是鼓励、保护企业创造区域品牌。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圈内既有的中国驰名商标、湖北省著名商标、中国名牌、湖北名牌、国家免检产品的的市场效应。鼓励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三是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积极推动建立产品标准、质量检测、财务结算等中心,提高其核心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创办为其配套的专业园区,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四是帮助协作配套企业做好与龙头企业相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在武汉城市圈内配套率。五是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上一篇:建筑消防给水系统设计探讨 下一篇:浅议WBS在房地产企业管理流程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