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

时间:2022-03-11 08:34:32

浅析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

摘要: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中央银行直接以通货膨胀为目标并对外公布该日标的货币政策制度。在目前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中,几乎没有一个能够实现其最初的目标,而此种制度在中国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和发展,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 经济增长 适用性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2―120-02

1 通货膨胀目标制概述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新古典综合学派提出的一种货币政策规则,是中央银行直接以通货膨胀为目标并对外公布该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传统的货币政策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不再设立中间目标,货币政策的决策依据主要依靠定期对通货膨胀的预测。政府或中央银行根据预测提前确定本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中长期通货膨胀目标,中央银行在公众的监督下运用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使通货膨胀的实际值和预测目标相吻合。

然而,从2006年初开始的世界性通货膨胀和次贷危机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采取通货膨胀盯往的国家都无法低于此轮冲击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不论该国是否具有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否有独立的货币当局和有效的操作手段。据调查,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工业化国家为抑制本国通货膨胀,保证价格水平稳定在目标区间内,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了国内经济衰退的加剧;而泰国、菲律宾、以色列等新兴市场国家为了稳定国内经济增长,放任价格水平超出通货膨胀目标,使得国内物价水平持续走高。通货膨胀目标和经济增长目标的背离使许多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货币当局陷入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实际上,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基础是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降低通货膨胀率有助于维持经济长期的稳定增长。但研究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往往呈现出正向相关关系,这也就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盯住通货膨胀目标和国家货币政策两难选择的由来。专家更指出,由于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公信力较低和制度尚待健全等原因,新兴国家面临更加尖锐的产出波动和通货膨胀波动之间的权衡问题。因此,讨论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是否适用,就应该以检验通货膨胀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前提。此外,对于我国而言,物价水平的长期趋势如何,其影响因素究竟有哪些,这些问题关系到通货膨胀目标的可控性。如果通货膨胀目标的实现是以巨大的社会经济成本和未来可持续发展动力的损失为代价的话,对我国来说是得不偿失的。更多的,通货膨胀目标的准确衡量和制定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为通货膨胀目标与实际数据之间的偏差不仅会导致中央银行公信力的丧失,而且会引发公众的非理性预期,从而造成更大的经济波动。因此,在考量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应性时,应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2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应性分析

2.1 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经过实证,我国自1998年来,通货膨胀率对于经济增长率水平的变化只有相对有限的解释能力.但通货膨胀率波动于经济增长波动之间具有长期的正向关系。这说明由于我国产出增长率一直维持较高的水平,任何外部冲击都有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率水平下降,因此维持相对稳定的通货膨胀率水平对于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和较高的就业率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实证结果显示,产出水平的增加及经济增长率的波动时通货膨胀水平及其波动率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现有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构成了我国长期内物价上涨和波动压力。要将长期内的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一定水平,必须依赖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而非单纯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解决。

2.2 通货膨胀目标的可控性

从已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经验来看,通货膨胀目标多盯住3%左右的水平。纵观我国1998年来的CPI指数,其主要在.1%-4%区间内波动,但自2007年中期开始,这一指标大幅上升。与之前不同,本论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结构性的价格上涨和外部价格冲击的影响,是我国市场经济深化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压力所致,虽然CPI在货币政策调整之下已经开始回落,但这些影响因素从中长期看并未根除,在未来对可能的通货膨胀目标的可控性仍具有较大的挑战。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促进产业结构的挑战,如限制“两高一资”的发展,加大企业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以及出口退税率的调整等,但产业结构的升级必然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多,滞涨和通货紧缩的压力都同时存在。尤其是对于一个经济转型国家而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价格体系和调整都将给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经济主体带来额外的损失,即为了通货膨胀目标制力求减少外部干扰的宏观经济政策很可能会减缓国内价格体系的改革步伐,同时延长经济向更高阶段产业结构转变的时间。

2.3 通货膨胀目标的可得性

预测通货膨胀的目标值对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尤为重要,这是因为通货膨胀预期作为对于未来物价走势的判断,是货币当局进行货币政策抉择的重要依据,而且准确地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水平也体现了一国货币当局对于未来经济的把握能力以及整体实力的强弱。一般实证研究显示,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的影响至少有6个月的时滞,而对物价的影响则至少有一年半以上的时滞。所以若要达到所设定的通货膨胀目标,中央银行必须依据未来至少一至两年的通货膨胀率预测值来执行货币政策,这就要求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必须具备预测未来通货膨胀水平的指标和技术手段。

我国目前衡量通货膨胀的价格指标主要包括CPI、PPI、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进出口价格指数、GDP平减指数和企业商品价格指数七大类,其中以CPI和PPI最为常用。然而,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条件下,我国不具备使用如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使用的大型宏观经济预测模型以及如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使用的重要部门卫星模型的能力。因此从历年来我国的年度物价调控目标与实际物价指数的对比情况来看,对于次年物价水平的判断和预测结果始终不尽如人意(见下表)。目前我国并不具备对通货膨胀预期测定的指标的能力。

3 结论

通过对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下通货膨胀目标与我国现阶段最终目标的关联性以及其自身的可控性和可得性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1)从国际实践的角度来看,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采用多是出于稳定经济长期发展或抑制国内通胀高企的目的,而对转型中的中国而言,硬性的通货膨胀目标盯住制度极可能会以增加社会经济成本、延长转型时间为代价。由于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所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保持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从而保证较高的就业率水平是我国政府当前必须关注的重要目标。而在将现有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更有竞争力的资金和技术性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时期,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多,如果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将物价水平钉在某个点或域,极有可能造成我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目标无法兼顾的两难局面,增加整个社会经济的转型成本。

(2)国内现阶段的价格体制、财富分配格局以及产业结构都是诱发我国物价水平波动的重要原因,在汇率弹性不足和利率被约束的现实条件下,我国长期内物价水平的非平稳性使得通货膨胀目标制难以实现。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以及更有传导效率的利率手段是货币当局获得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的保证,也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实现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货币当局目前做得不足并为之努力的方向。

(3)目前,我国在通货膨胀预期的预测准确性上存在明显的不足,采取何种指数作为衡量我国通货膨胀水平的指标,创建何种模型和体系才能更好地预测这一指标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而在此之前,实际值和目标值之间可能存在的偏差不仅会使通货膨胀目标制本身不具备说服力,而且容易导致中央银行的公信力降低。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静,中国金融前沿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陈佳贵,2009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刘仁伍,全球化背景下的货币政策调控[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上一篇:基于环境设计角度浅谈中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 下一篇:建筑消防给水系统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