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及学生情感的培养

时间:2022-08-09 02:35:56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及学生情感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教学不但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创新意识和主体意识相互影响,它们在创新教育中既起着推动力的作用,又发挥着教育目标的功能。因此,创新意识和主体意识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方面。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其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互补,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交融。创新思维表现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使思维的“新”与“活”。“新”就是在理解中的独特见解,在表达中有真情实感,在与众不同中透漏出新意,也就是标新立异。“活”就是在理解、表达时,思路要宽,思维要活,讲究方法突进的多样性,体现出灵活与机智。

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健全主体意识,这就是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有把它们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创新教育的目标才真正实现。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我的体会是:

一、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创新愿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疑则发端于问题情境,即教师要千方百计的提供给学生想问、敢问的课堂氛围和质疑机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精心设置,才能让学生大胆想,在明确问题上产生强烈的释疑愿望,进入主动学习状态。例如:《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当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偷偷的逃走了,我就此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南郭先生刚要逃走遇到吹竽的同行,这时两人会怎么说呢?假如你碰到南郭先生,会怎么对他说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这样创设情景,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加深了对语言的理解。又如:在理解“渑池之会”的结局时,我发现学生们的认识趋同,于是我引导他们讨论“渑池会上,秦王和赵王是打成平局,还是分出了胜负?”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由发散到辅合,由浅入深,也悟出了读书方法——“读细想深”。

二、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当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和自信心的感召中,他们往往会萌生热切的探究欲望。而好奇心的火花没有探究的燃旺就不可能成为燎原之火。情景教学处处蕴含着有趣的问题,吸引孩子们去探索。例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的特点,知道蟋蟀的住宅有一座门,一个平台,一个隧道,还有大厅、卧室,接着,用多媒体手段呈现蟋蟀的住宅,并请他们假想参观,学生会惊奇的发现,其实蟋蟀的住宅只不过是一个小洞,洞口的草就是所谓的门……,于是学生很自然的发出疑问:为什么作者要把这么简单的建筑说的这么复杂?这么说又有什么好处?进一步学习后明白了,作者运用这种比拟手法,一方面使文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对于只有柔弱工具的蟋蟀来说,这项建筑的确是伟大工程,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解决问题,使他们为探究而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滋养了主体意识。

三、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要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一定的创新感念,让学生首先知道到底什么是创新行为和表现。目前的课堂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讲得多,学生想得少,教师问得多,学生问的少。学生的学习还保持着“被动的吸取、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模式。笛卡尔曾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取学习的方法不是靠老师的牵,而是通过他们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尽兴提问,大胆质疑来实现的。因此,“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使我们每个老师都应该做到的。也只有这样,课堂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纷纷提问,活跃而充满激情,才能使学生蕴含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以闪现,才能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提问,学生不惟书,不惟师,不惟人,敢做课堂的主人。例如:我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我先出示课题,然后提问:“大家看到这个课题后想知道些什么?”全班同学马上展开讨论,纷纷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我的花让别人看?”“哪里的人会这样做?”……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通过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联想是从已知事物联想其他相关事物,或由某概念引起其他相关的思维方法,世界上总有一些事物,彼此是相似的,他们之间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如果把未知事物相联系进行观察、类比,发现其特点,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变未知为已知,从而有新的发现和发明。如学了《两只鸟蛋》,学生由此联想到喂狗鸡蛋、鹅蛋;学了《白杨》一课后,老师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粉笔颂》、《松树的风格》,既真实地描述事物的外形,有联系相应的品格精神,表达了思想志向。通过联想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丰富开阔了学生眼界。

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主观体验就是情感。情感能够驱使一个人无条件地冲破困难,不懈努力地去达到他所想达到的目的。失去情感则失去兴趣,失去兴趣则失去推动求知的力量。美国一位有名的心理学家对正在学校学习的学生进行试验。实验证明: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情感,那么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全会受到压抑和阻碍。培养情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和想象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笔者在教《兰兰过桥》时,以“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模式进行教学,课后许多学生都按自己想到的与众不同的桥梁或建筑物进行实践创造,一个叫李明的同学已经用木板、铝片、泡沫等作为原料做成了一个叫“海上浮楼群”。现在正摆放在他家楼顶露天游泳池上,一阵风春来,“楼群”随着波浪游动。看上去有点粗糙,但毕竟是学生的创新成果!

在教学中,教师是设计者,是导航者,我们要好好地引导学生,冀其成才,适应当今的知识社会、科技时代!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核心是“教”与“学”的创新。上述所谈,既包含“教”的创新又包含“学”的创新,还有创新教育与学生情感的培养,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教”与“学”的创新之路。

上一篇: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探究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衔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