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酸)类似物相关HBV P基因区的耐药变异类型

时间:2022-08-09 02:03:22

【摘要】通过了解HBV耐药变异的类型,探讨不同HBV耐药变异类型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病毒;乙肝;耐药;变异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670-01

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tat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SFDA)批准,现在临床上用于抗HBV的药物有两类,一类是干扰素(interferon,IFN)类,另一类是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NA)。NA包括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和恩替卡韦(entecavir,ETV)以及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1998年拉米夫定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同年在中国被SFDA批准上市,标志着CHB进入核苷类药物时代,其问世推动了CHB治疗的新进程。此后ADV于2005年,ETV于2006年,LdT于2007年在中国上市。NA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明显地改善了CHB患者的病情。然而为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问题--HBV的耐药问题。

乙肝病毒的聚合酶的功能区有4个,P基因区是4个ORF中最长的读码框,编码HBV聚合酶。根据各自功能可分未端区(terminal protein)、间隔区(spacer)、逆转录区(RT)和RNA酶区(RNase H)。其中RT区具有逆转录酶活性,由344个氨基酸组成,并且氨基酸数目固定,不因基因型不同而变化[1]。核苷(酸)类药物的相关耐药变异位点均在该区。逆转录区的氨基酸数量固定,有344个构成。现在,国际上HBV P基因区耐药的命名起始点为逆转录区的第一位氨基酸。以rtM204I为例说明统一的格式:先写“rt”是指HBV P基因区的逆转录区(RT),再写蛋氨酸(M)即野生型氨基酸缩写,204是从起点数第204位的氨基酸位点,最后是异亮氨酸(I)即变异后的氨基酸缩写。有时氨基酸在一位点若有2种改变,此时感染的HBV有两种基因序列,要写明改变的氨基酸。报告格式中两种氨基酸并列用“/”隔开如:rtM204V/I。

1.HBV的耐药类型

按发生顺序依次为:①基因型耐药(genotypic resistance):指HBV聚合酶基因组出现特定的核苷酸及相对应的氨基酸突变,且已被实验证实与病毒耐药有关。②病毒学耐药:指在基因型耐药基础上,出现HBVDNA反弹大于1 log10 copies/ml,或由阴性转为阳性。③临床耐药:指在前两种耐药基础上出现血清中ALT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损伤加重[2]。

从实验室角度还可将耐药类型分为表型耐药和交叉耐药。①交叉耐药(cross resistance):对一种NA耐药的基因位点变异,对其他一种或多种NA也具有耐药性。②表型耐药(phenotypicresistance):检测到的变异病毒株,该病毒发生核苷酸变异由其编码的氨基酸被替代,通过体外复制系统检测分析该变异病毒,获知变异后降低了对药物的敏感性。根据EC50增加的程度分为高度、中度、轻度耐药。划分标准为抑制变异病毒与野生株复制相比所需的EC50增加的倍数:100倍、10~99倍、2~9倍[3]。

核苷类药物作用靶点均为HBVDNA聚合物,治疗前就可能存在与耐药有关的变异株即原发性变异,治疗中在药物选择压力下,HBV又逐渐产生继发性变异。在长期选择压力下该酶基因产生适应性变异,出现能继续复制的“逃逸株”,在继续应用NA的情况下,野生株因对NA敏感而被抑制,或使原发性变异株扩增成为优势株。变异株氨基酸序列改变,从而影响核苷类药物于HBVDNA聚合酶结合而导致耐药。

参考文献

[1] Hu KQ.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nd its clinical implications[J].J Viral Hepat,2002,9(4):243-257.

[2] Hadziyannis SJ,Tassopoulos NC,Heathcote EJ,et al.Long-term therapy with adefovir dipivoxil for HBeAg-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for up to 5 years [J].Gastroenterology,2006,131(6):1743-1751.

[3] 徐东平,周先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耐药研究进展[J].传染病信息,2007,20(2):68-70.

上一篇:浅谈护士长的多元意识 下一篇:双辽市食品检测能力验证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