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多普勒彩超诊断非哺乳期乳腺炎1例

时间:2022-08-08 11:06:56

高频多普勒彩超诊断非哺乳期乳腺炎1例

摘要:非哺乳期乳腺炎是相对于哺乳期乳腺炎的一种成人乳腺炎性疾病。近年来,非哺乳期乳腺炎呈上升趋势,此病由于发病隐匿,且反复发作,诊断有一定的困难。本文报告了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年龄较小,无意中发现包块,但生长较快,生长与月经周期无关,由于进展迅速已形成脓腔,且此患者内陷,内乳管扩张。由于部分乳腺炎性病变可通过非手术治疗痊愈,因此正确诊断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关键词:乳腺炎非哺乳期高频超声 内陷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相对于哺乳期乳腺炎的一种成人乳腺炎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医疗环境的改善,及孕、产期卫生保健知识的普及,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非哺乳期乳腺炎则呈上升趋势[1]。此病由于发病隐匿,且反复发作,不易与乳腺的恶性包块相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困难,而造成误诊误治。高频多普勒彩超是诊断乳腺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无创,无损害,可多次重复检查,以观察病变进展。

1.病例简介:

患者,女,24岁,未婚,主因发现右乳包块伴红肿20天,加重5天入院。患者自诉于20天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乳内侧包块,质硬,伴皮肤红肿,有压痛,局部皮温高,曾抗炎治疗10天(菌必治,替硝唑,剂量不详),无明显好转,近5天范围较前扩大,中央区可触及波动感,与月经周期无关。查体:T37.2℃,P65次/分,R20次/分,Bp110/75mmHg,双乳发育正常,双内陷,右乳内侧可及4×4cm包块,质硬,其上皮肤红肿,皮温高,中央区可及波动感,包块活动度差,有明显压痛,左乳未及明显肿物,双腋下及双锁骨上下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9.72×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5.53×109/L,嗜中性粒细胞计数0.58。超声检查:右乳外下可见1.18×0.7cm低回声团块,其旁可见范围约2.2×1.1cm低回声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可见点状漂浮物,周边可见星点状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显示RI:0.63,右乳可见乳管局限性扩张,管径最宽处0.35cm,位于外侧乳晕处。右侧腋下可探及数个淋巴结回声,大的1.17×0.99cm。超声诊断:右乳低回声区,考虑炎性改变,右乳乳管局限性扩张,右腋下淋巴结增大。术中:局麻成功后取波动感最明显处行放射状切口长约5cm,皮下可见白色脓稠液体,量约20毫升,脓液清除后见皮下组织均呈坏死改变,无明显界限,分开各脓腔可彼此相通,清除坏死组织。病理诊断:乳腺炎性病变,呈慢性或脓性炎改变,伴脓肿形成。炎性肉芽组织增生,见组织细胞反应及多核巨细胞反应。

2.讨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确切病因迄今为止尚未十分清楚。有学者认为:乳腺导管阻塞和扩张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原因这一[2]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乳管上皮不规则增生,分泌失调,大量含脂质分泌物在乳管内瘀滞,使导管狭窄、阻塞和扩张,其脂质分泌物和角化碎屑阻塞管腔,刺激管壁发生炎症反应及继发感染。或既往有哺乳期乳腺炎史,该区域的乳管因炎性增生而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也可以是先天性发育不良,如畸形、凹陷等,使局部不易清洁,导致乳管阻塞。

非哺乳期乳腺炎表现多样:疼痛或无痛性包块,或伴有脓肿,或皮肤破溃,一般炎性红肿热痛症状不明显,以摸到肿块就诊,患者不在哺乳期,无外伤史,X线检查与乳腺癌有一些相似,易误诊为乳腺的恶性肿瘤。由于有部分是红肿热痛的病人,因此应与炎性乳癌进行鉴别。高频多普勒彩超超声图像可以较好地反映非哺乳期乳腺炎不同病理过程,应作为诊断非哺乳期乳腺炎的首选方法[3]。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二维声像图表现较复杂,根据有无占位效应、内部回声是否合并脓肿、周围血流信号、腋窝淋巴结的超声表现等因素综合分析[4]。①病变区形成均质或不均质的包块回声,病灶较区限,可有明显占位效应,边界清晰,或欠清晰,可见周围组织回声增强。②伴脓肿形成者,病变区可见无回声病灶,内可见密集细点状回声,似有流动感,探头加压后可见其浮动,无回声病灶可与组织间隙及皮肤贯通形成窦道,这些病例诊断较易;当病变内出现小的囊状、管状或簇状无回声区时,也高度提示有脓肿形成的可能,这些无回声区对诊断炎性病变有较高价值。③病变区为片状低回声,边界欠清晰,或不清晰,内部回声多不均匀,声像图上无明显占位效应,触诊多为条索状结节。④部分病例出现腋窝淋巴结的反应性增生肿大,淋巴结实质无明显偏心改变。⑤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血供相比较与其他良性乳腺病普更丰富,但以环绕性和边缘性为主,中心区及脓肿形成区因缺乏血管分布,故未测及血流信号。本文报告了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年龄较小,无意中发现包块,无红肿热痛改变,但生长较快,生长与月经周期无关,由于进展迅速已形成脓腔,且此患者内陷,内乳管扩张,易反复发作。由于部分乳腺炎性病变可通过非手术治疗痊愈,因此正确诊断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5]。

参考文献:

[1] 朱金明,范西红,余佩武.非哺乳期乳腺炎性疾病的诊治[J].实用诊断与治疗,2007,21(9):673-675

[2] 刘小燕,孙惠.非哺乳期乳腺炎32例诊治分析[J].齐鲁医学,2003,18(2):197-198

[3] 陈为民,茅蓉,杨永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超声诊断与病理[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2000,6(2):128-130

[4] 李银珍.非哺乳期乳腺炎的高频超声诊断[J].临床外科杂志,2012,20(5):345-346

[5] 位红芹,文戈,李颖嘉.非哺乳期乳腺炎症性病变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4):521-523

上一篇:T-SPOT.TB在结核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下一篇: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障碍静息态功能 连接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