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自学能力

时间:2022-08-08 08:47:07

摘 要:小学语文教育主要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阅读教学,让学生们在听、说、读、写时都能够有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是十分有帮助的。同时强调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时加强引导,要在课外活动中积极推进。

关键词:良好习惯;自学能力;引导;阅读教学

目前,大家对语文教育的效果并不是特别的满意,究其原因是小学语文教育存在诸多的不足。虽然小学语文教育无需承担全部的责任,但从语言习得规律来看,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许多的改变,也进步了许多。但毋庸讳言,语文课费时多而效率低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而用一串并没有多大思维训练价值的问题去诱导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时所需的那几个词,时而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地讲解,而不是引导学生主动去朗读、背诵、说话、书写和作文,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和语文创新,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时候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这肯定不能说明目前全国的所有情况,但说它是一种普遍现象,可能并不为过。

当然,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绝不仅仅就这一点,窥斑知豹。如何才能改变小学语文教育现状,还小学语文教育一片干净的天空呢? 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这样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在小学教学阶段,主要是要让学生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对学生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这并不是说不要能力的培养,相反,习惯的培养本身就是为了以后更好地提高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习惯的培养为主,遵循规律,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当然,在习惯的养成教育中,能力也会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得到提高。

语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其中阅读的能力尤为重要。早在20世纪末的时候,美国有学者就曾对劳动者做过一个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想了解劳动者该具备哪方面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大众认为阅读能力是最应该具备的。因此,小学教育应该注重对阅读习惯的培养,让学生能够依托于阅读教学,综合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水平。

在教授小学语文课程时,主要需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习惯呢?笔者认为应该针对学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习惯培养。

一、大声朗读的习惯

朗读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更好地熟悉文章的结构,无形中形成自己的语感。目前小学生们因为年龄较小,积累的词汇量不多,通过多次反复的阅读,学生可以记住文章中的一些精彩语句,从而运用于自身的写作之中。

朗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越来越“羞于启齿”,在小学高年级就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开口当众大声朗读了。由此看来,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小学阶段养成朗读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对于比较烦琐、冗长的课文分析应该适当摒弃,将部分注意力转移到诵读上面来,这样方能让语文课堂更加有活力。如果不能合理分配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那么语文课堂将会变得很沉闷,难以调动课堂的气氛,学生们的积极性也会因此而受挫。

同时,从小学老师的专业素质来看,朗读基本功还比较扎实,小学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小学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朗诵、演讲的指导,使小学生们能够清楚地认知口语交际的重要性,从而慢慢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广泛阅读的习惯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就是掌握语言,所以在教学当中要注重积累性阅读。如果不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那么学生们将很难理解文章内容。有了积累以后,才能够将这些材料转化为自己的语言,逐渐培养自身的语感。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更是写作的基础。经过多次的阅读之后,学生慢慢会学习到各个作者的写作技巧,这对学生的写作是十分有帮助的。

所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该预留一部分时间来让学生们阅读课文,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他们多方面涉猎语文材料。相对来说,小学阅读的时间应该是最容易得到保证的,所以老师应该有计划地安排课外阅读,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沉浸在阅读的气氛中,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表达感受的习惯

生活中表达内心真实感受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但同时也是很多人所缺乏的。而我们都明白小孩子是容易“口无遮拦”的,因此,我们应当在这个时期好好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激发他们说真话,让他们体验到说真话的快乐,并自觉地延续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

任何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个性、见识等都有差别,他们阅读之后的理解也各不相同。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所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真实体验比老师口若悬河的讲解要重要得多,我们不要担心学生对课文的误解甚至错解,相反应该担心的是学生怕说出来的想法和教师的想法不一样而选择的沉默不语或被动接受。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大胆质疑的习惯

对新课改而言,质疑就是体现其核心的一个重要手段,允许学生对课堂质疑,恰恰反映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这一本质。学生要提出质疑,首先必须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和琢磨。同时为了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学生们需要开动自己的脑筋,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关于写,主要是要养成工整书写和真诚表达的习惯;关于听,主要是要养成倾听的习惯;关于说,主要是要养成在公众场合开口说话和说真话的习惯。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广泛阅读时摘录、写读书心得、做批注等,然后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总之,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文字表达(书面和口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就没有那么害怕,写作不外乎就是把阅读时的真实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

结合阅读教学培养听、说、写方面的良好习惯,既使教学行为落到实处,也会让学生更感兴趣。所有这些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引导,更需要教师开展更多的语文活动来促进,去巩固。

总之,小学的语文教育不能违反规律,不能急功近利,任何教学行为都要以习惯的养成为出发点。

参考文献:

[1]曾朝晖.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学生之友,2012,(19).

[2]钱 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语感培养初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1).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融西小学)

上一篇:医药制造型企业总部层面运营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下一篇: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