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注射器改进铜与硝酸反应实验

时间:2022-08-08 08:20:43

使用注射器改进铜与硝酸反应实验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化学1》中“硝酸的性质”一节中对于硝酸的性质实验过程叙述如下[1]:

观察下列有关硝酸性质的实验,将实验现象和分析所得结论填入表4-5(表略)。

[实验1]如图4-15所示,将铜片置于具支试管的底部,通过分液漏斗加入2mL浓硝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倒置于水槽里充满水的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在上述装置中,从分液漏斗向试管内加5mL水,稀释硝酸,继续收集产生的气体,观察实验现象。

在严格实施该实验时,笔者发现整个实验还是存在比较多的难以克服的困难:试剂用量大、装置密封性差、NO和NO2用量无法控制而导致严重污染、侵害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等。因此笔者在所在学校进行了关于演不演示铜和硝酸反应实验的调查,教师表示一直举棋不定。不演示不仅会让学生失望,更违背了《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若演示则过程复杂,产物污染严重,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给学生带来化学是一门危险的学科的负面影响。然而,我们都清楚地知道,做好这个实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硝酸氧化性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对NO和NO2的性质产生深刻印象。

基于此,笔者经过反复研究,设计出了利用一个注射器对此实验进行微量化的整合改进,保证了用量少、污染小、省时间、易操作的同时,又能达到演示实验的教学目的,特供同行参考。

一、实验用品

20mL一次性注射器一支、玻璃尖嘴导管、橡皮软管、小烧杯、止水夹、铜片、浓硝酸、蒸馏水、1mol/L氢氧化钠溶液。

二、实验装置(如图1)

三、实验步骤与现象

1.实验步骤

[实验1]在去掉活塞的20mL注射器中加入2片大小合适的铜片(使铜片能刚好卡在注射器底部,方便实验3时继续使用),然后将注射器活塞慢慢推进注射器内,排干净注射器内的空气,吸入1mL左右浓硝酸,立即夹紧止水夹,观察现象。

[实验2]打开止水夹,利用产生的气体使注射器中的溶液排入到小烧杯中。然后吸入少量蒸馏水,立即夹紧止水夹。倒置注射器,使未反应完的铜片和液体完全分开,观察现象。

[实验3]再把注射器倒过来,使未反应的铜片浸入到实验2生成的稀硝酸中,用水浴微热注射器,观察现象。

[实验4]打开止水夹,推动注射器活塞使注射器中的溶液排出,然后吸入少量空气,夹紧止水夹,观察现象。

[实验5]打开止水夹,吸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必要时可重复多次,直至气体完全吸收。

2.实验现象(见表1)

表1 实验现象及分析

四、改进后的优点

优点1:实验过程一体化。实现了铜与浓硝酸、NO2与水、铜与稀硝酸、NO与O2四个实验在同一个简易装置中进行,大大简化了实验步骤和过程,可操作性明显增强。通过铜片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对比,加深了学生对硝酸氧化性的认识,即硝酸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同时使学生对NO和NO2性质的印象也加深了。

优点2:实验装置微型化,药品用量微量化。此实验装置采用了小型的注射器,试剂消耗量较少,节约药品用量,缩短反应时间。尤其在实验3中,所需稀硝酸利用了实验2中NO2与水反应生成的稀硝酸,药品利用率较高,节省了原料,同时也验证了两者反应生成的产物为稀硝酸。

优点3:实验过程绿色化。该实验在封闭体系中进行,污染少,尾气易处理,能改善实验室环境,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五、教学建议

第一,实验1中,浓硝酸和铜片的量尽量少,控制在浓硝酸1mL和铜片两小片,此时反应现象明显,利于学生观察反应的过程、产生的气体颜色和生成溶液的颜色。若量过多,会因产生NO2气体的速率过快而使反应较难控制,带来不安全因素,达不到实验改进的目的。

第二,实验3中的稀硝酸是实验2过程中生成的,浓度可能较稀而导致铜片与稀硝酸的反应比较缓慢。因此,建议在实验2中用注射器抽取蒸馏水时要控制量,以1mL左右为宜。若反应仍旧缓慢,可以采用热水浴加热。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模式新尝试 下一篇:高职高专通信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探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