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文化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08 07:15:50

浅析传统文化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政治课中恰当地引入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想象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政治教师的综合修养,有利于完善中学政治课的整体功能。本文从教学实际经验出发,对传统文化与中学政治课有效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政治;教学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不仅蕴含着许多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凝结着可以在我们政治教学中利用的有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当前政治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政治课堂应用的必要性

1.是提升学生学习综合能力的需要

新课标对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当前初中学生对政治课的知识功能和培养能力的价值认识比较明显,但德育和其他功能尚未得到学生整体认同。教材与学生实际要求差距较大,造成了教育目标的要求与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窄化了中学政治课的功能,从而使政治课失去吸引力。将传统文化运用于政治课堂教学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必然要求。

2.是改进传统滞后教学方法的需要

当前初中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呆板,实施传统的满堂灌手段,教学过程忽略丰富多样的生命内涵,缺乏情感的自然真诚的流露,缺少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实效。学生不能主动地提出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较差,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缺乏。

3.是贯彻人文素养教育的需要

政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思想发展,提高人的素质,通过明“理”、动“情”、导“行”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政治教学的价值就在于造就勇于进取、善于创造、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一代新人。因此,我们理应站在素质教育的前沿,把握住课程改革的契机,顺应时展的要求,以实际行动促进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尝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教师要切忌主次不分,拘泥于所引用的传统文化本身上,从而犯了舍本求末的错误。

2.简要性原则

政治课中所运用的传统文化要尽可能简单明了,要能够达到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度和理解度。在引进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文时,应尽量避免选择那些古奥的,艰深的,尽量不要选用,以免弄巧成拙。

3.针对性原则

在想政治课中运用传统文化知识,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等情况,合理的确定内容与方式。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熟悉、关注、感兴趣的传统文化题材作为载体,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分析问题。

三、传统文化在政治课堂教学的具体运用

1.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课堂导入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创建情景,设置质疑,把教学内容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最佳的状态。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采取表演、辩论、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参与。例如在讲授社会实践的主体时,我先引用了《尚书》和《老子》中的古文:“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诗文一出现就引起学生极大兴趣,他们边诵读边相互交流这些诗文的含义。接着,我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两组古诗文中的民”和“百姓”在今天是指哪些人?这些诗文对你和执政者有何启示?学生们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踊跃发言,而我所要做的,只是将学生的发言顺理成章地引导到本框题的核心知识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应当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样的教学方法,即开拓了思路,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学习迁移”,帮助学生理解疑难知识

“迁移”是心理学上的概念,这个概念在教学中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的意思。初中生在平日已经逐步掌握了一部分传统文化知识,并且对其中的内涵有着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和能力是教师可以加以利用的一部分资源。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严肃性、抽象性和深刻性的特点,这对于高中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师应该通过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设疑,创设阶梯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例如关于矛盾的同一性特征的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教学时我引用了老子的《道德经》上的一段话进行讲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然后请同学们尝试翻译,从中不难体会出“美丑”“善恶”“有无”这样一组组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性。

3.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传统文化

使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它可把教学内容变的更加具体,有效地降低教学难度,优化教学过程,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政治课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既能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鉴赏中深化所学知识,又能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浓烈的情反氛围中深受鼓舞和教育,产生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例如理解“事物发展的原因”一内容时,就可以在多媒体中播放古诗朗诵,并配有相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哲理:“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明・杨基《感怀》)从而能让学生通过感官刺激达到理解把握学习内容的目的。

总之,高中政治课中恰当地引入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想象创新能力和应对高考的能力,有利于提升政治教师的综合修养,有利于完善中学政治课的整体功能。传统文化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具体运用应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课堂导入,利用“学习迁移”,帮助学生理解疑难知识及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湖南省汨罗市成人教育中心414400)

上一篇:聋校应多方位发展聋生语言 下一篇:浅谈情境创设在物理认知结构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