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贷款何时不再难

时间:2022-08-08 06:56:47

中小企业贷款何时不再难

拥有百年历史的美国最大的中小企业商业贷款机构CIT集团在11月1日正式申请破产保护,-作为美国银行控股公司,自1908年成Or以来。ClT提供贷款、咨询和租赁服务给小型及中型企业。破产也导致了许多中小企业面临“断奶”困境,这也给中国的中小企业贷款机制带来一定的警示作用。

破产带来蝴蝶效应

CIT集团曾是美国第26大金融机构,该集团主要通过发行债券和商业本票获得资金,但因2007年年中以来信贷市场情况不断恶化,公司的资金来源日渐枯竭。去年年底,cIT改制成银行,从美国政府不良资产救助计划获得23亿美元注资。后来,该公司丧失3项投资级评级,债务评级被下调至“垃圾级”。为缓解资金压力,cIT曾申请加入暂时流动性担保计划,但未获批准。美国财政部称:“即便是在金融危机时期,我们也坚持认为,私人公司获得政府额外注资需有很高的门槛。”

正是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救大不救小的原则,让CIT最终走向了破产,而他的破产也最终加剧了全美中小企业贷款不稳定性。在这些企业当中,不乏美国服装制造商和零售商。来自美国标准普尔对零售服装业的不完全统计,去年cIT集团向美国服装制造商和零售商提供的贷款大约是40亿美元。而根据美国服装鞋业协会统计,美国服装和鞋类工厂有60%的代收服务都来自cIT集团。代收公司从制造商处买入大量服装和鞋子,并支付现金,而这些资金多半来自CIT集团。因此,一旦CIT破产,服装和鞋类制造业将面临困境,他们不仅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融资通道,还将面临代收公司无法支付现金买货的现实。

同时,一些服装零售商也面临这样的问题,美国分析人士认为这很可能会导致在传统销售旺季里都会出现有客无货的窘境。对此,美国服装鞋业协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凯文・伯克表示“CIT是我们许多成员的一个重要的金融合作伙伴,其中许多是中小型企业,他们为美国辛勤工作的家庭生产相当一部分衣服和鞋子。事实上,一些委员甚至认为,CIT是唯一的为这些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的来源。”

为何它是难解之谜?

拥有101年历史的CIT集团的“轰然倒地”,无疑给全世界的金融信贷业都敲响了警钟。正当全球经济被复苏的美妙声音笼罩、乐观情绪日益弥漫之时,cIT集团的破产,不啻为一声惊雷,各国的中小企业主们都不禁打了个冷战,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中国。

经济学教授、管理学博士、中国期货市场创始人之一常清认为,其实,中小企业贷款难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在中国是,美国是,日本同样是。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国这个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CIT一直运行良好,给许多的中小企业带来了希望和欢笑,但是当危机来临,人们陡然间发现,专门机构也有问题,CIT破产案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学家们争相探讨的案例。

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首席执行官马云近日在APEC中小企业峰会上表示,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尽管政府、银行纷纷表示对中小企业的关注,但事实上,银行往往会把2000万美元贷款给一家大企业,却忽略了只需要5万美元就能运转下去的中小企业的需求。他认为,最有力的经济复苏一定来自于广大的中小企业,因为这是整个经济体系最基础性的细胞。这一点,同样也得到了常清教授的认同。

常清表示,在任何一个国家,银行和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的规则,他们不是为了帮助谁而生,他们的目的也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获利。因此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在实际信贷业务中,他们肯定会把资金贷给风险最低利润最高的一方,而不是可能连风险评估都过不了的小企业。这也是美国在金融危机中,在处理CIT破产案中所犯下的错误,由于他们坚持先救大机构后救小机构的原则,他们没能及时的挽救像CIT这种直接关系到许多中小企业命脉的金融机构,从而导致了美国在经济开始出现止跌倾向时,就业率却依然在下跌的败局。

利好政策未必铁定破“题”

C1T破产,100万个嗷嗷待哺的企业面临“断奶”,这样的事实的确发人深思。然而,在震惊和扼腕的背后,我们一方面要关注其进一步产生的“裙带”影响,及时应对。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的中小企业和国内的银行以及金融信贷机构而言,如何解决了贷款难如何规避风险才是最值得重视的。

纺织工业作为我国的重要民生产业,肩负着解决全国2000万人口的就业重任,但长期以来,中小企业一直面I临着融资难,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此外,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大多数中小纺织企业订单骤减,经营愈加困难。2009年9月19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八个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而这几个方面均有让纺织行业受惠的结合点,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不可否认,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后,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近两年来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做了很多努力。截至2009年9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14.1万亿元(其中票据融资9102亿元),比年初增加3.08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8%。贷款质量方面,9月末,中小企业不良贷款余额5341亿元(不含票据融资),比年初减少716亿元,中小企业不良贷款比例4.05%,比年初下降1.83个百分点。以北京为例,今年以来,北京辖内积极开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的银行机构数量显著增多。如,北京银行一直致力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特色品牌“小巨人”,中信银行则主推“中小企业成长伴侣”金融产品,广发银行推出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好融通”业务,除传统抵押品外,信保保单、可转换债券、应收账款、股权、商标权、专利权等均可作为企业的担保。

不过,对于很多规模小的纺织企业而言,这样的利好并非都能解燃眉之急。

为什么不能有“纺织银行”

常清,经济学教授、管理学博士、中国期货市场创始人之一、经济学家。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兼任财政部财科所研究生部、北京工商大学、吉林大学等学校的教授。

如何快速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常清教授认为,温州商人最早曾给出了不错的答案。

温州民间金融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此前很大程度上是在熟悉的企业主之间进行的、互通有无的“单线”联系。谁需要资金就临时性的在周围寻找一些资金。在当地监管层的引导和整顿下,这种方式也催生出了温州名闻全球的民营经济。

除了温州民间资本的有效融资方式,还有一个新生词汇也逐渐为中小企业贷款者们所关注,那就是村镇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月底。全国共有108家新型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92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0家,小额信贷公司6家。而在这些新型金融机构中,有95%的贷款贷给了小型的农村企业。

常清教授认为,随着国内新型金融机构的不断涌现。中小纺织企业们也不妨吸取温州民间资本融资的成功经验和村镇银行等机制灵活的特点。区域性的建立属于自己的“纺织银行”,当然,这种模式必须建立在一个健全的管理机制的基础上。

上一篇:让创新成为标志 下一篇:正面直击 雅戈尔Vs Célio(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