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于跃的作品

时间:2022-08-08 12:15:25

品味于跃的作品

这些年来,我看了许多的展览,既有中国画也有源自西方的油画、版画、雕塑、摄影、装置和其他媒介的作品。随着视觉经验的积累,我发现这些源自西方的艺术更加关注对现实存在的表现,注重形式语言,其视觉效果更具感染力,其作品似乎形而下;而中国画对现实存在的表现似乎是在产生距离,不关心受众的感受,其作品似乎以求形而上。如果将中国画与其他媒介的作品放在同一个空间展出,缺失视觉感染力的往往是中国画。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也许,今天的中国画更加注重技法的表现,缺失整体的形式语言,即画面构成的整体性与精神上的震撼力……也许,这几百年来中国画表现过于程式化?……

中国画与源自西方的绘画最大差异不是技法和媒介,而是中国画舍去了外在的“震撼力”,从语言形式到技法表现都在追求精神和形式上的内敛与平淡,力求通过润物无声去感染受众,让其在宁静中体悟绘画中赋予的精神寄托。

“重质轻文”这一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审美标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学、音乐和绘画等领域的历代艺术家,因此,绘画主题和表现内容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特别是水墨画(或文人画)的范畴内显得不那么重要。历代的中国画家已经千万次地重复了相同的绘画主题与表现内容,尤其是在中国画最重要的核心题材山水和花鸟画方面,绝大多数艺术家不但不追求表现内容的创新,反而心甘情愿地沿用前人创造出的既有模式和技法,但在“质”上,即个性化绘画语言的建构上,历代优秀的艺术家却从不妥协,都在中国艺术审美的框架内追求自我风格,如此独特的演进模式使中国画与源自西方的艺术在创作模式和表现形式上产生了巨大差异。

于跃的这批荷花作品虽然使用了与前人相同的题材和源自宋代的技法,似乎有意回归到上述的创作模式,但试图创作出不同于前人的自我语言,进而寻求自我的境界。读于跃的这批荷花作品,不难看出他舍弃了诸多的传统绘画表现技法和内容,这种对舍弃之提炼难度超乎常人之想象。舍弃恰恰是抽象绘画之精髓。这也许是他在此前数年对抽象绘画探索后回归具象绘画的开端。他将画面的构成和绘画技法做到极简,而对细节的描写精致入微,从而使画面的语言做到单纯而不简单,这或许是对传统中国画形式语言和技法的重新解构,亦或是他探索具象绘画新语境的开始。

如果于跃的新作依然使用这种源自宋代的传统技法,但是在创作题材上寻求突破,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寻找更加具有当代性的本土视觉符号;如果能够将这种传统技法与当代题材融为一体,互为表里,表现又恰到好处,我相信其作品不仅能够给人以当代感受,而且不失为对中国画的一种新的探索方向。

2012年4月5日

上一篇:一种新型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的试验研究概述 下一篇:HR管理系统软件开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