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分析《京华烟云》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时间:2022-08-08 10:50:18

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分析《京华烟云》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摘 要: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而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也在深度与广度上不断发展。大量中国文学经典被译为外文,向西方国家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然而这些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文学著作中包含大量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词汇,即文化负载词。而这些专有词汇对于缺少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读者来说确实难以理解。中外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难度变高,同时,只有译好文化负载词才能使外国读者充分理解文学作品、理解中国文化。

关键词:京华烟云;林语堂;文化负载词;翻译技巧

自然环境、宗教、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甚至是审美都塑造了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中国文明有几千年的历史,自然散发着自己独有的文化魅力和特色。而这种特色魅力可以说集中体现在了汉语言中的文化负载词。对于想要通过阅读中国文学经典去了解中国的海外读者,正确理解其中的文化负载词至关重要。如今很多学者也都在研究怎样翻译这些词汇才能不流失意义同时又保留其特色。

众所周知,该书起先是林语堂先生用英语撰写的,随后由中国译者译成汉语。这本书无论背景、人物还是情节都包含着浓厚的中国元素,但林语堂却以精湛的语言技巧向英语读者展现了一副东方画卷。在语言方面,书中有许多令人称道的地方,在翻译技巧方面给我们很多启示和借鉴。其中,最需要我们学习的就是林语堂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文转化。在某种程度上,林语堂承担了作者与译者的双重角色。笔者将以张振玉的译本为参考,分析林语堂是如何将汉语文化负载词成功转化成英文的。

1.文化负载词

关于文化负载词,中文还有其他几种说法,如“国俗语义”、“文化内涵词”、“文化空缺词”等。参考目前该方面的学术研究,“文化负载词”的说法更为常见。

中西方学者都曾经对文化负载词做过定义。其广义的定义指的就是带有文化涵义的词汇、短语或俗语。Mona Baker是这样描述的:“The source langage word may express a concept which is totally unknown in the target culture.The concept in question may be abstract or concrete;it may relate to a religious belief,a social custom,or a type of food;such concepts are often referred to as ‘cultural-specific’”(2000,21).大意就是源语中某些词汇在目的语中可能是不存在的,这些词汇带有很强的文化特征,其所指的概念可抽象可具象,往往与、社会习俗或是食物有关。

文化负载词实际上是一种语义空缺与文化差异的现象。归结一下这种现象的根源主要是自然环境与生活经验的差异、传统价值观和信仰的不同、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而导致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由于这类词汇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与丰富的联想意义,往往为某一语言群体所独有,有时候在其他语言中根本就找不到对等词。有人会质疑文化负载词的可译性,但是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都是相对的概念,而大量成功的译著有力证明了文化负载词的可译性。笔者这里对此不再赘述,重点去分析如何翻译文化负载词。

2.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的概念最早是在1813年由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的,在一次演讲中,他提出翻译方法“只有两种:译者要么让作者安居不动,把读者领向作者;要么让读者安居不动,把作者领向读者”(Lefevere 1977:74)。随后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在他的著作《译者的隐形》中为这两种翻译方法命名,即foreignization和domestication,中文对应异化与归化。

归化是一种以目的语文化为中心的翻译方法,在这种方法思想的指导下,译者将源语译成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语言习惯,强调的是语言的交际功能,尽量使译文流利易懂。而异化则正好相反,是一种以源语文化为中心的翻译思想,强调保留源语的语言特色或文化特色,力求目的语读者去领略异域风情。

对于这两个概念纯理论方面的争论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译者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实际上对两者的应用是既有侧重又进行互补。每个学者对如何应用这两种思想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孙致礼认为,“‘纯语言层面’可以进行必要的归化,而在‘文化层面’则应尽量争取异化。”就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而言,归化与异化的关系也是此消彼长。接下来笔者将重点转向《京华烟云》中大量出现的文化负载词,林语堂是如何选择归化与异化的呢?

3.《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笔者对照张振玉先生的译本,将《京华烟云》中出现的典型文化负载词做了一个初步统计。经过分析发现林语堂对这类词汇的汉英转化主要应用了以下四种翻译手法。

3.1音译加增译

音译即以音代义,只保留源语的语音形式。这种方法往往用于两种语言差异过大造成语言不对等的情况下。林语堂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大量采用了音译,不过在音译词后面加上了简短的解释,或者干脆在后面做详细的注解。例如,书中所有的称呼都是音译,如Laoyeh(老爷),Taitai(太太),Nainai(奶奶),Shaoye(少爷),Hsiaochieh(小姐),Yima(姨妈)。为避免外国读者疑惑,作者又为此做了文字解释:Some Chinese Terms of Address:TAITAI stands for the head mistress of the family.NAINAI,or“young mistress”,stands for any young married woman in the family.HSIAOCHIEH,or“young missy”,stands for an unmarried daughter of a high-class family.LAOYEH and SHAOYEH,or“old master”and“young master”,generally stand for the father and sons,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ervants.CHIEHCHIEH and MEIMEI stand for“elder sister”and“younger sister”.MEIMEI can also used as“sweetheart”.另外还有代表风俗习惯的文化负载词,如 tsunghsi(冲喜),or confronting an evil by a happy event,in short,having the wedding while the boy was ill.又如menpao(门包),presents of silver for the servants of the bride’s family which in this case means the servants of Yao’s.再如kaitiao(开吊),or receiving guests who came to pay respects to the deceased.

3.2直译

直译就是逐字翻译,这种方法的最大好处就是能直白的反映源语的语言文化风情,同时也避免了双语转化中由于译者的主观造成的语义失真。林语堂在处理汉语中口语化的俗语时基本都采取了这种方法,如:

(1)“Living,I shall be a Tseng family person;dead,I shall be a Tseng family ghost.”“我生是曾家的人,死是曾家的鬼!”

(2)“Chopped by a thousand knives!”“千刀杀的!”

(3)Tseng Laoyeh! Ten-thousand fortunes! I greet you.曾老爷万福!

3.3意译

意译区别于直译,其思想出发点为源语文化体系和译语文化体系的独立性。同样应用于两种语言不对等的情况下,不拘泥于源语的语言形式,只求功能对等,将意思尽可能完整传达给读者。在《京华烟云》里,林语堂对文化负载词的意译基本上都相当于解释性翻译,比如:this evening at the period of seven to nine―戌时,cold for the body―寒性,the feast of winter gruel―腊八,service table―茶几,hundred-pleated satin skirt―百褶裙,bridal outfit―凤冠霞帔,happy-union knot―双喜结子,wedding sedan―花轿,feet unbound―天足,to pluck the hair on her face―绞脸,touch his hand and knee to the ground in the Manchu salute―请安。

3.4替换

人类文化都有相通之处,两种语言文化中一定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概念。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直接拿具有相似概念的目的语词汇替换源语词汇。这种方法明显属于归化,其缺点就是容易造成语义失真,但林语堂还是用替换的方法翻译了一小部分文化负载词。如:bread―馒头,couch―坐榻,chestnut pudding―栗子糕,studio―书房,mile―里,concubine―姨太太,country magistrate and the prefect magistrate―知府、知县,Evidences of the work of God―佛法灵验。

4.《京华烟云》的异化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以上分析表明,林语堂在进行文化负载词的汉英转化时,基本上采取了音译、增译和意译的方法。进一步对比经过这些方法处理以后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及其英文表达,笔者发现异化是林语堂的指导思想。究其原因,即影响林语堂侧重于异化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切入:译者的目的和读者的可接受能力。

林语堂的长女林如斯曾写过一篇关于《京华烟云》的短文,她说父亲一开始是想翻译《红楼梦》,后来“再三思虑而感此非其时也”,并且《红楼梦》与现代中国距离太远,所以决定写这样一部小说。由此可见,林语堂用英文著述的目的是,希望西方读者以此为窗口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因此,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他的英文语言尽量保留了中国文化特色,体现在翻译策略上就是采取了异化的思想。

不同的文化和经历决定了不同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和审美态度各不相同。一名合格的译者是绝对不会忽视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的。《京华烟云》英文原著的目标读者包括海外华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西方学者还有以英语为母语的普通读者。考虑到潜在读者群体间还是有差异的,并且对中国文化不太了解的普通英美读者可能占多数,林语堂在每个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对应英语表达后面采取了加译,对于那些一言两语无法解释的词语,他在书后面做了详细的注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英语读者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至于一头雾水。

结论

显然,林语堂在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时候以异化为主,成功将这类中国文化特色浓郁的词汇用英文介绍给了英语为母语的读者,翻译工作者在实践中可以借鉴这种方法。笔者对于《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分析可能会有主观影响因素,其他学者或许会另有见解。但不争的事实是,林语堂作为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完成这样一本接近语言完美的英文著作,给予翻译工作者们很多翻译思想与翻译技巧方面的启发。(作者单位:国际关系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振玉.京华烟云[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2] 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A].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 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40-44.

[4] Baker,Mona.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 Lin Yutang.Moment in Pek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6] Schleiermacher,F.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in Monday Jeremy(2011),1931/1992

[7] Venuti,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上一篇:对外汉语教材选编小析 下一篇:对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