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决策的流程化、标准化

时间:2022-08-08 10:42:54

贷款决策的流程化、标准化

一、“信贷工厂”在时间成本、不良贷款成本、贷款花费成本的理论分析

(一)节约了时间成本

信贷工厂的决策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信贷工厂决策流程图

图中流程链的冗长可能会造成时间过长的错觉。但其实不然,相比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贷款流程,“信贷工厂”节约时间成本的关键在于“尽职调查”到“批复同意”的时间远远小于商业银行从上报到批复同意的时间。原因在于,商业银行的传统贷款模式受理一笔贷款需要将贷款信息从支行的信贷员级级上传到分行经过分行同意,金额超过规定的甚至要上报至总行批复。“信贷工厂”则不需要,该模式将审批权下放至分行甚至支行的审批员手中,避免了信息层层上传的时间消耗。

与只是单纯的将审批权下放不同的是,“信贷工厂”每个环节都有专门人员操作,而且每个环节的人员相当精简,这点从中国银行2010年出台的《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小企业业务新模式“信贷工厂”管理办法》中便能看出,《办法》中指出:“按照集约化原则,综合平衡配备相应人员。其中原则上授信审查客户每超过200户,增配1名信用审查人员;原则上授信审批客户每超过300户,可增配1名授信审批人;原则上放款审核笔数每超过1000笔,增配1名放款审核人员;原则上预警监控客户每超过100户,增配1名预警人员”。再将这些为数不多的专业人员配备到同一部门,便形成了“流水线”效益,缩短了贷款受理时间。据称,建设银行。据称建设银行小企业信贷高达700万的额度,也只需要两天的审批时间。

“信贷工厂”在中国的推行中将其产品化,推出了种种适合于不同中小企业贷款产品,将贷款的发放转换为产品的销售,由此更是便捷了贷款,节省了时间。

“信贷工厂”模式也有耗费时间长的环节。“信贷工厂”耗费时间相对较长的是“客户筛选”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是软信息收集过程,需要银行人员亲自前往各企业调查资信情况。但是,传统的贷款流程中同样需要信贷人员前往企业调查情况,所以这一点不能归为“信贷工厂”的劣势。再加之,“信贷工厂”资信调查人员即所谓的“钻石团队”由于只专于这一个环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相比传统贷款也能节约时间。

(二)节约了不良贷款成本

信贷工厂模式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贷前、贷中和贷后的每一个环节,以此达到相对于传统的银行贷款模式更能降低不良贷款比率的优势。“信贷工厂”是标准化的审批流程,对于客户的筛选不是信贷员仅仅基于收集的软信息进行主观选择,而是结合标准化硬性指标进行打分评级筛选,比如工厂的员工数量、年销售总额、利润率等等硬性指标,还采用产业链调查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借贷企业进行交叉印证,这样对于客户的资信评价更加客观、全面,能够更好地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此外,在授信审批过程中,除客户经理对客户的动态管理外,设计有针对性的预警指标,设置独立的内控人员,对业务进行全流程监控,对有疑问的项目可以核查或现场检查。由此看来,信贷的每个流程由不同专业人员把守,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贷款寻租和信贷员的内部操作风险,使得贷款发放更加客观、公正。贷款的贷后管理在银行的贷款风险管理中显得尤其重要,所以信贷工厂事业部根据自身的客户类型、产品、风险敞口、保证方式等实施贷后监管,随时跟踪贷款的安全性。

(三)节约或增加了贷款花费成本

“信贷工厂”是标准化、流程化操作,能进行批量化的生产,可以实现规模效益,降低单位贷款成本,比如职员的薪酬不变,但是每个月审批的贷款数量增加,这样每笔贷款成本自然降低。而且从中国银行出台的《办法》中可以看出信贷工厂中信贷人员的配备精简,在如今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该模式大大降低了贷款花费的成本。

但另一方面,在“客户筛选”这一生产软信息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多花费成本。所以到底“信贷工厂”是增加还是节约贷款花费成本,理论上并不能确定,要在以后的实证分析中检验。

二、结论

对于“信贷工厂”模式的成本节约效益,本文从理论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信贷工厂”模式可以缩短时间成本、降低不良贷款成本、可能降低也可能增加贷款花费成本。并且,从分析中可以看出,能否降低不良贷款成本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贷工厂”刚开始准确的、完整的软信息收集以及之后标准化审查过程中信用评定的可靠性,只有保证软信息的准确性以及信用评定标准的客观性、准确性,才能保证贷款安全的发放,以此才能降低不良贷款成本。此外,节约贷款时间成本也要取决于审批人员的效率。最后,再回到本文开篇提出的问题“怎样才能做到信贷工厂节约成本的效果”,笔者认为“信贷工厂”模式能否降低贷款时间成本、不良贷款成本和贷款花费成本的关键取决于在“信贷工厂”工作的“工人们”的专业程度,只有一支专业化的“钻石团队”才能让信贷工厂机制有效率地运行,从而达到相对于传统商业银行放贷模式更加节约成本的效应。

参考文献

[1]孙伯灿,宋安平,马庆国.商业银行审贷委的信贷决策行为研究及其绩效评估[J].金融研究,2003.

[2]杨晓璐.“信贷工厂”模式的探索与应用[J].金融财税,2011.

作者简介:周妍丽 (1992-),女,汉族,江西瑞金人,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

上一篇: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制的制度缺陷和制度创新 下一篇: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项目融资问题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