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风景:徐善循画笔下流动的哲学

时间:2022-08-08 09:18:09

书写风景:徐善循画笔下流动的哲学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水墨绘画起源于书法,中国传统绘画实际是以书面形式表达形象的,外在的形象和文字是可以相互替换的。中国传统的书法看上去很抽象,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

【关键词】传统水墨 书法 哲学

“活力、创造力,不断蜕变、不断适应的能力,中华传统3500年来展现的这些力量只来源于一点,那就是从不墨守成规。一味拘泥于条条框框只会使艺术停滞甚至消亡。”

――皮埃尔・里克曼斯《中国人对待过去的态度》

2013年9月,来自佩斯埃迪斯科文大学人文和传媒学院的10名学生和5位教师通过与上海理工大学合作开设的文化交流项目在上海进行了长达两周的旅程。本次学习之旅是上海理工大学和埃迪斯科文大学之间名为第三空间的交换项目,来自两座高校的学生合力完成的艺术作品以“流变”为主题。“流变”是指处于悬浮状态下的想法,它注重的是将孕育之中的创造性想法展现给人们。作品得到人们普遍的理解和喜爱,因为这个理念也囊括在道教传统中,即“世事变幻,沧海桑田”。在《中国人对待过去的态度》一书中,作者皮埃尔・里克曼斯认为,中国是过去和未来的复杂结合体,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很多打破传统的重大事件,但思想仍然传承下来,并深深植根于文化的构造之中。里克曼斯深刻地探索了中华文化历史中某些精神保守和物质崩坏并存这一矛盾,并与西方的发展趋势进行对比,他很困惑,为什么在西方文明进化过程中有如此多的人为破坏需要反思,而中国却能相对完好地保存物质遗产。法国诗人维克多・谢阁兰写了一首诗,探讨中国建筑物所用的材料。这些建筑物大体上都使用脆弱易损坏的材料,意味着建筑物会很快腐朽并需要经常翻修重建。这首诗引起了里克曼斯的沉思,他总结出此中蕴含的哲学理念“不朽不存在于建筑上,而是刻在建造者的心中”。

中国绘画起源于书法,可以说,中国传统绘画实际是以书面形式表达形象,形象和文字是可以交替互换的。尽管书法看上去很抽象,却是很具体的形式。书法由表意文字和象形文字演化而来,每个字与其原本代表的物体都很形似。中国汉字是动态的,它由肢体动作和根据天地灵气而调整的个人主观情感衍生而来。中国文人提及作画或写字时使用相同的工具,如毛笔和墨,而文字中也蕴含着图画,所以,看懂一幅画和阅读或写作,实质需要同样的解读方法。

徐善循,知名国画家,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徐善循引领我们通过历史和方法感受中国绘画与书法的精妙之处时,让笔者觉得中国绘画是活力四射、变化万千的,且仍处于流变的过程之中。他曾带领我们观赏学习上海博物馆中的重要作品,指导我们在学校的工作室中用一上午时间体验临摹书法字帖,还讲解其个人作品让我们亲身感受中国的绘画。

如在一次要从主要读本上临摹图画开始之前,我们看到窗户对面操场上抖空竹晨练的老人,神奇的是,他们仅用细线达到平衡和集中就能使竹筒悬空,大家产生了尝试这样活动的意愿,希望使身心集中去感受运动的哲学和手指间毛笔的起落,当时徐善循告诉我们,中国绘画包含很多哲学理念,主要有投入、开阔、空灵和气,呼吸十分关键,大家学着慢慢从肺里吐纳出来,落笔时要留心毛笔的走向和墨汁与纸张接触时的泼洒,这种关系很微妙,因为如果毛笔吸墨过多,落笔就是模糊的斑点,这就无法画出想临摹的竹子。随后徐善循通过讲解和展示幻灯片向我们介绍他的作品,他作画时的关键就是全身心投入,不受外界干扰,并在一年内完成了300多幅画作,数字惊人。

中国画作品丰富多样,徐善循的单色画引起了强烈反响。单色画是从中国传统绘画中衍生出来的,色彩单一,似乎反而能增强用书法表达空间、感受、哲学、诗意及方位交织在一起的艺术效果。他将大幅宣纸铺在地上,用镇纸压住边角,一边灵巧地移动身体,一边用自制的大毛笔作画,为了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他多次敲击纸张,并创作出超越具象的优秀作品,如他自己所说,这表达了一种感觉,是对时间轨迹的追溯,也是中国传统概念、气的一种展现。

中国绘画中的线条追寻精神力,讲究在创作中达到哲学上的平衡与和谐统一。徐善循认为,屏息静气,笔随心动,要想画出心中所想,必须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因为绘画不是看起来怎样,而应感觉它是怎么样的。

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徐善循汲取绵延了几千年之久的文化传统――外形随着岁月而改变,但核心保持不变。他通过汲取中华文化的精华,使他的作品充分展现了过程的连续性,且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何为流变。

参考文献:

[1]D.Delbanco.“Chinese Calligraphy”.Heilbrunn Timeline of Art History, retrieved online 17 April 2014,http:///toah/hd/chcl/hd_chct.htm.

[2]S.Leys cited in Nicholas jose,”Non―Chinese characters: Translating China

[online].Southerly.Vol.52,No.2,June 1992,pp.3―11, retrieved online 17 April 2014.

[3]http://.au/documentSummary;dn=753643083438640;res=IELLCC.

[4]Y.Rand,Glsssary in J.Bass&M.J.Jacob[eds],Buddha mind in contemporary art,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4,pp.265―7.

[5]P.Ryckmans.The Chinese Attitude Towards the Past, China Heritage Quarterly.No.14,June 2008, retrieved online 17 April 2014.http:///articles.php?searchterm=014_chineseAttitude.inc&issue=014.

作者单位: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视觉艺术系

翻译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上一篇:中国传统舞蹈的仪式性特征研究 下一篇:艺术流派对商业摄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