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冷战期间美国的间谍卫星

时间:2022-08-08 09:15:00

揭秘冷战期间美国的间谍卫星

除了道德规范外,间谍活动也是治国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情报、监视与侦察设备获取的信息帮助政府的决策者做出方方面面的决定,从贸易谈判到各种秘密行动。间谍装置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美国在冷战期间研制的一系列高度机密的间谍卫星。这些在轨望远镜带给美国政府空前的窥视能力,窥探铁幕后面的一举一动。在它们的帮助下,苏联的军事实力、补给储备和工业设施均暴露无遗,所有这些信息都是地面情报人员很难提供的。

卫星最贵效率最高

冷战期间,准确探知苏联的军事实力无疑是美国政府的“第一急务”。当时,双方指向对方的核弹头多达2.1万枚。美国向莫斯科派遣了大量特工人员刺探机密情报,帮助美国总统及其内阁了解苏联的战略能力,进而有针对性地制订防卫计划和军备控制谈判。从早期的气象气球到SR-71“黑鸟”侦察机,再从U2“龙夫人”侦察机到轨道望远镜,美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高空间谍设备的研发。

在美国的所有侦察装置中,卫星无疑是最昂贵的,但同时也是效率最高的。虽然耗资可能高达数十亿美元,但还是值得的。在苏联利用一场骗局引发“轰炸机差距”担忧之后,时任美国总统林顿·约翰逊曾在1967年指出:“我们已经在太空计划上投入了3500万美元或者4000万美元,即使除了从太空照片得来的情报之外我们别无所获,它的价值也10倍于整个项目成本,因为今晚我们至少已经知道敌人拥有多少枚导弹,与我们此前的猜测相去甚远。过去,我们做了很多不必要的工作,建造了很多不必要的工程,同时也怀着很多不必要的恐惧。”

美国侦察设备的研发很多方面仍处在保密阶段,是普通公众无法知道的。美国国家侦察局成立于1961年,存在了30年,但美国政府一直不承认这个机构的存在。媒体最早提到这个机构是在1971年,但也只是只言片语。1992年,时任国防部副部长曝光了美国国家侦察局。在此之前,国防部从未讨论过这个机构,国防部和国会的监督实际上并不存在。美国政府对美国国家侦察局奉行的是“空白支票”政策,只要获取的情报对得起所付出的成本,任何成本都是可以接受的。20世纪90年代初,在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之后,这些装置和设备的相关信息才被解密。即使到了今天,有关早期间谍卫星的信息仍少得可怜。1972年后仍旧如此,除了1985年KH-11间谍卫星拍摄的一些照片被泄露给《简氏防务周刊》。

1946年,“兰德”计划(兰德公司的前身)开始倡导研发高空侦察装置。在此之后,美国就一直在进行高空侦察技术的研发。美国陆军和海军在由谁掌控轨道技术的问题上并没有达到一致意见,最后于1947年移交给新成立的美国空军。参与“反馈”计划的兰德研究人员用了几年时间了解一颗卫星如何工作——卫星在当时还是一项全新的技术。到了1953年,他们不仅设计出侦察卫星的一般特性和性能,同时还开始研制很多组件,例如电视监控系统和高度计。当时,原子能委员会也开始进行核动力源小型化研究。1954年,美国空军接受了兰德的主张,相信卫星技术对美国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随后正式实施美国的卫星研制计划。

“日冕”计划

“日冕”计划是美国的第一项卫星研制计划,也被称为“发现者”计划,用以解答公众提出的疑问:政府为何要向太空发射火箭?在20世纪50年代晚期,发射火箭还是非常罕见的事情,不仅会引发公众的好奇心,同时也会引起国际社会的警惕。1959年,“日冕”计划在奥尼祖卡空军基地付诸实施,1972年结束。1995年,时任总统克林顿解密了这项研制计划。

“日冕”计划最初的预算只有1,082亿美元(相当于2013年的8,6亿美元)。在1960年加里·鲍尔斯驾驶的U2侦察机在苏联上空被击落之后,这一研制计划的预算迅速提高。中央情报局和空军合作研制的“日冕”卫星共有144颗(每一颗均使用“锁眼-#”或者“KH-#”命名,具体取决于迭代),拍摄了大量有关苏联、中国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宝贵侦察照片。

“日冕”卫星采用“雷神”和“阿金纳”火箭发射,装有一对约1,5米长的艾特克立体相机,使用30厘米f/5三片三组镜头和60厘米焦距镜头。早期的相机解析度只有12米,到了KH-3时期,光学技术的进步让相机的解析度提高到6米。后来执行的任务解析度进一步提高到1,8米,最后提高到30厘米。在达到30厘米的解析度后,研究人员意识到这一解析度过高,无法用于战略目的,随后又退回到更容易操作的90厘米解析度。

第一颗“日冕”卫星每台相机携带的胶卷总长度达到2438米,随着相关化学技术和设计的进步,胶片的厚度降低,“日冕”卫星携带的胶卷长度加倍。胶卷用完后,“日冕”卫星的相机会利用一个由通用电气公司设计的返回舱让胶卷脱离卫星。在1,8万米高度抛弃隔热板后,返回舱打开降落伞,随后被安装钩子的过往飞机捕获,或者安全落人海洋,漂浮两天后被工作人员打捞出海。如果未能在48小时内找回返回舱,返回舱底部的一个盐塞将融化,最后沉入海底。如果及时找回返回舱,胶卷将送到纽约州的罗契斯特市,在伊士曼柯达公司的“鹰眼”设施冲洗。

“氩”计划

KH-5“氩”卫星研制计划于1961年-1964年实施,但未能取得和“日冕”一样的成功。这种卫星的重量在1150千克~1500千克之间,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制造,美国国家侦察局操作,采用一个76毫米焦距相机,解析度为140米,主要用于绘制地图,用时不到一周时间。它们率先从太空对南极洲进行测绘。在12次发射尝试中,只有5次成功将“氩”卫星送人轨道。

“系索”计划

KH-6“系索”计划是美国国家侦察局在高清晰摄影方面的第一次尝试。这项计划在1963年实施,只持续了6个月,一共进行了3次发射,其中有2次未能获取图像。“系索”卫星重1500千克,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制造,采用此前废弃的艾特克E-5相机,用于对传闻中建在爱沙尼亚塔林附近的一个反弹道导弹发射场进行侦察。E-5相机的焦距为1,67米,解析度1,82米,可覆盖14千米×74千米的区域。

“策略”计划

除了“日冕”计划外,美国早期的照相侦察卫星研制计划败多成少。在20世纪60年代实施的ISR卫星研制计划中,除了“日冕”外,唯一取得巨大成功的就是代号“策略”的KH-7和KH-8系列。这种低空侦察平台重3000千克,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在距地面120千米的高度飞行(“日冕”的高度为160千米),从1964年一直服役到1984年。这段时间里,在范登堡空军基地采用泰坦Ⅲ火箭发射的“策略”卫星不到54颗。

伊士曼柯达公司位于纽约州罗契斯特的A&O部门负责研制“策略”卫星的主条幅式照相机系统。KH-8相机的焦距为4,5米,可覆盖6,3千米区域,解析度为0,9米,是在苏联上空拍摄高解析度照片的理想之选。与传统的孔径相机不同,“策略”卫星的狭缝照相机让一面1,21米反射镜反射的光线穿过一条狭缝孔径,投射到伊士曼柯达公司的3404型胶片上。完成拍摄后,“策略”或者像“日冕”一样释放胶卷,或者自动冲洗和扫描,然后将图像传输给地球,用时只有20分钟。尽管投入了20亿美元和近10年的时间研发,美国政府还是于1971年取消了“策略”计划。

除了密切监视苏联的防空能力外,“策略”卫星在设计上还用于对附近的“太空实验室”空间站进行拍摄。1973年,“太空实验室”发射升空。发射过程中,空间站的流星体防护板松动,导致空间站受损。为了帮助美国航空航天局实施载人维修任务,美国国家侦察局发射了一颗新的“策略"SE星。这颗卫星拍摄了空间站的照片,便于美国航空航天局工程师制度维修计划。

“六角形”计划

KH-9“六角形”卫星研制计划取得巨大成功。在1971年-1986年间,“六角形”卫星共进行20次发射,其中有19颗进入轨道。“六角形”计划耗资32,62亿美元,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制造,正式名称为“普查型照相侦察卫星”,此外还有一个更有名的名字——“大鸟”。直到2011年,这种卫星才被外界所知。

“六角形”计划于20世纪60年代启动,是“日冕”计划的继任者。第一代“六角形”卫星采用一对f/3.0赖特折叠相机,焦距1.5米。解析度达到60厘米,同时携带4个返回舱。最后三代“六角形”卫星采用一对全景相机以及经过升级的电子元件、C&C系统和充氮返回舱。1973年-1980年,这些卫星对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进行了拍摄,共拍摄了2,9万幅照片,大部分的画质超过陆地卫星。2002年后,“六角形”卫星拍摄的大部分照片被解密,但展示政府设施以及以色列地区的敏感照片仍处于严格保密状态。

“凯南”4-1-划

KFI-11“凯南”是解密的间谍卫星中最为先进的。1976年,美国国家侦察局首次发射“凯南”卫星。它是美国第一颗采用EO数字传感器和CCD的卫星,具备影片《全民公敌》那样的实时观测能力,同时能够拍摄高清晰照片。外界对这种卫星的硬件知之甚少,据很多人推测,“凯南”卫星的体积与哈勃太空望远镜相当,装有一个直径2,4米的反射镜,解析度可达到15厘米。

很多人认为,1998年轰炸大使馆后解密的照片以及前一年解密的有关中国和俄罗斯的照片就来自KH—11。KH-11卫星共发射了15颗:1976年-1990年发射9颗,1992年-2005年发射了5颗,最后一颗KH-11卫星于2011年搭乘德耳塔Iv火箭发射升空,其发射成本为22亿~30亿美元。

冷战的结束促使美国政府大幅削减侦察卫星研制计划的预算,与此同时,商业卫星技术崛起。不过,间谍卫星仍旧是美国收集情报的重要利器。除了收集情报外,间谍卫星也担负起其他使命,例如为地面部队提供战术信息。在1991年的“沙漠盾牌”行动中,美军首次使用卫星图像,在随后的伊拉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科索沃和阿富汗战争中,卫星图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一篇:哈姆卡尔 7期 下一篇:一去不返 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