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新词:劏房

时间:2022-08-08 09:08:52

语言是时代的精神符号,是社会的变迁纪录。前任香港特首曾荫权主政七年,香港新出现了“劏房”一词,并且越来越流行于市民大众之间。一语胜千言,这个新词可以说尽香港人的辛酸与无奈。

“劏”为粤方言,意指宰杀,如劏猪。劏房,又名房中房,是香港出租房的一种,常见于唐楼等建筑物。即是业主或二房东将一个普通住宅单位分成不少于两个的独立单位,作出售或出租之用;通常每个小单位均设有浴室。

每个小单位的面积从数平方米至20平方米不等,每月租金介乎数百至数千港元,租客通常为草根阶层、新来港人士或单身人士。该类人士通常无法承担昂贵的租金,或者无资格轮候公营房屋,借以作暂栖之所。亦有一楼一凤性工作者租用劏房,作为交易场所。

“劏”涉及两大工程,一是把单位加建分隔墙,二是增建水喉的出入水供应。由于改建墙位,往往改动了主力墙而影响了大厦的结构;又由于增建水管,往往引致漏水,令楼下住户受罪。由于单位内有多个房间,日常人流较多,通道较窄,易出现消防问题。另外,加建新厕所,往往要加高地台,因此加重了楼宇的负重量,这类结构性改动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2010年1月29日发生的马头围道唐楼倒塌事件,造成四人死亡、两人受伤。这事件的发生与劏房建筑存在一定的关系,政府方面开始关注由劏房引起的建筑结构隐患问题。但直到彼时,劏房一词尚未在市民大众中间流行。

真正让劏房一词在香港民间流行起来,是由于2011年11月30日发生的花园街排档火灾惨剧。当日清晨4时40分,旺角花园街排档起火焚烧,剎那间浓烟密布,火舌卷着浓烟直扑入唐楼内,沿楼梯直攻而上,形成高温炼炉般的烟囱效应,住客黑暗之中仓皇逃生。惨剧造成共9死34伤,乃是自回归以来香港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火灾。

当时民间盛传大火死伤严重的原因,是因为该唐楼是劏房集中地,人口密度太高及通道太窄。事件引起市民强烈反响,有网民为此改编歌曲《留宿劏房那天》,广泛传播。劏房一词自此深入民心。

2012年8月初,劏房一词再次成为热词,事缘是香港《苹果日报》揭发刚上任的发展局局长陈茂波1994年和1995年间,透过当时任职董事的景捷发展有限公司,购入多个大角咀单位作“劏房”出租牟利,涉嫌违反《建筑物条例》。此事引起市民热议,而陈茂波事后却“失声”达七日之久。8月10日,陈茂波现身会见传媒,他不仅没有道歉及下台,反而砌词狡辩,矢口否认自己知悉“劏房”;且大玩文字游戏,称买入的单位只有“板间房”而不是“劏房”。市民纷纷批评陈茂波厚颜,诚信缺失。

其实,某种程度上,陈局长真的没有说谎:1995年的确不存在“劏房”,因为这个新词是在2008年才在香港出现的。事实上,类似“劏房”的问题,在香港历史上早就出现了,只是名称或细节上有些差异而已。在“劏房”出现之前,“板间房”是居住问题的关键词,而在更久远的时代,居住问题的关键词是“笼屋”。

这些热词的变更,见证着香港社会的变迁。“笼屋”和“板间房”,与“劏房”最大的区别,在于“劏房”有独立卫生间及浴室,而“笼屋”和“板间房”是住户共用洗手间和浴室的。其实,劏房的做法10多年前已有了。起因是港人愈来愈重视隐私,以至分房出租的单位,如果没有独立的厕所就不易租出,于是业主纷纷改间格,自制套房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劏房的出现,除了因为业主想收取更多的租金外,亦离不开基层租户的需要。按照香港的住屋情况,对劏房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并不切合实际。现时香港的劏房超过10万,居住在劏房的人更超过了这个数字,把他们从劏房里赶出来,叫他们住在哪里呢?他们租得起正规的私人住宅吗?就算租得起,一时间又去哪里找这么多的空置单位呢?

其实“劏房”问题一直存在,在回归过渡期,由于港府大力发展公共房屋,加上香港市民收入水平高速增长,居住问题的矛盾得到很大的舒缓。然而,在回归初期,由于经济环境恶化,导致政府收紧福利政策,公屋兴建减慢;申请公屋的家庭收入上限也越来越跟物价增长水平脱节,加上最近几年香港的房租远比物价升得快,几大原因导致不合资格申请公屋却又买不起、租不起房的“夹心一族”越来越多。

《留宿劏房那天》歌词(节选)

这挤迫的套房 百家穷人置身 求间公屋上楼市民 过剩

漫长候过程 增建说不停 煲呔却欠和应

无能为力每日拚命 私楼租贵 得劏房寄居

车费吃饭 开支多到惊 谁愿到这绝境

留宿劏房那天 而心惊胆颤才开始 最担心每夜无端端 再遇火灾有事

上一篇:用心呵护,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下一篇:中国房地产财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