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课堂教学中的肢体语言

时间:2022-08-08 06:44:23

外语课堂教学中的肢体语言

摘要:教学过程中讯息的传递可以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两种方式进行。在外语授课过程中,肢体语言的合理有效运用能够减轻学习者的焦虑,提高其对语言的理解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本文试图分析了四种主要的肢体语言的类型:面部表情,手势,眼神接触及身体接近,从而为外语教师通过改进自身的肢体语言来改善语言教学效果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外语;课堂教学;肢体语言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4-0072-02

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讯息传递的过程,通常依靠语言和非语言两种方式来进行。通常情况下,人们更注重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往往忽视非语言讯息的传递。事实上,通过肢体动作,教师可以完成自然有效的表达,不仅能帮助组织教学,激活学生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语言和动作的表达能力。

外语教学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过程。作为语言教学的特殊性,肢体语言在语言传授过程以及帮助学生习得语言的过程中,都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而探讨如何运用肢体语言改善语言教学。(1)面部表情;(2)手势;(3)眼神接触;(4)身体接近。

1.面部表情:

不同的面部表情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绝然不同的。欣赏的,肯定的,赞赏的,乐观的,热情的,充满期待的面部表情自然会增强学生的正向行为,给学生以激励和上进的勇气,始终保持积极向上,永不气馁的精神状态,在知识的海洋的不断地畅游,探索知识的奥妙。而悲伤的,失望的,无精打采的,沮丧的,鄙视的,厌恶的,放弃的等等一些逆向性信息则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学生们认为较好的教师面部表情:

(1)时时带着微笑;

(2)专注,用心;

(3)真诚、亲切―使学生感到亲和力,而不是压迫感;

(4)避免皱眉头,板着脸,拉长脸―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欲望。

(5)不要常对学生表现灰心、失望的神情:这样会打击学生信心,导致自暴自弃。

以上这些中最明显的就是“笑容”,它可以增进人与人问的和谐,且有鼓励、支持的效果,老师带着笑容和颜悦色地上课肩&带动学生快乐的情绪,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学习第二语言的人,尤其是中学生、大学生以及成年人,刘“面子”的顾及很可能会让他们难以张开嘴去读、去说,在这种情形下,外语课堂上教师的轻松愉悦的面部表情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学习者的焦虑。从某种程度上说,外语教师出现在讲台上给学生留下的第一面部表情直接决定着学习者刘外语学习的心理准备和暗示。

2.手势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运用手势,不仅有强调、示范的功用,使学生更清楚地意识到那些知识点更应得到重视,而且还能比言语更清楚的表达鼓励及制止学生的行为,例如:食指放于唇上表“安静”,竖起拇指表“不错”等,这些课堂上手势运用有效且不会干扰教学的流程。老师教学上手势的运用也反映教师在工作上的投人程度。一般说来,使用手势的基本原则有:

(1)应展开双臂,手指合拢――能显得大方,有精神;

(2)手势动作自然,不夸大,不做作;

(3)依身材决定手势大小。比如,身材娇小者宜放大手势。

(4)手势应多变化、但也不要太过频繁,让学生眼花乱;

(5)不做手势时,双手可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

(6)教师应避免自己习惯性的小动作;

除此以外,对于教授外语的老师而言,准确的语言配置以有效的手势表达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外语的理解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经常发现,有的老师习惯于低头照本宣科,或时常把书握在手里,这样一来,无疑就减少了使用肢体语言的机会,降低了学生刘教师情感表达的兴趣,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眼神接触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在与人接触时首先会注意到刘方的眼睛,它可以传递出人的各种信息,如信任,热情,坦诚,紧张,焦虑等等。因此,作为老师,站在讲台上,最容易被学生注意到的便是眼睛。列教师而言,借着眼神的接触拉近师生的距离,是一项特别重要的非语言沟通技巧。

在教室里教师直接的眼神接触,可用以改变学生的行为,有效的帮助分心或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拉回注意力,即使仅使用眼光凝视,也有助于学生适当行为的表现。有技巧的老师会持续地扫视整个教室,并与每个学生的眼神接触。固定视线常会使学生不安。当老师长时间注视学生时,学生可能会心生警惕,进而达到警告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室中,应确切地掌握眼神接触的时间以正确传递不同讯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情形有:

(1)当走上讲台开口说话前,先用眼光扫描全班,以引起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传递出“请大家集中精力,开始上课”的讯息。

(2)开始上课后,眼睛要散发自信、活力、愉快的神情,使学生得到“一起打起精神吧!”的心理暗示,随同教师一起兴致高昂得完成学习任务。

(3)眼睛不可离开学生,而且配合身体的转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接收到老师关爱的眼神

教师也才能时时刻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控制全场。

(4)在讲授课程时,教师的眼睛必须配合教学内容的改变而改变。当学生有好的表现时,不妨传递出赞赏、嘉勉、期望的眼神,这样会使学生得到自身激励,对自己提出更高的希望值,也就是所谓的“比马龙效应”。反之,当学生有不良行为时,也可用眼神制止他,传达出老师对其不满的讯息。

4.身体接近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根据自己的授课习惯,教师授课时所处的位置有很大不同。有的始终位于讲桌与黑板之问,有的位于讲桌与第一排学生之问,还有的位于整个教室的中间位置,也有的根据不同授课内容的需要适时地转换位置。事实上,教室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直接传达了师生间的沟通程度。许多老师因身体与学生距离较远,而无法与学生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形成了一种阻力。学生较喜欢与他们亲近的老师,所以教师置身于学生中进行教学活动,比在学生旁边、后面、或坐在桌后的老师,使人更有接近的欲望,进而调动学生课堂互动的积极性。相反地,当师生间距离被拉长,教师面临的沟通情境会呈现“单向”的情况,以至于“剃头挑子一头热”。尤其是在外语课堂上,大多数中国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够高,再加上课堂人数较多,教师若能有效控制课堂师生间的空间距离,势必能够为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显而易见,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更是必不可少。但肢体语言的使用也不是无章可循。在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肢体语言的使用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其一,运用肢体语言要有日的性,不能随心所欲地使用。毕竟,肢体语言不用于一般生活中的体态语言,对它的应用应该围绕实现教育目的这个中心任务来进行,具体到每节课,应该是为了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的而应用,其目的很明确。因此,使用肢体语言必须具备鲜明的目的性。其二,运用肢体语言要讲求技术性。不论运用面部表情,手势,眼神接触还是身体接近,其中的度和标准都应视教学目的,场合,对象与具体内容而定。例如,教师讲课时要力求生动,准确,简洁,快慢适度,抑扬顿挫,伴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避免过多的口头语和过度的表情。当然,具体情况还有灵活处理。

一直以来,人们对语言的学习只强调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列非语言(主要是肢体语言)交流的手段则不太重视,根据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在情感、态度交流方而,90%以上的信息靠声调的高低和面部表情,即非语言来传递的,而人们接收到的外界信息70%-80%来自于视觉信息。可见,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和实际交际中的承要地位。体态语不仅能辅助语言交际,而且能扩大交流范围,表现或掩饰内心情感,丰富语言,使语言表达更生动、更形象,简洁明了,提供大量信息,深化表达内容。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尤其是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将非语言交流手段利用起来,调动一些因素减轻学生的心理阻碍,使他们能够听得懂、说得出,才能真正实现语言学习的本意。

上一篇: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之课程设置启示 下一篇:李丽――轮椅上的“感恩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