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和形式的唯美融合

时间:2022-08-08 02:18:48

材料和形式的唯美融合

摘 要:约翰拉・法格是19世纪后期美国最重要的彩色玻璃窗艺术家之一。文章主要分析了19世纪彩色玻璃窗发展的时代背景,英国、法国和东方艺术对拉・法格艺术的影响,以及他在彩色玻璃窗艺术中的继承和创新。

关键词:绘画创作;艺术作品;约翰・拉・法格;彩色玻璃窗艺术;工艺美术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1876年费城国际博览会之后,欧洲艺术更多地介绍到美国。同时,内战之后的美国工业化进程迅速,极大地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艺术趣味,许多艺术家开始改变艺术观念和创作方法。美国内战之前由国家设计院主导的注重细节和写实的学院式风景画已过时,而强调异国情调、豪华丰富的视觉装饰的唯美趣味逐渐盛行。艺术家尝试各种新的媒介,关注材料和工艺本身,并将之应用于自己的设计和装饰理念之中。约翰・拉・法格(John Lafarge)就是该潮流的先驱者之一。他对彩色玻璃窗材料和技术的革新以及对光色和造型要素的重新演绎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装饰艺术。

一、拉・法格的彩色玻璃艺术生涯

拉・法格(1835-1910)从小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1856年赴法旅行奠定了他艺术生涯的基础。除结交艺术界名流,参观博物馆外,还跟从库退尔(Thomas Couture)学画,研究谢弗勒(Eugene Chevreul)的色彩理论。他熟知巴比松画派,喜欢日本版画,沉迷于英国前拉斐尔派艺术。回国后不久跟随美国巴比松艺术倡导者威廉・亨特(William Hunt)学画。拉・法格的艺术生涯有两大特点。第一,受到多方面艺术传统的滋养。他不仅深受法国古典主义和巴比松绘画传统的影响,而且迷恋于英国绘画的细腻描绘和丰富色彩,对东方艺术也情有独钟。他借鉴拜占庭和伊斯兰艺术图案,有时甚至直接采用中国传统人物和花鸟画素材。第二,艺术创作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他表现人物、静物、风景各种题材,利用油画、水彩、壁画、插图、玻璃各种媒介创作,并在涉足的每一领域都有不俗表现。其色玻璃画最能充分展示其绘画热情和创造力,对19世纪末美国工艺美术的影响也最为深刻。拉・法格第一次尝试彩色玻璃是1874年为哈佛大学设计内战纪念堂的窗户,但该项设计由于制作费用超过预算而半途取消。但这件半成品在1876年的费城博览会受到了好评,并促使他进一步研究玻璃材料和装饰效果问题。与此同时,他参与了波士顿三一教堂装饰。在此期间,他意识到玻璃材料革新的迫切性,发掘了乳色玻璃的价值,并尝试其生产和制作。1879年他用这种新材料制作了著名的德比彩窗(Derby Window)和马昆德玻璃窗(Marquand Window),同时申请了该种材料的技术专利。后来,拉・法格在纽约组建了文艺复兴式作坊,专门从事彩色玻璃窗的生产,并与赫特兄弟装饰公司(Herter Brothers)合作创作了一批重要的委托订件,从而使80年代早中期成为其彩色玻璃画的黄金时期。80年代后期他逐渐将兴趣转向绘画、旅行、写作和演讲,但仍然接受一些装饰性委托,并在更加自由的空间中表达日臻成熟的艺术追求。

二、19世纪彩色玻璃窗艺术发展的问题和契机拉・法格对彩色玻璃艺术之所以发生兴趣并非偶然。19世纪早期欧洲的建筑玻璃窗行业出现了中世纪复兴和古物修复的倾向,特别是哥特式玻璃绘画的价值被重新认可,大量建筑物的窗饰按照古代的技术、材料和形式趣味设计和重新制作。这种风潮在各国特定社会条件的推动下愈演愈烈,到19世纪中后期达到了顶峰。对彩色玻璃窗的修复发起于古代彩色玻璃窗的沉沦。当威尼斯人将彩色玻璃引入欧洲,中世纪人把它用于教堂窗户,彩色玻璃窗到12-13世纪已发展成包括从材料到组装的完整体系。虔诚的宗教目的加上制作者身为工匠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使彩色玻璃成为当时最重要的绘画形式。然而,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它又经历了逐渐衰退的过程。宗教改革,社会革命,战争等都是使其惨遭破坏的因素。19世纪初彩色玻璃窗复兴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法国,1830年路易斯・菲利普的奥尔良王朝开始恢复中世纪建筑和玻璃画。然而,随着仿古式修复愈演愈烈,其弊病也愈加明显:大量平庸和随意之作凸显出精神匮乏。工匠们只是在外表上模仿和拼凑古代的形式和色彩,却不理解那种艺术的文化精神和宗教情感。因此,真正的艺术家对这种艺术的泛滥和衰败不免忧心忡忡。拉・法格曾说:“1873年,我在英国玻璃艺术家的作品中注意到,他们已经穷途末路了。他们的艺术不再有进步,我觉得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设计者和制作者的分离……如果我在这个国家(美国)从事彩色玻璃设计,我将会跟从整个的生产过程,亲自选择材料,照管每一个细节”①。正是抱着这种信念,他从对玻璃材料的研究出发,开始了将材料、色彩、形式设计、工艺生产制作合为一体的彩色玻璃艺术实践。

三、乳色玻璃的发现和彩窗工艺实践1876年拉・法格参与三一教堂装饰时起初并未接手玻璃窗设计,该项目由英国和法国公司承做,但公众对修复作品的风格甚为不满。这恰好为拉・法格提供了机会。他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玻璃的色彩不足,过于依赖绘制,不透明颜料使得画面单薄且昏暗。他主张利用玻璃本身色彩产生丰富色彩和造型效果,少用甚至不用绘制。受到绘画色彩经验的启发,他使用玻璃夹层来丰富色彩:一层是精心设计的铅线彩色玻璃图案,另一层是补充性色彩。这一尝试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他并不满足。一次偶然让他发现了乳色玻璃的特殊价值。乳色玻璃是一种乳白色的半透明玻璃,当时主要用于制作餐具或浴室用品。拉・法格找到布鲁克林的一家玻璃店制作了这种玻璃,并在1878年开始为理查德・亨利・德比的长岛夏季别墅制作了大幅彩色玻璃窗(即“德比彩窗”)。它是一件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艺术家选择多变的玻璃产生色彩、形式、质地以及空间的层次变化:两边光洁的带有不同纹理的乳白玻璃模仿大理石的墙壁和柱子;中间有褶纹的大片深蓝色模仿帷幕的效果;玻璃宝石点缀着花冠和流苏。画家几乎不用图绘,而是靠玻璃本身就达到了造型真实和强烈装饰的双重效果。拉・法格显然不是当时唯一的玻璃艺术家,他的创新很快引起他人的注意和模仿。为此,拉・法格1879年申请了名为“色彩玻璃窗”的专利,并组建了意大利式的古代作坊,实现其创作和亲自生产玻璃艺术的理想。同年,他在纽约建立了自己的玻璃店,开始接受一系列的玻璃装饰委托。其著名的牡丹系列玻璃画的第一件作品马昆德彩窗《风中牡丹》就是在这里完成,并在哈佛大学再次委托下创作了他的第一件人物画玻璃《战斗窗户》(Battle Window)。

四、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境界追求

虽然拉・法格兼顾设计和制作,但他却是一位艺术家而非工艺师。在他看来,玻璃只是一种材料和工具,最重要的是对艺术审美境界的追求。在他创作的数以千计的彩色玻璃画中可以看到,这种境界首先是对各种艺术传统的吸纳,神秘而夺目的中世纪色彩,神圣而优雅的文艺复兴造型,尤其引人注意的是东方艺术特别是中国艺术对他的吸引力。他不仅在壁画中直接表现中国古代历史题材,而且在其轰动作品《风中牡丹》中更是渗透出浓浓的中国趣味。该作品设计围绕一株风中摇曳的牡丹花而展开,据说该形象取自艺术家收藏的一幅明代画卷。围绕牡丹的是五层来自不同装饰传统的镶边:希腊和罗马的莨苕纹。红色和黄色的牡丹与深蓝色的背景之间的冷暖对比具有强烈的空间效果,不同色彩和图案相映生辉,产生五彩斑斓的异国情调。拉・法格80年代作品明显的特征是对玻璃材料的发现和广泛使用,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但进入80年代末情况就不同了。彩色玻璃生产和彩窗制作如雨后春笋般急剧增长,层出不穷的色彩和样式供人选择,这对艺术家提出了新的要求。显然,材料已非决定因素。拉・法格意识到这一变化。为此,他进一步强调了铅线的轮廓和结构的造型功能,利用彩色玻璃创作高度写实的绘画。1894年的《复活》和1898年的《天使在毕士大的生命之水》是此写实风格的集中体现。后者描绘的是圣经新约耶路撒冷神奇圣水的故事。两扇拱顶窗画面中有着古罗马式建筑,左侧一男子正支撑一位虚弱女子进入池中,右侧一天使正撩动池水施救女子。作品显示出来的利用玻璃所达到的写实技巧惊人。艺术家娴熟而巧妙地利用变化的铅线描绘人物及物象明暗和结构转折,采用具有微妙变化的色彩组建空间,从而达到近乎绘画的写实效果。需要指出的是,拉・法格的写实和传统古典艺术写实的不同,他的作品充满强烈的现代特征。虽然采用了宗教主题和人物服饰,但形象显然不是来自传统绘画,而是出自对现实生活的观察。画面中建筑物的结构线对画面的分割产生了形式上的抽象和简约,人物和建筑物之间淡雅的色彩中包含着微妙而丰富的冷暖与和谐气氛,这些都是19世纪末绘画艺术的气质。显然,拉・法格对中世纪教堂彩色玻璃窗的迷恋,对伊斯兰艺术、东方艺术的广泛吸收,对唯美主义趣味的感觉都体现在其彩窗的辉煌视觉效果上。也许正是由于他多重艺术表现才使其彩色玻璃窗成为承载传统和时代审美观念的艺术佳品。(责任编辑:徐智本)

上一篇:城市风景题材绘画的情感意象分析 下一篇:清代广州地区外销画的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