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和保护小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兴趣

时间:2022-08-08 01:26:22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和保护小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于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小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兴趣,并使兴趣保持长久呢?下面我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及我校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谈几点我的做法。

一、小组成员角色定位准确

实施小组学习伊始,我就采用了民主的作法,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下,孩子们自由组成小组,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组内角色(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由本人自荐、大家认可、教者同意这样的步骤产生,都是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和爱好自告奋勇争取来的。此外,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并对操作程序给予说明,叮嘱学生各就其职,保证讨论有序进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自己能够胜任的,因此,他们喜欢自己的学习小组,乐于主动参与,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去,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也能够跟组内其他同学建立良好的友谊,做到团结一心。

小组学习每进行一段时间后,都要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换,对成员间的角色也要调换,因为孩子们已经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也喜欢接受新的组员,能够积极尝试新的角色,所以,定期的调换不但不会削减孩子们的兴趣,反而,为了获得一个新的职位,挑战自我,他们还会在私下里积极努力,向其他组员学习,争取能在新的岗位上胜任。体验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锻炼其不同的素质和能力,教者的评价标准及奖励措施都是以小组为单位,也激发了小组成员的团结精神。他们互帮互学,友好竞争,在携手与超越的过程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学习

教者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开发教材,使学习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学习身边的数学,仿佛身临其境,触景生情,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经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获取新知,课堂气氛保持轻松愉悦。

巧设问题,设疑布阵,造成悬念,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挖掘他们的智能潜力,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渴望尝试的情境中,再在小组的合作中解决问题,品尝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的快乐,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探索精神。为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思考时空,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议论、争论、讨论,乃至把这种研究问题的态度带到全班来进行。例如:我在备“估算”这一教学内容时,就考虑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碰到或已在运用估算,只是没有合理的归纳总结,不能正确区别什么是近似值与准确值。于是,在设计教案时我就决定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先展示了一份乐购超市的促销海报,“同学们,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些生活信息,五一节到了,乐购有许多促销信息,我们来看一看,估计一下你或你家需要买的物品大概要多少钱?和同桌交流一下。”学生兴趣非常高,很快地说出了估计的数据,我故意很惊讶地说,今天老师要教“估算”,你们都会了?不行,还得考考大家,你们是怎么估计出数值的呢?与以往的计算有何不同?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实际上是把零散的知识统一起来,用精炼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很快得出估算是在求近似的答案,方法是把一个数看作最接近它的整十整百整千数。不知不觉中学习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如此的有价值,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且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数学学习是这样的生动、有趣,学会了知识,发展了能力,积累了生活经验。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兴趣可以使人智力得以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以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他们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三、开展适当的竞赛,提高学习热情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但是比赛时,我总是以小组为单位,大张旗鼓地表扬完成最快最好的小组,评他们为“最佳小组”,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在处理课堂活动环节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开展“看哪组算得快又对”、“大显身手”等比赛。在获奖的小组中,选出知识丰富的同学,评他们为“智慧标兵”等。这样,通过小小的比赛,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小组内学习好的学生自主地带动学习差的学生,使小组内成员共同进步。

四、启发诱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依靠孩子们自身,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就需要教者启发诱导,点拨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这是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但一定要点到为止,绝不能滔滔不绝地讲,更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解决问题,死记硬背问题的答案,只能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感知新知,尝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以后学习积蓄更多更大的经验和力量。

一旦发现有学生经过小组合作探究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将这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小问题。把问题化整为零,层层深入,让学生有能力沿着这些问题拾级而上,最后攻克总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水到渠成地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经常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总结学习方法,发现好的学习方法在全班同学面前推广,使他们学会学习,能够经常带着疑问和悬念积极进入到新知识的探索状态。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五、适时评价,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根据合适的学习内容,交给学生合作学习的任务,小组同学进行合作交流学习,力争当堂达标。教者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观察各小组活动情况,积极抓住各种反馈信息,了解各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适时地评价,对出现错误的小组及时地纠正,使问题得到及时矫正;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帮助,提出建设性意见。

同时,用激励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评价是反馈的催化剂,对在反馈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小组给予适度表扬。对学生表现出的求异思维倍加呵护、鼓励。对学生出现学习上的暂时困难,给予真诚安慰,不伤其自尊和自信,捕捉微小的进步和闪光点,使学生小组学习的兴趣得以持久,使三维目标得到充分地落实。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当学生对某件事发生兴趣时,注意力就十分集中,求知欲就空前旺盛,思维就非常敏捷、灵活。小组合作学习是知识交流、思想沟通和能力生成的平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开发者、创造者。培养学生在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兴趣,给学生创造一个美丽的轻松的数学世界。

上一篇:兴趣培养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 下一篇: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