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2-08-08 01:15:58

母乳喂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摘要:母乳是婴儿最佳天然食品,含有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的母乳喂养现状并不乐观,为进一步提高母乳喂养率,现将国内外母乳喂养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关键词:母乳喂养;婴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17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16)03-0184-05

母乳喂养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CNICEF)向全世界推广的婴儿首选喂养方式,对母婴健康、家庭和社会都具有深远意义。有数据显示,在每年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死亡的1100万儿童中,大约有40%死于营养不良,而婴儿期未立即和未进行纯母乳喂养可导致一百五十万死亡。WHO已将母乳喂养列为国际社会保护行列,并将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作为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环节。然而有些母亲由于母乳喂养认识不足和心理因素等的影响,使我国纯母乳喂养远远低于WHO要求的2000年80%以上的婴儿能有4~6个月纯母乳喂养。现综合国内外最新文献报道,对母乳喂养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1国内外母乳喂养现状

WHO全球94个国家母乳喂养数据库显示,婴儿出生到4个月时纯母乳喂养率约为35%。美国:2008年婴儿初生时母乳养率为74.6%,到6个月时下降至44.4%,1岁时为23.4%,亚洲:82%的日本母亲在产后第4周时母乳喂养率和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57.3%和40.4%,英国:2010年产后初始母乳喂养率为81%,产后2个月的母乳喂养率迅速降至50%,纯母乳喂养率仅为22%,美国疾病预防中心2012年报道美国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16.3%,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母乳喂养率已回升到60%左右,但在我国则继续呈明显下降趋势,全国4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或几乎纯母乳喂养率从2002年的72%下降到了2006年的65%,2006年我国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为49%,2008年仅为28%,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上海市14所二级、三级专科及综合性医院产科的214名产妇纯母乳喂养率仅为24.8%,2011年3~7月云南、贵州、四川3省西南地区中3 659名4个月婴儿基本纯母乳喂养率仅为35.5%,2012年1月至2月浙江省9个县市528名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30.3%。大量数据显示目前世界范围内母乳喂养现状并不理想,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0~6个月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母乳喂养率偏低。

2影响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

2.1产妇因素

2.1.1社会人口学因素 社会人口学特征包括年龄、民族、户籍、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人均月收入。国外有研究报道,母亲年龄≥30岁是泌乳启动延迟的危险因素。有调查发现年龄较大和家庭月收入高于10 000元的孕妇更倾向于人工喂养,已婚孕妇纯母乳喂养率大于未婚孕妇。这与黄会堂等研究的汉族、城市人口、胎儿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母亲孕期疾病史、母亲年龄≥30岁、流产史、引产史、母亲文化程度高者,是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相似。原因是高龄产妇,难产率增加;经济情况较好有能力购买优质配方奶有关。

2.1.2母乳喂养知识 张悦等研究发现母乳喂养产妇母乳喂养知识的掌握程度普遍优于混合/人工喂养组,进行早期母乳喂养的可能性随母乳喂养知识得分的增加而增加,母乳喂养知识和态度是影响早期母乳喂养准备的先决条件。有研究显示参加过孕妇学校培训的人数只占28.7%,60%~70%的产妇没有掌握好母乳喂养相关技能,纯母乳喂养占58.0%。所以做好孕妇学校产前健康教育,让孕妇系统地学习母乳喂养相关知识,有利于提高母乳喂养率。

2.1.3母乳喂养的自我效能 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感得分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和水平的明显征兆,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感得分高的产妇更愿意进行母乳喂养。产妇产后住院期间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与产后4周、8周的喂养方式呈正相关,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越高者,不仅其产后24h和产后1周母乳喂养率高,其产后1个月和4个月母乳喂养率都高于一般水平。以自我效能理论为框架,制定出特异性干预方法,可提高产妇的意识。

2.1.4产褥期抑郁症 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国外报道约为30%,通常在产后2周内出现症状。焦虑、抑郁情绪可影响下丘脑及垂体功能,抑制催乳素释放,使乳汁分泌减少。各种原因引起产妇心情抑郁,都会导致母乳喂养自我效能下降,并且抑郁程度越严重,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越低。产后紧张兴奋、子宫收缩、伤口疼痛、孩子性别不理想、婆媳关系不合、缺乏丈夫、家庭和社会环境支持、哺乳经验不足、工作、生活压力大、担心喂奶后身体变形,婴儿啼哭等可导致情绪低落、抑郁,对母乳喂养失去信心。

2.1.5分娩方式 近年来剖宫产率升高也是导致母乳喂养率降低的原因之一。2010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公开了一份调查报告,称中国在2007年10月到2008年5月的剖宫产率高达46%为世界第一。通过Meta分析显示,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产后4个月内的纯母乳喂养率是经剖宫产术分娩产妇的2.15倍。可能是由于限制、切口疼痛、临床抗生素、镇痛剂的使用、术后进食晚等,导致剖宫产产妇无法做到早接触、早吸吮,泌乳次数减少,从而造成母乳喂养失败。

2.1.6身体状况 母亲在哺乳期间健康状况与母乳喂养关系十分密切,母亲身体健康则母乳喂养率高;反之,母亲若患病则母乳喂养率低。母亲患妊娠合并症,如先兆子痫、产后大出血、妊娠合并心脏病等疾病救治时暂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治疗后母乳喂养困难。慢性病毒性肝炎是我国常见病,国内许多医务人员和家长仍认为不能进行母乳喂养,害怕传染给婴儿。“乙肝患者能否喂奶”、“母亲发烧是否应停止喂奶”正确知晓率较低,仅为61.5%和55.7%。我国《妇产科学(第8版)》指出HBsAg阳性母亲分娩的新生儿经主、被动联合免疫后,可以母乳喂养。

2.1.7问题 发育不良,如扁平或凹陷的产妇其新生儿含接不到,造成哺乳困难。皲裂是最常见的疾患之一,哺乳时因疼痛而使哺乳无法进行。乳胀表现为肿胀、变硬和疼痛,一旦发生,会相对变短,导致婴儿吸吮困难而使母亲放弃母乳喂养。所以孕妇对母乳喂养知识与技能的良好掌握,有利于母乳喂养的开始与持续。

2.2婴儿因素

2.2.1早产与疾病 早产儿、低体重儿和新生儿窒息,这些婴儿吸吮功能欠佳、吸吮无力、母婴分离,导致母乳喂养失败。有的极低体重儿病情较重,容易出现奶量不耐受,需要长时间禁食,而使产妇回奶。因此,早产儿禁食期间要正确指导产妇坚持泌乳。新生儿唇腭裂,舌系带过短也导致无法有效吸吮。另外国内大多数NICU没有母乳库,医务人员对母乳安全卫生的担心及缺乏母乳强化剂等都是早产儿母乳喂养的障碍。

2.2.2性别 男婴、胎次为第二胎可提高母乳喂养率,男婴母乳喂养率为59.1%,高于女婴母乳喂养率的40.9%,这与受传统重男轻女观念影响有关。在落后的农村地区,也存在重男轻女现象,生了男孩的家庭,妇女不想再生了,而使得哺乳期延长;或者生了女婴的家庭,由于想再生男孩,而使得哺乳期缩短。

2.3家庭社会因素

2.3.1社会因素影响 产妇产后1周内所选择的喂养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婴儿4个月内的喂养方式。有些母亲,尤其是初产妇不知道母乳喂养对婴儿、母亲、家庭以及医院、社会都具有重要影响和深刻意义,自身又缺乏哺乳经验,加上奶粉商的大力宣传,误认为国外奶粉营养价值高,图方便省事,从而放弃母乳喂养。职业女性收入较高,经济条件较好,但这可能反而会导致母亲产生通过经济上的投入来弥补人工喂养缺陷的心态。美国研究显示,分娩后3个月内返回工作岗位的母亲,其母乳喂养率下降16%~18%。据《2010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指出,我国的女性就业率为74%,巴西为64%、印度为35%、俄罗斯为69%。主要原因是产妇不愿意因哺乳而影响工作,工作期间吸吮母乳次数少,母亲工作与母乳喂养之间处理不协调,从而影响母乳喂养。

2.3.2母乳喂养支持系统不健全 家庭成员、亲朋好友的态度和行为对产妇是否采取母乳喂养影响很大,丈夫影响最大。丈夫若对母乳喂养不支持、关心不够,就会增加妻子心理压力和劳动强度,从而影响母乳喂养的进行。加拿大学者Mannion等对74名正在母乳喂养或准备哺乳的产后妇女问卷调查,发现得到配偶支持更多者,其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更高。

2.3.3医护人员对母乳喂养支持不够 尽管医护人员对母乳喂养的产妇有积极影响,但当他们提供不一致的不正确的或者不合适的信息时可能对母乳喂养产生消极的影响。朱杰敏等对127名产科护士进行母乳喂养知识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产科护士缺乏全面而系统的母乳喂养知识,母乳喂养知识回答平均正确率为57.31%。另外有研究发现181例60%~70%住院的初产妇哺乳技巧没有得到过评价。93.4%的产妇希望获得医护人员关于母乳喂养方面的指导,85.6%的产妇需要帮助缓解不适。因此,产科医护人员在母乳喂养工作中其行为直接影响产妇的母乳喂养成功。

因此,遵守WHO提出“促进母乳喂养的十项措施”、《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妇女劳动保护法和保健法律,利用孕妇学校、一对一指导等多种渠道提高全民支持母乳喂养意识,并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解决母乳喂养中的问题,做到早接触,早吸吮,同时保证良好的睡眠、营养,避免精神刺激,及时治疗各种发育异常的疾病,并将母乳喂养咨询电话告诉所有的产妇及做好产后访视工作,都能极大提高纯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上一篇:门诊母乳喂养课堂促进产妇产后母乳喂养率的效... 下一篇:针对性护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