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新课堂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

时间:2022-08-07 11:57:35

小议新课堂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途径。伴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追求高效课堂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心愿。针对当前高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兴趣的现状,思想政治课课堂改革、追求高效已是迫在眉睫。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高中政治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效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涌现出了诸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昌乐二中的“271”课堂教学模式等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典型范例,成为全国学校教学改革学习的榜样。

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高中政治课堂改革,尤其是农村高中政治课堂改革更是势在必行。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高中政治教学的追求。下面结合自身实践简单地谈谈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改革。

一、课堂选材要贴近生活,政治教学生活化,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由于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政治教学一直处于困境之中。记得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大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浓厚兴趣呢?我认为,在政治教学中,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课程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疑难等,抛弃“假、大、空”的说教,这样才会把政治课上活、上好、上得妙趣横生。

为了落实新课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过多种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例如,讲到价格影响生活时,让学生联系当前实际谈谈物价上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学习劳动就业问题时,可联系每年春节后各地出现的“民工荒”现象;讲到公司、企业经营时,可以预设模拟自主创业情景等,通过以上不同选材,让学生感觉到政治学科的实用性,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自主学习、自动探究,不断提高学生能力。

记得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根据新课程理念,在新授课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导”师,不是“教”师。作为导师,应视学生为“演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提供服务,创设体验知识生成的学习氛围。

比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同学们普遍对适度消费与现实生活的不一致感到困惑,纷纷质疑:“贷款买汽车、住房等商品不是超前消费吗?”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不是国家正在提倡的吗?为了让大家释疑,我就分组让大家围绕此问题进行讨论。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并归纳如下:(1)适度消费是量入为出,不是赶时髦,盲目攀比;(2)“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必须与生产发展的可能和家庭收入的多少相一致等等。由此可见,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研究和交流,让学生释疑、明理,探究、分析、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归纳梳理基础知识,释疑解惑,提升学生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大致掌握了主干知识,但也有疑难问题需要教师精讲点拨,释疑解惑。因此,我在备课时就在教材知识和社会热点结合上下功夫,考虑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做到有备无患。就“解惑”的方法而言,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师生论辩、摆事实论据、进行逻辑推理等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但总的说来,要以启发、提示为主。

诚然,经过上述诸环节后所得的知识往往是感性的、零散的。因此,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合,使之上升为系统化的知识。此时,教师既要利用个人的知识优势,归纳梳理,提炼概括,勾勒出所授知识的结构;更应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归纳,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四、检测反馈,反思矫正

课堂检测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能力测评,可检验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制订补救措施。就检测的形式来说,可以是口头检测,也可以是书面检测;甚至还可以把学生整理听课笔记作为检测形式。就检测的内容而言,既要有书本知识,更要有联系社会实际的内容,要体现多样性、典型性、时代性的特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及早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及时、主动地去追求高效教学模式,在开放互动的教学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在充满民主气氛中,使学生受到熏陶,学会交流、分享与合作。这样才会使政治课堂教学更有活力,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上一篇:手拉手,肩并肩 下一篇: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