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艾 用知识传递爱心

时间:2022-08-07 10:33:27

冯艾 用知识传递爱心

“西部计划”志愿服务队伍中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冯艾。

她曾两次参加西部偏远山区义务支教活动,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那里的贫穷和落后;她曾担任首位中国青年志愿者援非服务队队长,前往素有“东非屋脊”之称的埃塞俄比亚,在亚的斯亚贝巴大学从事中文教学工作,传递着来自中国民间的声音;她曾在四川绵竹为汶川地震的灾区群众做心理指导,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她曾在上海世博会筹备之际,参与编写了城市志愿者读本、接待北京来沪参博的志愿者,尽职尽责。

一次次的志愿服务让她深刻体会到:“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的确,志愿服务是艰辛的,即便是记者周日在电话中采访她时,她依然奋斗在志愿活动的现场。是的,她是真正拥有纯粹快乐的人。

“帮助他们,是一种责任”

冯艾从小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的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大学期间,冯艾利用暑假组织光华公司员工在安徽颍上县建立了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并每年坚持前往当地希望学校对口扶贫,用他们勤工俭学的收入先后资助了50余名当地学生。不仅如此,冯艾还参与发起建立复旦大学“爱心基金”,吸纳复旦校友和社会人士捐款近100万元,帮助同校120多名贫困生完成学业。

大学临近毕业,获得众多荣誉、受到众多表彰的冯艾和其他同学一样,避免不了要抉择今后人生如何发展。爸妈希望她能回北京;南方数家她实习过的大公司都向她纷纷发出了邀请;符合直研资格的她却选择报名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教书。报名前,一位好朋友劝了她整整一夜:“到宁夏要耽误一年时间,西吉又缺水,太苦了,你会受不了的。”冯艾却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地说:“能去体验一种不一样的生活,能够为山区的孩子带去知识、为老百姓做点事,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呀!”

2000年8月,冯艾毅然来到西吉,这个曾被联合国有关机构认定为“不适于人类生存”的地方。冯艾为了尽快融入当地生活、了解学生状况,走遍了班上所有孩子的家。一次,她去一个叫窑儿湾的村子家访。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下着大雪。一进学生家门,家长连忙请她上炕。就在她脱鞋的时候,家长看着那双她在县城花39元买的皮鞋,对闺女说:“娃,你要好好读书,将来就能像冯老师一样穿上皮鞋了!”听到这句话,冯艾的心就像针扎一般。就是这双皮鞋,让冯艾真正了解了西北山区里的人到底有多么的贫穷,也让她强烈地感受到山里人对于改变命运的渴望。“帮助他们,从起初源于心灵的震撼和感动,慢慢转变为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冯艾在西吉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时的那种忐忑不安的感觉。”为了能让孩子们喜欢自己、喜欢上自己的课,她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给学习基础差的孩子补课,有时一忙40多天顾不上洗澡。渐渐地,“课上课下主动提问的学生多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过去,白崖中学一年只有一两名学生能考上大专。冯艾去后,她带出来的学生有几十个都上了大学。一名学生在考上师范大学后给冯艾的信中写道:“我把你和我母亲的照片摆在床头,每晚看着,都会给我无穷的动力和勇气!我将来准备像你一样,回到大山,播种希望!”

“我得到孩子们纯真的爱”

宁夏支教归来,冯艾进入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平静有序的学习之余,对西部的眷恋总是牵动着冯艾年轻热情的心。终于,2003年6月,当得知团中央将组织1万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的消息,冯艾跑到校团委要报名参加,团委老师告诉她:“这项计划只招募本科应届毕业生,你可以不去的。”“请老师帮帮忙,我真的太想再做一回志愿者了。”冯艾恳求道。经过团中央批准,冯艾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祖国西南边陲海拔3000多米的云南彝族山区战河乡,进行她的第二次支教服务。

初到战河中学,眼前的景象更让冯艾大吃一惊。操场上搭了三大间简易木板房,墙上的裂缝比男人的拳头还宽,一扇窗户都没有。这就是250多名学生的宿舍,孩子们的被褥破破烂烂,更有甚者拿麻袋当褥子。学校没有图书室,学生除了教材连本字典都没有,更不用谈课外书了。初一的学生会写错自己的名字。有孩子问她,因特网是用来打鱼的还是捉鸟的。孩子们的学习基础差得让冯艾痛心,看着他们,冯艾暗下决心,一定尽心尽力教给学生们更多的知识,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在当地老师的眼中,志愿者是全才,什么课都能上。所以,冯艾是语文老师、英语老师,还是政治、地理、历史老师,甚至教过全校的音乐课。最忙的时候,每周差不多30节课,没有周末,一个月连续工作28天。而冯艾还会利用仅有的3天休息日去同学家里进行家访。

在孩子们的眼中,冯艾不仅是老师,更是朋友、大姐姐。一次,冯艾要去北京开会,临行前上最后一堂语文课,走进教室,就发现讲台上摆满了各种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在美丽的花从中露出一小块讲台,上面是学生用粉笔写的一句话“祝老师一路平安”。第一排的孩子用颤抖的声音问:“老师,你还回来吗?”“当然回来了!”冯艾说,“那一瞬间,孩子们的欢呼声几乎要把屋顶掀翻。那一刻,泪水充盈着我的双眼,我知道我得到了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孩子们纯真的爱!”

志愿服务成为一种习惯

2005年8月,冯艾成为首位中国青年志愿者援非服务队队长,来到素有“东非屋脊”之称的埃塞俄比亚,在亚的斯亚贝巴大学从事中文教学工作。半年服务期满之际,冯艾主动要求延长服务期,这一举动开创了中国青年在非洲大陆从事为期一年志愿服务的先河。

这期间,冯艾每月的生活费仅200美元,为了省下更多的钱来资助学生,她每天都是乘坐当地的公交车上下班,身边的人说冯艾是他们见过的唯一一个坐小巴的中国人。

当冯艾得知有个“艾滋孤儿村”,那里收留的孩子或是被患艾滋病的父母遗弃,或是父母已经死于艾滋病的。冯艾立即召集6位志愿者看望孤儿,给孩子们带去书籍、运动鞋、玩具、糖果,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并资助了一名即将上初中的女童。

2008年,汶川地震后,冯艾是团中央首批灾后青少年心理康复专家志愿团的一员,在四川绵竹不仅为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还把安置点的孩子们都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个志愿服务小分队。服务结束后,她与团员共同撰写上万字的灾后青少年心理康复建议。此后又参与在海南组织的四川灾区儿童心理康复夏令营,为近百位孩子做心理辅导。

2010年上海世博会筹备之际,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和上海市世博会筹办工作领导小组志愿者组编写《上海世博会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志愿者读本》,不仅面向15万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志愿者,同样适用于全市200万城市文明志愿者。作为执行编写团队的牵头人,尽管身怀六甲,但冯艾毫不懈怠地工作直到这本书正式出版亮相。当冯艾还未充分体会到当妈妈的幸福时,世博重任当前,她连产假还没休完就又投入到紧张的世博工作中。

志愿服务人人能为,人人可为

十几年的志愿服务经历让冯艾更加明白一个道理:她要更加努力工作,好好生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和家人,更是为了那些她曾经帮助过的学生。“因为我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对我学生的鼓励,他们也会因为有这样的老师感到自豪。”直至今天,冯艾教出的很多学生已经成为志愿者,他们以同样的方式来回馈社会。

如今的冯艾在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工作,她既是志愿服务的践行者,也是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号召者。时下,她正参与筹建上海高校的志愿服务育人联盟,这个联盟将大学生的培养与公益服务紧密结合,更加注重志愿服务的内涵建设,强调志愿服务的育人目的,让志愿者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快速成长。冯艾表示:“我们希望让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更能提升专业能力,加强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和热爱,并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找到方向,真正实现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同时,冯艾对今后志愿服务事业寄予了更多的希望:结合自己的服务经历,她希望国家能够继续开拓国际志愿服务,这能够增进大国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既是大国国际责任的体现,是一种软实力的体现,也是一种民间外交。“今年,我们组织上海大学生文化志愿者队伍赴非洲交流巡演。在莱索托,志愿者受到极高规格的接待。莱方国王、首相和各部部长都来观看文化志愿者的演出,我们以志愿服务的形式不仅向世界人民传播中国文化,也让海外华人的民族自豪感倍增。我想既可以有海外长期志愿服务项目,也可以有短期文化志愿者交流项目,让民间外交去传递一些我们的声音。”冯艾说,“现在志愿服务慢慢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时尚。其实,志愿服务没有门槛,人人能为,人人可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志愿者。”

上一篇:海底底质分类软件QTC SwathView在海洋测绘中的... 下一篇:地源热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