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重视对“名人文牍”的投资收藏

时间:2022-08-07 09:28:32

应当重视对“名人文牍”的投资收藏

尽管目前国内名家书画市场转入了调整期,但是在不少书画收藏爱好者的心中,依然割舍不下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挚爱之情,他们迫切希望在书画这一门类中,能够确立一个独树一帜的收藏项目,以期经过不懈的努力后获得出奇制胜的成效。据此我以为,重视及留意对“名人文牍”的投资收藏,应当不失是踏入了一条通往收藏成功目标的捷径。

在古玩收藏界,若提起“尺牍”,可谓是人人耳熟能详。但是要论及“文牍”,恐怕有些人就会感到陌生。实际上,“牍”指的是古代书写用的木简,以一尺长的木简作书信,故称为“尺牍”,其后历代相沿将“尺牍”专指书信,又称信札、手札。而“文牍”所指的范围要比“尺牍”宽泛一些,它不仅包括了书信,还包括了诗稿、文稿,甚至公函等。

而“名人文牍”,主要是指包括政界、军界、文化界、艺术界和学术界名人,特别是由书画界名家们亲笔书写的书信、文稿和诗稿等。那么,为什么这些“名人文牍”值得收藏投资者去加以关注和留意收藏呢?

一、“名人文牍”既有学术价值 又存名人心迹

“名人文牍”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它们可以从某个侧面客观、真实地记录和反映出书写者的思想、学术观点,甚至折射出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留下的某个烙印,即名人在这些“文牍”中,往往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平日里外人难以体味到的各具特色的真情实感,而这一特性,在名人的书信和诗稿中尤显突出。

这是因为书信和诗稿,大多是名人与其亲朋好友之间往来的私人物件,个中所谈论和阐述的事物,无论是大到社会时事政治、工作学术研究,还是小至家庭子女挂念,都无不显露出名人的真实心迹。从而更能使观赏者从他们或坦诚的言真意切,或发自肺腑的娓娓叙来之中,真切感悟到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与平常百姓有着一样的真情和坦诚的平凡之“人”。

下面这张诗稿,就是由我珍藏了多年的被当代艺坛共识为“几百年才出一个的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的诗稿。其难得和珍贵之处,莫过于经他亲笔书写后,又在其上进行了修改而留下的心迹。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作诗的学术观点,以及难为人知的对子女的关爱之情。

林散之于1972年在日文版《人民中国》上发表的“东方欲晓”书法作品,曾使启功脱帽鞠躬,引赵朴初索其墨宝,被郭沫若誉为“很好”,其大名被列入国家文物局“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中“作品一律不准出境或原则上不准出境者”之列,故其书作受到海内外收藏界的格外青睐,在艺术市场上呈现出一派“洛阳纸贵”的景象。可是,世人往往知其书作盛名者众,悉其善诗者鲜。而他本人在晚年对自己的艺术成就作结论时却自谓“诗第一、画其次、书又次之”。被誉为“当代草圣”,但他自书墓碑却只题了“诗人林散之”五字,即是其偏爱自作诗的最好明证。

此诗稿(图1,15×26厘米)为林老于1966年时势动乱之初,因人生伴侣盛夫人患胃癌之疾,引发了对分别三年且远在东北小女儿芷若思念时,有感而发书作于“琴锲轩”出品的木刻水印信笺之上。其原诗如下:

思芷女

不材伶弱女,万里去何之,久别艰难日,长贫寂寞时。江风吹梦远,关雁送书迟,杨柳依依绿,三年父母思。

门闾今在望,倚立日初斜,消息春来断,相思别后加。心迟钟阜雨,泪湿女墙花,犹记前年路,天寒汝到家。

丙午年三月下旬林散之

由于林老作诗不厌其改,常“为求一字稳,不厌五更迟”和“夜尽犹疲坐,诗成尚苦敲”(林散之诗“辛苦”和“夜坐”句),随后他便在原稿上亲笔又作了几处更易。

对“关雁送书迟”句,似乎他感到太直露,不够“雅而淳”,而将其改成“关月带春迟”,意喻着宛如一轮孤月远在千里之遥的关外――东北的小女儿,久未带来团聚的“春消息”,以此来抒发因世乱、妻病和与爱女久别后油然而生的愁困之情,使诗句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了。更为感叹的是,他又觉“三年父母思”尚不能充分表达怜女深情,而更为“三年岂尽思”后,顿生新意,使诗人在其间倾诉的情之深、意之切,几于一字一泪,令人不忍卒读!而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他把最末两句改成了“记否归时路,湖边是汝家”,将诗中提及的“久望”、“消息断”、“相思”和“泪湿”流露出来的盼女早归之况,进一步演绎成女儿正在归途之中,迟迟未到家唯恐是她迷路了的亦梦亦幻之境,再次将作者的舔犊之情推向高潮,个中意味隽永,吟罢令人感慨不尽!

“几改几涂终不恹,连圈连点始相宜”,“改罢自长吟,独得其中味”(林散之诗“戒诗”和“自嘲”句)。最后,此诗在林散之诗集《江上诗存》中刊登时,即是按照这张诗稿所做的下列修改内容发表的。

思芷女

不材伶弱女,万里去何之,久别艰难日,长贫寂寞时。江风吹梦远,关月带春迟,杨柳迢迢绿,三年岂尽思。

门闾今在望,倚立日初斜,消息春来断,相思别后加。心迟钟阜雨,泪湿女墙花, 记否归时路,湖边是汝家。

丙午年三月下旬林散之

值得一提的是,“抒性情”是林散之先生对写诗的基本观点,他在《江上诗存》序中就再三申说:“诗,性情而已。诗言志,志即性情之所寄托”“无性情不足以言诗”。此外,他还强调,“夫诗有四要:曰情、曰景、曰意、曰事,情与意发于内,景与事受于外”。而这首《思芷女》,既是其对上述论点身体力行的最好写照,真可谓是他三十六卷诗作中的代表作,又让我们“见字如面”,捕捉到了于40年前的那一刻,“当代草圣”手扶院门,垂足久望,在他银色眉毛下的眼中,波动着那欲出而又未出的一曲微茫的刹那间永恒。

二、“名人文牍”既具审美价值 又展名人文化底蕴

名人一般都有良好的传统文化和书法底蕴。他们在“名人文牍”中的字迹,往往并非刻意去追求某些书法效果,大多是随意地信手写就,由于“书为心画”,手迹即心迹,这时他们常常于不经意之间,会一扫平日在隆重的正式场合于大庭广众之前被迫做出的正统,甚至是做作之态,进而得以在咫尺的“文牍”里,别具一格地展现出自然、洒脱和率真的独特书法艺术韵致。此外,还可在给人以美不尽言的审美享受的同时,让观者感受到他们在朋友之间的文宴酬唱以及人情世俗的交往中,所体现出的深厚传统文化修养,以及真诚和坦荡的人格魅力。

如下这张“尺牍”,为我所收藏的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前主席、著名诗人沈鹏先生,在“荣宝斋”特制的木刻水印信笺上,亲笔写给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已故著名书画大家陈大羽先生的一通信札(图2,22.5×32.5厘米),其内容如下:

大羽先生:

长久未见面,十分想念。今趁毛同恺先生之便,书奉七律一首,是六年前自作诗,留念并请指教。您如有近作,方便时请掷下一小张,以释远思。

即颂

大安

沈 鹏

九月七日

此信札虽然言事简单,但是传达的情谊却颇为沉实,从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当代著名诗人和大书法家沈鹏先生通篇以行草结体,笔墨苍劲沉着,章法精妙老到,寓巧于拙而宝光四溢的书法艺术,感受到其才气横溢的学者风范,而且还可以从中了解到书画大名家之间以互赠书画作品,来寄托和表达远方故友间思念之情的高雅交际方式。识者每当诵读品赏这既富有赏心悦目的书法艺术,又饱含着人情交际之情趣的信札时,都会由衷地感受到书者于其间流露出来的“平淡中出真味,朴素里见性灵”的情感内涵,以及真诚的人格魅力。

三、“名人文牍”愈将“物以稀为贵”

随着当代科技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用电脑打字写信,甚至使用电话和发送电子邮件来进行彼此之间的联系,已经变得更加地便利和快捷,因此今后采用书信联系的方式将愈来愈少,特别是由名人亲笔书就而留下的手迹更如凤毛麟角。而对收藏品来说,历来就是“物以稀为贵”,与名人存世的书画作品相比,“名人文牍”因其存世量的稀缺,就更具有珍罕性,且信札一般只会书写一封而绝无两三封相同者,因此其既有书法、文学等方面的欣赏价值,又是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的独一无二之名人书法墨宝,甚至是他们用硬笔书写所留下的手迹,都必定会随着年代的久远和时光的流逝,显得愈加弥足珍贵。

下面这张“名人文牍”(图3,19.5×27厘米),就是由著名美术史论家、鉴定家和书画家萧平先生(别署戈父)于1976年给其学生“榕榕”布置学画作业的便条,尽管是用钢笔书就,但它依然有着不同寻常的珍贵之处。其内容如下:

每一星期内习画作业:

(1) 临摹线描画(白描人物)4张(毛笔)。

(2) 铅笔写生人像或半身人像(侧面、正面) 4张

共八幅(内容每周布置一次)

临摹是为了掌握人物画的用线(即线条与结构、动作的关系和线条的组织方法,要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和用笔(即指起笔、落笔、转折、顿挫,要有轻重、粗细、快慢和长短)。

写生是为了锻炼眼睛和手,观察事物、捕捉事物神态的能力。在写生中要动脑筋,不能完全自然主义的描写,要抓重点,要有主次和取舍。同时也要参考别人作品的写生方法。

每画一画之前,都必须先动脑子想一想。分析一下。

在一年内坚持这样做,要有恒心,一学到底。每周五晚上检查。

示榕榕

1976年4月9日晚戈父

从中我们得以想见,如今过了花甲之年并在书画艺坛上已久负盛名的萧平先生,在31年前那个勇于求学绘画的学生不多,而敢于教授艺术的老师更乏的“革文化命”的年代,追求和传授艺术是需要相当勇气的。而时年34岁的萧平,在自己不懈求进书画艺术的同时,不仅以如此认真负责的态度,口传手授辅导后学,详细地布置着一周的课业,而且还将临摹和写生的意图和要点,耐心地悉数笔授,并鼓励学生要“坚持这样做”,可见他对艺术追求的执着精神,一直执着到即使是在那个艺术被践踏在脚下的年代里,仍寄望于学画的后生“有恒心,一学到底”。可以说,这张跨越三十一个年头的纸片,虽然纸色已经泛黄,上面的字迹也有些褪色,但是它却记载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代代传承、生生不息的一个真实和生动的瞬间,以及萧平先生“诲人不倦 ”的为师品格,这在当前艺术沉沦于金钱,教学浮躁于虚华的商品经济环境中,愈发显得珍稀和可贵。

难怪当萧平先生近日见到我收藏的这张“文牍”时,也情不自禁地连声感叹“太难得了,太难得了!”因为据他回忆,在其众多的学生之中,能拥有如此多达290字的为师者亲笔书予后学的课业,且保存至今者,亦仅此而已了。

最后要强调的是,由于“名人文牍”具有宽不盈尺、轻若鸿毛,但又内容充实和书艺精湛等特点,收藏者既可以将它捧在手中仔细研读,又可以把它悬挂于墙壁上或放置于案头前移步品赏,因此它们历来就颇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并在艺术市场上受到热烈追捧。例如在2002年嘉德拍卖公司的秋季大拍上,一套明代的尺牍以99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证明了名人文牍虽小,但收藏投资“钱”景却十分远大。由此可见,有心者若从现在起重视及留意对当代“名人文牍”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投资收藏,并使其在历史、文物、文学、艺术和经济等方面的价值,经过不懈地努力研究后,得以发扬光大,必将会使自己的收藏终成正果。(责编:唐陌楚)

上一篇:古钱币收藏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21世纪最具收藏价值的中国画大家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