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时间:2022-08-07 08:58:45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

当前,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家长是否有效地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就是围绕学生健康成长这一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协调好系统之间、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协调、同步、互补的关系,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开展家校合作,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最终使家庭教育再来支持和强化学校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正。

一、存在问题分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不断向家庭延伸,从而调动家庭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才能获取最大的教育影响力。但现实情况是,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十分艰难,家校携手致力于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重重障碍。

1.家庭方面的缺陷

(1)家长参与意识缺乏

不少家长认为教育学生的责任在学校和老师,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也负有责任和义务。这些家长把家庭和学校的性质和功能绝对化、片面化了,完全割裂了两者在教育方面的连接性和统一性。很多家长与学校合作也是仅限于孩子的学习方面。在他们心中,成绩是一切,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则往往是忽视了或置之不理。

(2)缺少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有些家长也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不具备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技巧,因此就不能正确有效地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谈不上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有时甚至由于家长采取的方式不当,而使子女在不良心理中越陷越深。

(3)家庭教育环境本身的缺陷

除了受自身水平的限制,家长不能主动、正确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家长自身的言行、所采取的一些不当的教育方法(如专制教育、棍棒教育)以及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如父母的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也会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冷漠、忽视、敌意或吝于表达关爱的情感,会使子女在情感发展上充满焦虑和不安全感,对他人易生敌意,易于侵犯攻击他人,自我控制力及社会适应力均很差。他们在家里也会表现出冷漠、戒备的态度。

2.学校方面的问题

(1)认识错位

如今,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处于发展、推进阶段,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多年来应试教育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学校和家长一样都将眼光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上,学习成绩好坏几乎成了衡量学生好坏的惟一标准,升学率的高低也成了衡量一个学校或老师教学质量的惟一准绳。因此,学校开展家校合作的内容也多限于学生的学习方面。

(2)形式单调

有些学校虽然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更多的是学校单方面进行,把学校当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权威,完全忽视了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和特有的优势。

一些学校开展了家校合作,但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摆摆样子,随意性强,计划性和连续性很差,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很多学校缺乏家校合作的整体性计划,没有从制度上加以保证,只是在一个学期里,抽几个时间段开展一些粗浅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家校合作(如印一些传单让学生带回家,请家长来校与孩子一起做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亲子活动),其他时间则偃旗息鼓了。这种合作形式只是把家长当成教育的对象或老师的助手。合作中,学校习惯于向家长灌输教育思想,没有把他们当成平等的合作伙伴。这种单通道的合作方式很难收到明显的效果。

(3)师资匮乏

家校要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质量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和教育的质量。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有的教师尽管接受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根本无法深入学生的实际;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的基础知识,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只是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这种重知识轻体验的心理教育方式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此外,部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堪忧,无论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还是教师平常采取的教育方式,都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二、期待与建议

1.统一认识

理念的一致性是家校合作的基础。家长和学校都应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中介,是个体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应把关注的焦点从仅仅局限于智育层面扩大到素质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一方面,家长应认识到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只有积极地与学校合作,才能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认识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优势,是学校所无法替代的。

2.多途径沟通

合作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学校和家长应通过灵活多样的交流渠道,真诚沟通,共享信息,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美国新泽西州矿山学校采用一种称为“星期五文件夹”的家校联系方式,文件夹内除了装有“教师――家庭交流表”和一些帮助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的资料和技巧等东西外,还有一些激发孩子好奇心、自信心、学会如何学习等的诀窍。这种简单但有实效的方式在美国已逐步推广。家庭和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开放教学日等双向交流活动,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现时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共同协商解决的办法。

3.优势互补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亲密,相互之间情感的感染性就越强,感化作用也越大。父母在爱中有效地对孩子进行熏陶、引导,能更有效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孩子也会因为父母的慈爱和家庭的温暖而更易接受父母积极情感感染的影响。另外,孩子与父母朝夕相处,相对教师而言,家长对子女了解最细致,他们更易了解子女的心理发展水平,更易发现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家庭中很多生活细节可以当作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家长能够就地取材地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孩子站在镜子面前照来照去,对自己的长相很不满意,老觉得自己丑。家长看到这种情况,要及时地跟孩子讲外貌只是外在的东西,人更重要的是要有内在美,让孩子学会接受自己,而不盲目地自卑。这种随机教育方式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容易被孩子接受。

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和心理机能健康发展的一类教育活动。教师相对家长而言,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因此教师能更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所固有的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这些性质决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此外,学校是同龄人聚集的场所,由于同伴在年龄、性格、兴趣等方面的相似性,他们更易于交往,乐于交往,更容易营造一种健康活泼、引人奋发向上的群体氛围。

4.提高双方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需要有相应素质的合作队伍,学校应充分发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利用自己的优势帮助家长走出教育理念上重智育、轻心育的误区,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家长进行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之间处境比较类似,家长本身更具说服力,因此在家长教育方面,有时候可以让水平比较高、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比较丰富的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一定成绩的家长给其他家长开讲座,交流经验,这比单纯地由学校进行讲授效果更好。

同时,学校还要为教师补上家校合作的有关理论和技能,如提高教师对合作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培训方法等。同时还应组织全体教师进修和专业培训,不断地提高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本文获第五届“健康杯”二等奖。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三水中学高中部 。电邮:)

编辑/何 妍 李益倩 终校/于 洪

上一篇:为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绿色通道” 下一篇:自我发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