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在巨结肠患儿术后的应用

时间:2022-08-07 08:12:06

护理在巨结肠患儿术后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2011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6个月。均有先天性巨结肠的典型症状、体征,钡剂灌肠、X线摄片提示为普通型巨结肠,术后均经病理证实。本组患儿在常规肠道灌洗、服药3~5d后,经Ⅰ期拖出式巨结肠根治术(改良Soave术),切除病变结肠22~38cm。

1.2护理方法

术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舒适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儿护理效果、住院时间、患儿家长知识掌握度、满意度。

1.2.1舒适护理

1.2.1.1环境的舒适护理

患儿术后置于空气流通好、光线柔和、安静的病室内,温度18~20℃,湿度55%~60%,床铺整洁舒适,心电监护的荧屏亮度、报警音量调至最低,尽可能将治疗和护理安排在日间进行,严格做到“四轻”: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开门和关门轻,减少噪音,避免患儿受到惊吓,也可稳定家长的情绪。1.2.1.2疼痛的舒适护理患儿年龄小,对于疼痛的耐受力差,极易哭闹,护士在操作中动作一定要轻柔,同时要表现出关心和同情。可以通过听音乐、听儿歌、玩玩具的方式转移患儿的注意力,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1.2.1.3口干的舒适护理

术后常规禁食水至胃肠功能恢复,由于患儿口干不适、饥饿难耐,常常哭闹不已,家长十分着急,不知所措。护士应向家长说明禁食水的目的、利害关系,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口干患儿可多次以温水棉签涂抹口唇保湿;饥饿患儿可以安慰奶嘴含吮;还要告诫家长,勿在患儿面前饮水、进食,以免引起患儿反射性刺激加重不适。

1.2.1.4引流管的舒适护理

患儿术后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导尿管,管道的留置本身就会刺激患儿的机体使其不适,管道的妥善固定又不同程度地限制了患儿的活动,加重了患儿的烦躁,也会影响家长的情绪。护士要告诉家长留置管道的作用和意义,并加以妥善固定,保持管道的适当长度及引流通畅,加强巡视,防止扭曲、滑脱,注意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并准确记录,若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①胃肠减压管:定时抽吸胃管,保持有效胃肠减压,及时排空引流袋内液体;②留置尿管:尿袋的高度要低于膀胱区,及时,拔管前定时夹管,锻炼膀胱功能。

1.2.1.5防止感染的舒适护理

病区按时进行清洁、消毒,患儿床单位保持整洁,室内定时通风,每日给予患儿温水擦浴、清洁皮肤,更换柔软洁净衣服;留置引流管期间,帮助、指导家长给患儿进行口腔护理、会阴擦洗,定时更换抗反流引流袋;由于患儿部分结肠切除,术后早期排便次数增多,且多呈稀水样便,易侵蚀肛周皮肤,影响吻合口愈合,以及造成会阴、周围皮肤感染、糜烂、疼痛,因此护士教会家长在患儿每次便后均用利凡诺棉球擦拭及周围皮肤,亦可用氧化锌软膏或植物油涂抹以保护肛周皮肤;若是有渗血现象,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避免意外发生。

1.2.1.6饮食的舒适护理

患儿胃肠功能恢复后,先进少量温水,若无呕吐,方可母乳喂养,稍大患儿可进少量无渣流质,且宜分次进食,以减轻对肠道的刺激,亦可减少排便次数,减轻大便对吻合口的污染,促使吻合口愈合。在两次进食之间,护士可帮助患儿床上翻身、活动,促进肠蠕动,增加患儿食欲。值得注意的是,在帮助其翻身的过程中,护士动作要保持轻柔,做到轻抬轻放,避免造成患儿的额外伤害。

1.2.2出院指导

出院前教会患儿家属喂养要领,根据患儿情况做到少食多餐。短期内大便次数增加,但2月后大便逐渐成形、次数减少。为防止手术后吻合口及直肠肌鞘瘢痕挛缩狭窄,指导家长学会扩肛,动作轻柔。扩肛一般在术后2周开始,每日1次,每次15~20min,连续扩肛6个月,若此期间患儿出现不适,即刻入院复诊。

1.3观察指标

通过发放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调查问卷,了解家长的知识掌握度;采取无记名调查问卷,了解家长的满意度;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护理疗效、平均住院日、家长知识掌握度、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平均住院日为8d,对照组平均住院日为15d。观察组护理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患儿家长知识掌握度和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舒适护理模式是萧丰富于1998年提出的。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具有整体化、个性化、创造性、有效性的优点,使患者的心理、生理达到愉悦的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疗保健服务质量需求不断增长,对医疗护理过程中的舒适护理需求也日益增加,患者更倾向于追求精神上的舒适与满足,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向以患者身心健康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模式转变,使患者自身的心理以及生理达到一个较平稳状态,有利于患者愉快程度的提升。那么,实施有效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临床护理质量的提升,不仅要求护士转变护理观念,学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提高护理技能,还要因地制宜,充分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沟通,从而缩短与患者的心理距离,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用爱心、真心、耐心、同情心善待每一个生命。患儿年龄小、沟通能力差、耐受力弱,又由于环境的陌生、术后的疼痛、治疗过程的不适感等,都会使患儿感到恐惧,这也直接影响了患儿家属的情绪,严重者甚至拒绝接受治疗,这样的负面情绪会影响疾病的康复,最终导致护患关系紧张。本研究通过开展舒适护理,降低了患儿的紧张、焦虑程度,减少患儿及家属生理、心理的应激反应,减轻了患儿的不适感,避免术后并发症,确保了护理安全,此外,充分保证患儿的住院环境,避免了外在因素对患儿的影响,提高了其对疼痛的耐受性和遵护行为,提高了手术的治疗效果,使患儿的术后生存质量得到了保证,促进了疾病的恢复。其中,观察组患儿家属的知识掌握度达93.33%,满意度高达93.33%,而采用传统护理方法的对照组患儿家属,知识掌握度为66.67%,满意度仅为73.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在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除此之外,护士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患儿术后的疼痛会使其烦躁不安,护士应在儿童病床上增加防护栏,并指导家属陪护,同时要加强巡视,避免患儿坠床。②用奶瓶给患儿喂奶的时候,喂养方法不当很容易引起患儿呛咳,甚至是窒息,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护士一定要事先告知并纠正家长的错误做法,将危险因素降到最低。③患儿易动、血管条件差、输液时间长,护士应采用静脉留置针给患儿输液,并妥善固定,起到保护血管、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痛苦的作用。④在输液过程中,护士需经常巡视患儿,观察患儿的用药效果、不良反应、输液是否通常等,发现异常,可及时健康促进行为的关键。由于酒依赖患者常伴有心理障碍和个性改变,心理护理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常规护理,能改善酒依赖患者的不良情绪,是教会患者改善心理状态的方法。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的思维对情感和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影响患者对事物的认知、判断和评价,通过认知行为干预纠正了酒依赖患者对饮酒的不良认知,使患者认识到过量饮酒导致的精神障碍,不仅需要药物治疗,还需要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使其产生内在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恢复健康的意志,转化成切实的克服障碍接受治疗的行为,从而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有助于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恢复,认知行为治疗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健康教育不仅能改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功能,还能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社会功能恢复了,生存质量也就相应地提高了。家庭是社会化支持系统的中心,患者酒后失控出现的家庭暴力,使亲属受到伤害出现负面情绪远离患者,对患者的康复效果是不利因素,家庭支持低的患者生活质量更差,家属的行为及态度是影响酒依赖患者是否早日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因此在对酒依赖患者实施健康信念模式教育的同时,对其亲属也要高度的关注并给予干预,使患者得到家庭的关爱,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对家庭、社会应尽的责任。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入组时ADL、MR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6周时ADL、MR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10周时观察组ADL、MRS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评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4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对酒依赖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健康教育、认知行为干预、社会功能的支持是可行有效的。经过住院期间10周的健康信念模式教育,纠正了大部分酒依赖患者对饮酒的不良行为,使患者认识到了饮酒不仅对其精神和躯体带来危害,对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也带来严重的影响。出院后经过电话随访及上门回访,观察组认真执行戒酒计划并主动配合治疗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能主动有效地控制和处理自己的行为,增强了自我保健意识,促进了疾病的康复,提高了生活质量。因此对酒依赖患者实施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本研究样本例数少,时间短,还有待于以后的工作中作进一步的探讨。

作者:焦旸单位:安徽省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小儿外科

上一篇:高职英语教育困境及破解路径 下一篇:农村成人英语教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