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改善高考试题评价质量

时间:2022-08-07 08:04:22

如何才能改善高考试题评价质量

6月7日开考的2009年高考,各地语文作文题冉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一两天林林总总的评论中,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先生的意见很有代表性,他在自己的博客里发文称“今年的作文命题也有不少遗憾”,也从中发现了自已的“愚笨”。比如《踮起脚尖》(湖南卷)的作文,他想了半天,不知该如何下笔;比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北京卷)也如同坠五里云雾之中,写什么都觉得对;还有像《运动会上的兔子》(全国卷)、《弯道超越》(安徽卷)等等,也令他不知从何谈起。

这样的景象几乎年复一年。我所关心的是,为何每年的“失望”,却带不来出题质量的提高,出题者还是一如既往地出评价区分度不高的考题呢?

高考出题,表面上由社会中介组织负责,但这一“社会中介”,其实是政府下属的事业单位,诸如国家教育考试中心和各地的教育考试院,由代表着政府权威的考试组织出题。可以维护高考的严肃性。可是,由于独此一家,没有竞争,纵有每年对考题的不满,但考试组织者的权威地位不受影响,来年一千万学生还得选择由政府教育考试机构组织的考试。不参加这一考试,根本就不可能纳入统一招生。

这就会造就考试组织者对出题质量的忽视。与“严肃性”相反,一些地方的考题在权威的授权下,日益随意――今年的考题,与去年有什么关系?每一道题目,究竟想考学生哪方面的素质?出题者并没有仔细研究,而且这种随意性,从出题一直延续到阅卷,高考作文阅卷的亲历者欧阳国胜先生曾在《南方周末》撰文说,绝大多数省份作文评分均速每篇只有二十多秒钟时间(电脑会自动显示),他同事所在的作文评改小组评改最快的教师平均每篇作文只用了十七秒!

一直以来,社会舆论总认为统一高考、集中录取是最不坏的制度,其评价依据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如若我们把目光投向产生分数的统一高考,就不难发观,如果考题质量不商,由此产生的“分数”,并不足以真实评价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

为此,人们寄希望于考试组织者,从尊重考生的权益出发,自觉重视考试研究,提高命题的质量,可是,这种希望只能停留在“希望”,而无法落到现实之中。多年来,笔者一直昕到对高考科目、难度进行分类、分层改革的建议,呼吁高考不能针对所有学生出一张试卷,应根据招生学校和考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不同层次的考试,比如每科考试内容区分不同难度,例如语文1、语文2、语文3;数学1、数学2、数学3等,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学科兴趣与能力选择不同类另Ⅱ、不同层次的考试。由此增大考试的选择性。可这一建议鲜有地区考试机构采纳。要使考试评价质量,提高,惟一的途径是高考真正社会化。

与换汤不换药的将政府考试机构“定性”为社会中介的高考社会化改革不同,真正的高考社会化,应该由脱离政府的社会机构,独立组织考试,招生高校根据考试质量,选择考试机构,考生则根据报考学校的要求,自主选择参加何种考试。这样的考试组织,是通过竞争而不是政府授权来树立权威地位。考试组织者必然注重考试组织的安全、考题的质量。他们知道,如果考试频频出现错题。漏题、作弊,考生和招生学校对考试不满,就可能意味着选择考试机构的学校与考生减少,考试机构的生存就会出现危机。这种变化。也才符合“教招考”分离的改革方向。

当然,高考社会化的过程,本就是打破统一高考,实现高校自主招生的过程――如果高校不能自主招生,怎么可能自主选择考试评价体系,并由此对考试组织者产生竞争压力呢?近年来,经常有教育考试机构的负责人来谈高考改革思路(事实上,我国的高考改革方案也基本南教育考试机构主导),大家可以想见,他们的改革思路,会主动把自己从垄断地位,变为考试竞争参与者吗?这或许是统一高考无法破除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笔者看来,以目前七十六所高校的5%自主招生为基础,推行这些高校自主招生联考(比如985高校联考、211高校联考),并进而探索建立全国学业水平考试,经联考、学业水平测试被高校自主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是打破统一高考格局,形成考试竞争局面的可行途径。在考试竞争之下,年复一年的关于出题质量高低的议论,才会从议论层面真正走向操作层面,通过考生和学校的选择,使考试评价摆脱低水平状态,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产生有益的影响。

上一篇:抓阄 第7期 下一篇:获奖节目 第7期